結構特點
赤黴素都含有赤黴素烷骨架,它的化學結構比較複雜,是雙萜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中赤黴素的最近前體一般認為是貝殼杉烯。赤黴素的基本結構是赤黴素烷,有4個環。在赤黴素烷上,由於雙鍵、羥基數目和位置不同,形成了各種赤黴素。自由態赤黴素是具19C或20C的一、二或三羧酸。結合態赤黴素多為萄糖苷或葡糖基酯,易溶於水。
分布狀況
廣泛分布於被子、裸子、蕨類植物、褐藻、綠藻、真菌和細菌中,多存在於生長旺盛部分,如莖端、嫩葉、根尖和果實種子。含量: 1~100Ong·g-1鮮重,果實和種子 (尤其是未成熟種子) 的赤黴素含量比營養器官的多兩個數量級。每個器官或組織都含有兩種以上的赤黴素,而且赤黴素的種類、數量和狀態 (自由態或結合態) 都因植物發育時期而異。
生物合成
種子植物中赤黴素的生物合成途徑,根據參與酶的種類和在細胞中的合成部位,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一、二、三階段分別在質體、內質網和胞質溶膠中進行。
1)從異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到貝殼杉烯(ent-kaurene)階段
此階段在質體中進行,異戊烯焦磷酸是由甲瓦龍酸(mevalonic acid,MVA)轉化來的,而合成甲瓦龍酸的前體物為乙醯-CoA。
2)從貝殼杉烯到GA12醛(GA12-aldehyde)階段,接著轉變為GA12或GA53,依賴於GA的C-13是否羥基化。此階段在內質網上進行。
3)由GA12醛轉化成其它GA的階段 此階段在細胞質中進行。GA12-醛第7位上的醛基氧化生成20-C的GA12?;GA12進一步氧化可生成其它GA。各種GA相互之間還可相互轉化。所以大部分植物體內都含有多種赤黴素。
主要用途
用於馬鈴薯、番茄、稻、麥、棉花、大豆、菸草、果樹等作物,促進其生長、發芽、開花結果;能刺激果實生長,提高結實率,對水稻、棉花、蔬菜、瓜果、綠肥等有顯著的增產效果。
促進麥芽糖的轉化(誘導α—澱粉酶形成);促進營養生長(對根的生長無促進作用,但顯著促進莖葉的生長),防止器官脫落和打破休眠等。
赤黴素最突出的作用是加速細胞的伸長(赤黴素可以提高植物體內生長素的含量,而生長素直接調節細胞的伸長),對細胞的分裂也有促進作用,它可以促進細胞的擴大(但不引起細胞壁的酸化),除此之外,赤黴素還有著抑制成熟,側芽休眠,衰老,塊莖形成的生理作用[2]。
合成部位:芽、嫩葉、未成熟種子、未成熟果實、根尖
作用:
1.莖、葉的伸長生長,誘導α-澱粉酶的形成
2.加速細胞分裂、成熟細胞縱向伸長、節間細胞伸長
3.抑制塊莖形成
4.抑制側芽休眠,衰老
5.提高生長素水平,頂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