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Bootleg和盜版(counterfeit, pirate)是不一樣的。盜版或者說“翻版”是指複製正版唱片,以 相同的包裝和內容偽裝成正版,魚目混珠;Bootleg則專指“未曾發行的錄音”,包括demo、試聽帶、outtake錄音間裡同一首歌的相異版本、或是錄了卻沒有發行的遺珠和演唱會的實況錄音。演唱會錄音又可以分成直接從音控台錄製的soundboard tape,和觀眾席偷錄的audience tape。一般來說,前者的音質應當比後者好,但許多歌迷改用DAT隨身聽私下錄製演出實況,音質秀異的audiencetape愈來愈多,許多錄音都不輸soundboard tape
發展簡史
大致上,Bootleg主要是以下面這幾種格式在流傳的:
LP
是的,這個世界上曾經有過“聽音樂不用CD”的時代。從1969年搖滾史上第一張Bootleg“Great White Wonder”問世以來,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LP都是Bootleg的主流。
1970年代初的Bootleg都是用“手工業”的方式生產的。弄到母帶的人偷偷把它拿到壓片工廠去壓成唱片,一次做個五六百張,然後自己刻個橡皮圖章在純白的封套上蓋印,唱片中央那片貼紙也經常是一片空白。後來又出現貼一張影印紙當封面的方式,要等到1970年代中晚期,Bootleg的發行量漸漸增加,真正“專業級”的Bootleg封面設計才蔚為主流。如今那些早期用橡皮圖章湊合的“克難”版本,都成了行家眼中的珍品。
雷射唱片
1980年代末期CD全面問世不久,Bootleg工業也同時經歷了一番從LP轉換到CD的革命。在CD剛剛普及的年代,Beatles的Bootleg “Ultra Rare Trax”有許多歌曲的音質甚至比EMI正式發行的CD還要優秀,在蒐集者之間造成極大的震撼,連Rolling Stone雜誌都特別專文報導CD對Bootleg市場造成的衝擊。經過十餘年的發展,CD已經成為一般人最”正常”的選擇,幾乎所有在市面上販售的Bootleg都是CD的形式。
傳統錄音帶
許多演唱會實況是由歌迷自己偷偷錄製的,這類的錄音未必會被“有規模”的Bootlegger“製作Bootleg的人”拿去大量發行,而是經由私下轉拷的方式,在同好間流傳。這樣的好處是成本低廉、又能蒐集到許多沒有LP或CD版本的Bootleg。對那些耗費精力蒐集某個藝人“所有”演唱會實況的瘋子來說,和同好交換卡帶往往是最好的選擇。
“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也讓歌迷可以擺脫Bootlegger的高價剝削∶擁有CD或母帶的人通常願意用拷貝交換自己沒有的錄音,假如你是新手,沒有東西可以交換,也不要緊。通常的“行規”是五卷空白帶換一卷Bootleg拷貝,有經驗的人都會指明Maxell的空白帶,據說品質最好。
不過,傳統式錄音帶有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音質不夠好。幸好科技是不斷在進步的,於是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
DAT
1990年代初,DAT的問世又在Bootleg蒐集圈中掀起革命。Sony推出的迷你DAT錄音機不但重量輕,錄音效果更比傳統隨身聽好上許多倍,頓時成為歌迷夾帶到演唱會現場的新寵。只要搭配正確的麥克風,用這種機器錄製的Bootleg甚至可能比音控台的音源還要精良。
DAT不僅成為無數Bootleg CD的母帶,也成為新的蒐集對象,因為它在理論上可以經歷無數次轉錄而不失真。
不過,CD燒錄機的問世,又把DAT的光芒搶去不少。
可讀寫光碟
CD刻錄機的價錢比DAT錄音機便宜,而且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刻出來的CD用任何CD唱盤都能聆聽,不必再添購額外的設備。對沒興趣自己偷錄演唱會Bootleg,或者壓根兒沒有這種機會的樂迷來說,“自己刻CD”可能會是比DAT更合適的選擇。
CD-R從1997年開始成為Bootleg蒐集者的新寵,網際網路上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販賣CD-R的廠牌,價格比“正規”的CD便宜一半。許多自己製作CD-R的同好,在網際網路上集結、互相支援,標榜非營利、純興趣,“只換不賣”的組織也愈來愈多。這個新興的趨勢,很可能會在世紀末替Bootleg工業帶來根本的影響。
著迷原因
Bootleg往往是珍貴的史料,它們能讓歌迷重建專輯的創作現場,或者知名歌曲在面世之前的”半成品”模樣。它們的珍貴程度,就像作家手稿之於印刷好的書,不僅能提供聆賞的樂趣,也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藝人在創作力旺盛的時期,往往留下許多錄好卻未發表的遺珠,這些作品也只有透過Bootleg才能重見天日。
嚴禁買賣
根據日內瓦公約對著作權的認定,買賣Bootleg在大多數國家是非法的行為。在美國,製造、販賣Bootleg可能招致牢獄之災,大部份Bootleg CD都是從歐洲進囗的。美國的唱片行會把Bootleg藏在秘密隔間裡,僅供熟客挑選。此外,地區性的唱片大展,如Record Fair,有許多個體戶會在現場兜售便宜又精彩的貨色,是大家買賣、交換Bootleg的好時機。
日本是全世界規模第二大的音樂市場,也是亞洲最大的Bootleg消費國。該國法律雖然認定Bootleg是非法產品,卻從未認真取締過。東京新宿的巷弄里,Bootleg專賣店櫛比鱗次,全都開架公開陳列,貨色齊全、資訊豐富,是全球樂迷挖寶的聖地,許多赴日演出的歐美藝人都會慕名光顧。日本人對資訊的嫻熟掌握,以及竭力窮究的精神,使它成為當今世界Bootleg研究的重鎮。
Bootleg是否嚴重威脅了合法專輯的生存空間?
一般而言,Bootleg的發行量大約是三千到五千張,能賣到一萬張以上,就算是非常暢銷了。會去購買Bootleg的聽眾,幾乎都是“死忠級”的核心樂迷,有強烈的蒐集癖,可以連續聆聽十幾場大同小異的演唱會實況、研究同一首歌的七八種演繹方式,也毫不厭倦。這種歌迷幾乎都會購買該藝人的正式專輯,若沒有一定的“死忠”程度,是不會蒐集Bootleg的。若說Bootleg“嚴重威脅”合法專輯的生存空間、害合法專輯賣不好,確實有商榷的餘地。
從智慧財產權的角度來說,Bootleg違反當事人意願、私自出版販賣,的確是對藝人的剝削。“死忠歌迷”的說詞,並不能完全作為合理化Bootleg的藉口。 然而有些Bootleg的製作和發售都得到該音樂家的默許,比如Enigma等
查詢信息
最方便、最豐富的資訊,都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專供Bootleg收集者交換情報的新聞討論群組(newsgroup):alt.music.Bootlegs,稍微花一些時間逛逛,便能蒐集到不少有用的資訊。對於稍具知名度的藝人,許多歌迷都會建立專門的網頁,其中往往也有Bootleg的分析和評論等。假如你有心認識他們的Bootleg,甚至打算著手蒐集,這些網站絕對要先拜訪。試想:當你面對五六百張Rolling Stones的Bootleg 目錄,或者上千張的Bob Dylan現場實況錄音列表,若沒有相當的準備,根本無從下手。要查詢這類網站,The Ultimate Band List是個不錯的起點。
網路上也有一些提供Bootleg郵購服務的網站,價錢都不便宜(一張CD二十到二十五美金,運費另計),假如你覺得上網路刷信用卡太冒險,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新聞討論群組經常有受害人現身說法,敘述自己被騙的經驗。除非你有相當的把握,不要隨便把辛苦賺來的錢送到素昧平生的Bootleg dealer手上。畢竟這些網站都不是什麼登記有案的公司,一旦出了問題,是不會有人救你的。
其他
英國作家Alex Shearer(阿雷克斯·席勒)的著名少兒文學作品《BOOTLEG》即將由日本漫畫家山川あいじ執筆漫畫化,與此同時TV動畫也在一併籌劃中。
時值禁食朱古力以及一切甜食的年代,兩名13左右的少年偶然間發現了一些藏匿起來的朱古力和糖果,於是他們決定自己來私下加工朱古力。私制朱古力的行為自然是被政府明令禁止的,少年們能贏得這“朱古力革命”的勝利嗎?
《BOOTLEG》引入日本後譯名為《chocolate underground(地下朱古力)》,隨後便贏得了眾多讀者的支持。08年1月12日發售的《別冊瑪格麗特》2月特刊號上,山川あいじ執筆的漫畫版將正式開始連載。少女漫畫家山川あいじ畫風非常柔和,充滿了夢幻感,早前也發售過《戀戀》、《單獨兩人》等單行本。山川本人是原作小說既讀派,對風趣的故事更是充滿了興趣。
除了漫畫化外,TV版動畫的計畫也已經提上日程,詳細情報將於日後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