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運動
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蕭條和中部農業地區的大幹旱,造成嚴重饑荒。農民不得不往西遷移,為此美國設立了一個“遷居管理處”,去幫助這些不幸的人。1935年改名為“農業安全局”簡稱FSA。FSA先後雇用了30名攝影家,把農村貧民窟的悲慘情況拍攝下來,同時還拍攝了一些有錢的美國人在邁阿密度假的情況,作為兩種生活方式的鮮明對比。這就是美國攝影史上著名的FSA攝影紀實運動。這使得農業安全局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因社會紀實攝影成名的社會機構。
代表作品
多羅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 )1895—19651895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霍博肯,努扎霍
1914年,阿諾德·金瑟送給她一生中第一台照相機
1917—1918年,隨畫意派攝影家可拉倫斯·懷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1935—1942年間,主要在美國南部和西部22個州拍攝季節工,用穀物交租的佃農,租地自行經營的農民,以及大蕭條時期的其他受害者。
1936年拍攝《季節工母親》
1965年逝世
沃克·伊文思(Walker Evans )1903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聖路易斯
他對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紀錄性攝影的發展有重要貢獻。他對美國人民和美國生活中的人工製品精細地、細緻入微的正面描述(賽滿貨物的商店內景、櫥窗、廣告欄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攝影者。
他已開始就對施蒂格利茨這樣的藝術攝影家的“華而不實”,斯泰肯等人的“商業主義”表示譴責。他放棄了早年寫作、繪畫的野心,轉而從事攝影,並形成一種不加渲染的、簡潔、質樸的風格,試圖將最真實的事實赤裸裸地呈現觀者面前。
1975年逝世
阿瑟·羅斯坦(Arthur Rothstein )191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一位重要的新聞攝影記者,代表作《亞特利亞班朵夫》
1935—1940年間,在“遷居管理局”和“農業安全局”工作,在風格上他受沃克伊文思和本沙恩的影響。他的作品《乾旱風暴圖》和其他一些美國農村照片是最著名的。
1971—1972年,他擔任“美國雜誌攝影家學會”《無限遠》雜誌編輯和“美國環境保護局”以及“美國鋼鐵學會”攝影教育顧問。同時擔任《遊行》雜誌攝影主任。
卡爾·邁登斯(Carl Mydans )1907年出生於美國波士頓
1931年,得到一台35毫米照相機,進入新聞攝影界
1935年,參加FSA活動後,斯特賴克派他去拍攝南部的棉花工業
除了拍攝棉花工業和客觀事實外,他還拍攝了那些被剝削的人民的苦難生活,創立了一種被FSA其他攝影師所效仿的拍攝方式
1936年,協助創立《生活》
1944年,他擔任《時代與生活》駐東京新聞處處長,長達四年
2004年去世
羅塞爾·李(Russell Lee)1903—
代表人物
本·沙恩(Ben Shahn)
傑克·德拉諾(Jack Delano)
馬恩·波恩特·沃爾科特(Marion Post Waleott)
約翰·瓦尚
約翰·克利爾
戈登·帕克斯
《生活》雜誌
《生活》雜誌:亨利·魯濱遜·盧斯於1936年在美國創辦,(72年第一次停刊)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導雜誌,代表著新聞報導攝影史上的一代輝煌。
《生活》雜誌成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辦刊風格上,重視編輯的作用,強調整體概念。而採用組照的報導形式(Photo Essay “攝影文章”)是《生活》的特色,也成為攝影報導的主要方式。這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對德國新聞報導攝影經驗和FSA紀實手法的綜合借鑑。
二是《生活》雜誌擁有眾多最優秀的新聞報導攝影家, 《生活》為他們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天地,他們也以各自的智慧和才華,攝取下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瞬間,而使《生活》成為舉世聞名的攝影雜誌。
《生活》雜誌的優秀攝影家及代表作品
瑪格利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 White )
艾爾弗雷德·愛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eadt)
卡爾·邁登斯(Carl Mydans )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
安德列·費寧格(Andreas Feininger )
瑪格利特·伯克·懷特 (Margaret Bourke White )
瑪格利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 White 1904—1971),30—50年代享譽世界的著名新聞攝影記者,1936年進入《生活》並一直合作到50年代,她作為一名記者,一生中多次對蘇聯進行採訪。41年德國進攻莫斯科時,她是唯一在場的西方攝影記者,1942年在埃及北非戰場進行採訪,46年對印度採訪,記錄下印度獨立建國,巴基斯坦從印度分離時期的暴亂和48年遇刺前的聖雄甘地,50年採訪南北的種族騷亂和勞工暴動以至於南非當局禁止《生活》在國內發售,52年採訪韓戰。由此可見這位攝影記者一直輾轉與個戰場之中。
艾爾弗雷德·愛森斯塔特 (Alfred Eisensteadt)
1898年生於德國的A·艾森斯塔特被稱為“新聞攝影之父”,他是20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初期促進和推廣攝影報導的少數先驅之一,善於使用35毫米小型相機,專門利用現場光抓拍人物自然生動的神態。《勝利之吻》就是他抓拍風格的代表作之一。A·艾森斯塔特是美國著名的《生活》周刊最早的四位攝影師之一,在為《生活》供職的40年時間裡,他大約完成了兩千多次採訪任務,有九十多期的雜誌封面都用的是他拍攝的照片。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 )
史密斯以他具有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精湛的拍攝技藝使他成為舉世聞名的著名攝影記者。除了《生活》雜誌以外許多世界著名的圖片組織也留有他的身影,如美國的《新聞周刊》、《大眾攝影》、《黑星新聞社》和“瑪格南”圖片社。他特別擅長使用組照報導的表現形式,也正是現今所時尚的系列專題攝影。
問:
人們把你稱為“浪漫的理想主義者” 你對這個稱呼作何感想?
答:
我不曉得那是什麼意思。平常老是叫我浪漫派的人,都是由於他們在生活中嘲諷憤世並受盡挫折,所以才什麼也信不過了。而當我堅持信念時,他們就把我稱為浪漫主義者。
安德列·費寧格(Andreas Feininger )
是世界上最多產的攝影家之一,僅在為《生活》供職期間,就提供有350組採訪報導。其作品在構圖和結構形式上特別考究,同時也是高產的攝影理論家。著有多部攝影書籍。嚴格的講,費寧格並非只是一個新聞攝影家,或只有紀實攝影的成就,而是在許多領域諸如城市風光、建築、人體、顯微和望遠攝影,都顯露出其才華,尤其在長焦望遠攝影上,有著出色的精彩表現。其著作還包括在我國翻譯出版的《攝影的創造力》。
瑪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
瑪格南圖片社是國際性的新聞圖片社。1946年成立於法國巴黎,發起人有卡蒂埃—布勒松、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喬治·羅傑等人。由於他的成員的作品質量非常之高,“瑪格南”成了一個極出色的圖片社。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圖片合作社。(註:瑪格南也被譯為麥格那姆,願意是大酒瓶)。1936年,當時在巴黎參加某新聞社的招聘而落選的卡帕、布列松、西摩等人,相識在一個酒吧,約定十年後再相聚。1946年,當初的心愿得以實現並成立了新聞組織,就以當年飲酒的酒瓶命名。瑪格南圖片社就因此而得名了。
瑪格南的主要成員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國人,1908- “天下之事莫不各有其決定性瞬間。對我來說,相機就是素描簿,一種直覺和自發的工具,套句術語說--它主宰著懷疑和決定同時並生的瞬間。為了“賦予世界意義”攝影者必須感覺自己與鏡頭內所看到的事物息息相關。”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屬於世界上最著名的攝影家之一。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他的“決定性瞬間”——揭示事物本質的一剎那——的美學理論,以及他對“安排的”照片和擺布的環境的厭惡給攝影家很大的影響。
他認為,攝影家必須同環境融為一體,這樣才能不影響被攝對象的行為。
他曾經說:“我從一些早期的電影中學會了觀察。”
他寫到:“首先,我渴望用一張照片去捕捉正展現,在我眼前的某種局勢的全部本質……拍照意味著紀錄——同時何在若干分之一秒內——事實本身和視覺看到的形式的嚴密組織,而形式將賦予它意義。這是把人們的頭、人們的眼睛和人們的心置於同一軸線上。”
羅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匈牙利人,1913-1954 如果你的照片
拍得不夠好,
那是因為你離
炮火不夠近。
羅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匈牙利人 1913-1954,原名安德列·弗雷德曼(Andre Friedman )1936改名為羅伯特·卡帕,46年成為美國公民,是本世紀最著名的戰爭報導攝影家。一生中拍過很多次重大戰爭,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它廣泛的記錄了人民在前線和在戰亂的生活中所表現的英雄主義和所蒙受的苦難。1936年卡帕在西班牙內戰時期報導過共和軍的活動。1938年他報導了日本的侵華戰爭。40年代擔任《生活》雜誌和《柯里爾》雙周刊的戰地記者,隨同美軍拍攝過北非和歐洲戰爭。1947年他與卡蒂埃-布勒松等人創辦了瑪格南圖片社。1951-1954年任社長。1948-1950年,卡帕記錄了以色列國的出現。1954年他為《生活》雜誌採訪時,在印度支那(越南)的太平省地區被地雷炸死。
戴維·西摩(Daivd Saymour)1911—1956 本世紀最著名的戰爭新聞記者。瑪格南圖片社的創始人之一。1954年在卡帕死於越南在戰爭後繼任社長。56年在蘇伊士運河衝突的採訪中。身中炮彈不幸死亡,終身未婚,年僅55歲。西摩拍攝過世界許多戰事,但最使世人緬懷紀念的,是他有關戰爭下的兒童的拍攝。正是由於懷有善良的同情心,以深誠的情感和人本的愛去拍攝,而使得他的兒童照片富有機強的感染力。
沃納·比肖夫(Werner Bischof) 瑞士人 1916-1954 比肖夫,瑞士人,是從繪畫轉入職業攝影的。他曾在蘇黎世藝術學校學習製版,是戰前為數不多的,受過正規攝影訓練的一名歐洲攝影記者。比肖夫作為自由攝影家,花了3年的時間集中研究光線和形式,貝殼和花的圖案以及某些時裝攝影。1939年遷至巴黎,試圖以繪畫位職業。然而隨著戰爭的爆發,他應徵入伍。正是在戰爭的年代裡,比肖弗對攝影的認識深化了,於是便轉入攝影。即使如此,他一生都未停止畫素描和速寫。比肖負的生命並不算長,其攝影之所以能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主要原因一是新聞攝影的藝術性,比肖夫的照片,在深刻表現新聞的紀實和實效的特性外,還很注意構圖和造型,證明了新聞攝影也應當有藝術性。二是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性,這反映了作者人格所具有的職業道德、良心和人道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