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坦克殲擊車

E-5坦克殲擊車

納粹德國於1943開始的以“標準化、通用化”為著眼點的德國陸軍新一代戰鬥車輛換裝計畫(即“E系列坦克”)中的一種5噸級坦克殲擊車。 該方案由BMW公司提出,1944年3月被宣布讓位於38(t)底盤的衍生型號。

發展沿革

由於二戰德國工業遲遲沒有進入戰時體制,加上武器裝備設計上較差的通用性和可生產性,使德國軍工一直無力滿足前線的需求。1943年,在希特勒的干預下,軍事工業部部長斯佩爾擔任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長。第三帝國軍工生產正式進入“斯佩爾時代”,軍備生產開始步入高效率有序的時代,坦克等裝甲車輛也隨之進入“質、量並舉”的新階段,並最終導致了高度系列化、通用化的E系列坦克的出現。

儘管StuG/Jagdpanzer Ⅲ系列的性價比已經很高,但這類20噸的坦克殲擊車的成本工時仍然不低,難以滿足第三帝國的資源情況。E-5坦克殲擊車的目的在於以一個兩人操作的5-10噸級履帶底盤,以相當於38(t)底盤15噸級坦克殲擊車四分之一的工時成本和資源消耗,滿足後者80%的作戰效能。計畫在1944年6月前徹底取代“黃鼠狼Ⅲ”這類雜牌裝備,並以900輛的月產量在5個月內裝備200個獨立裝甲旅,並在接下來5個月為每個擲彈兵師提供至少一個裝甲營。

該車以自行反坦克炮為基礎,計畫發展出超輕型坦克、裝甲人員輸送車等衍生。德國空軍對於在該底盤上搭載MG151、MG103、MG108等航炮的方案極感興趣,因為空軍手中大量航炮搭配E-5後,生產成本和工時遠小於Flak 38/Flakvierling 38等高炮,但性能上卻能說得過去。後者一門Flakvierling 38的造價高達5萬帝國馬克。

但是希特勒很快對玩具式的E-5失去了興趣,斯佩爾也對這種過分強調可生產性和資源消耗量,但戰場價值有限的微型戰車失去了信心。1944年3月,E-5計畫被宣布停止並讓位於一系列基於38(t)底盤的衍生型號。也有資料稱德國曾以Sd.Kfz.304的名義,於1944年10月到1945年2月間生產了50輛敞開式105無後坐力炮版本。

雖然E-5項目無果而終,但PWK 8H63卻作為一種步兵重型反坦克武器於1944年12月投產,由於工廠被轟炸和原材料奇缺,實際只生產了幾門。

技術特點

通用性

作為一款5噸級超輕型裝甲車輛,其底盤缺充分體現了通用性。其重疊式負重輪(每側三組六個直徑1米的重疊負重輪,無拖帶輪)、扭桿部件都是設計嚴格的標準件,完全通用於10噸、20噸甚至50噸以上的E系列型號。但由於噸位較小,該車的動力系統和火炮注定難以與其他E系列通用。

火力

雙聯裝採用了極為簡化的外裝式防盾 雙聯裝採用了極為簡化的外裝式防盾

由於Pak 39L/48型75毫米反坦克炮超過了該底盤的承受極限,陸軍武器局第6處(Wa Purf 6,負責管理戰車的設計與研發)的工程師們希望為其裝備兩門萊茵金屬公司的55毫米自動無後坐力炮。該炮由彈鏈供彈,自動射擊,理論射速300發每分鐘,對當時戰場上大部分裝甲目標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但由於其彈藥研製上未解決的問題,自動裝填時沉重的彈丸易從紙質半可燃藥筒中脫離,加上由於藥罩設計問題使靜破甲厚度不理想,動破甲厚度幾乎為零。無奈之下最終選定了81.4毫米PWK 8H63反坦克炮,該炮實際上是一個混合了無後坐力炮和火箭彈發射器的設計,彈藥採用尾翼穩定原理,結構類似於火箭彈。81.4毫米的破甲戰鬥部反裝甲效能高出55毫米炮彈約110%,加上大尺寸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後,該炮戰鬥全重僅有1300lb(590.2Kg)。由於該炮與常規反坦克炮存在嚴重性能差距,該車計畫安裝兩門火炮。

中號裝藥時初速度304.8米每秒,射程450米,強裝藥發射時初速度426.7米每秒,射程700米。

防護

該車裝甲防護單薄,車體首上裝甲14.5毫米,其餘部分8毫米,戰鬥室傾斜裝甲32º。

機動

該車機動性極高。車重3.5噸,搭配上90馬力的BMW3,5 Ltr.6zyl汽油引擎,最高速度達70千米每小時。懸掛系統最大承重7噸。

性能數據

乘員2人
發動機BMW3,5Ltr.6zyl(50hp)
車長4.85米
車寬1.85米
車高1.36米
戰鬥全重3500千克
裝甲厚度8~14.5毫米
武器2×PWK 8H63 81.4毫米反坦克炮
最大公路速度60~70千米每小時
單位功率25.7hp/t

總體評價

E-5實質上更加接近於一種打了就跑的高機動性自行反坦克炮,與能夠用於正面對抗裝甲機械化集群的坦克殲擊車在定位上有相當大的差距。作為小車扛大炮的典型,以略大於布倫機槍車的車體,擁有兩門81.4毫米反坦克炮固然是不可思議的奇蹟,但是聊勝於無的裝甲和有限的射程使其需要以一種肉搏的姿態才能發揮作用,其真實戰場效能令人懷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