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1986年6月29日,首架B-1B服役 ,1986年10月B-1B 獲得初始作戰能力,1988 年初 B-1B 全部交付完畢。 1990年5月,該機被美國空軍命名為“蘭斯”。B-1B總共生產了100架,到1992年6月只有84架仍在服役。隨著美國軍費削減 ,還有可能進一步減少服役數量。
性能特點
B-1B是一種多用途戰略轟炸機,其主要任務有:戰略突防轟炸,執行常規轟炸的海上巡邏任務,以及作為巡航飛彈載機使用。
主要特點
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結構,增加了升力,增大了內部容積 . 採用後變後掠翼,有利於改善低空和高空飛機性能和起飛著陸性能,並可增加航程。
B-1B採取隱身措施,其雷達反射載面積是B-1A的1/10,B-52的1/100 。
由於設計問題使後彈艙區域的氣流產生擾動造成投彈區彈體不穩定,故目前的100架B-1B飛機的後彈艙通常情況下均不掛彈。
主要改型
B-1隻有兩種型別
B-1A
原型機,只製造了 4 架,主要根據低空高速突防的設計思想研製 ;
B-1B
由 B-1A 改進而來,最大設計起飛重量由179170千克增加到216365千克,可調式進氣道改為固定式,採用新的發動機和簡化的機翼整流罩,加強了起落架,最大平飛速度由M2.2降到M1.25, 機翼最大後掠角由67.5 °改為59.5 °,將 B-1A的整體彈射座艙改為彈射座椅,攻擊電子系統的主要部件都更換了,對防禦電子系統的軟體進行了大量的改進。
1992 年,美國空軍開始計畫對 B-1B 實施耗資 20 億美元的改進計畫,以增強 B-1B 執行常規任務的能力。該計畫包括 : 恢復對 ALQ-161 綜合電子對抗系統的改進 ; 改進B-1B 攜帶常規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包括增加 MIL-STD-1760 數據匯流排、全球定位系統、保密空對空通信,增加攜帶聯合直接攻擊武器 (JDAM) 的能力 ; 對 B-1B 核 / 常規雙重任務轟炸機的後勤支援進行投資。
基本數據
乘員:4 人
動力裝置:F101-GE-102 加力式渦扇發動機
載油量:88450 千克
最大速度:1.25 馬赫
巡航速度:0.7 馬赫
最大航程:12000 千米
起飛滑跑距離:2530 米
載彈量:34019 千克(內部)/26762 千克(外部)
機長:44.81 米
機高:10.36 米
翼展:41.67 米(全展開)/23.84 米(全後掠)
最大起飛重:216365 千克
武器裝備
總共3個武器艙,在翼身前有兩個串列的武器艙,長9.53米,後有一個,長4.57米,有液壓制動門。前武器艙有一塊可前後移動的隔板,使武器艙適於攜帶不同的武器,而隔板前部的剩餘空間可以用於裝燃油。內部攜帶的武器有 :8 枚 AGM-86B 巡航飛彈(掛在前武器艙的旋轉掛架上),24枚AGM-69短距攻擊飛彈,12顆B-28或24顆B-61或B-83核炸彈;非核武器包括84顆227千克MK82或24顆908千克MK84炸彈。機身下的8個外掛架可攜帶14枚AGM-86BAGM- 69飛彈,8 顆B-28,14顆B-43/B-61/B-83核炸彈,14顆MK-84或44顆MK82常規炸彈,或者攜帶副油箱。
雷達裝備AN/APQ-164多模態攻擊雷達系統,採用相控陣天線,能進行低空 地形跟蹤及精確的導航。
導航設備採用高精度慣導系統。
電子對抗設備為AN/ALQ-161系統,有AN/ALQ-161無線電頻率偵察 / 電子對抗系統;尾部告警系統;AN/ASQ-184 防禦管理系統及一個高級對抗系統,總共有108個單元。 AN/ALQ-161系統控制著干擾發射機及相控陣天線,這些干擾網分布在B-1B的各部分,能對任何波段的信號進行干擾。
作戰運用
作為美空軍的主動戰略轟炸機之一,B-1B在裝備部隊10年後“沙漠之狐”作戰行動中首次投入實戰使用。科索沃戰爭中,美空軍有5架B-1B參戰。主要以空射巡航飛彈對南聯盟縱深目標實施攻擊。
識別特徵
B-1B機身呈蜂腰形,機頭呈尖錐形,座艙前下方兩側有小型鴨翼。
懸臂式下單翼與機身融合在一起成翼身融合體,機翼中間是固定段,兩邊是掠動段。起飛著陸時後掠角 15 °,亞音速巡航時25 °,超低空飛行時50 °~ 55 °,超音速飛行時全後掠到67 ° 30 ′,這時掠動段與固定段的前緣成一條直線。懸臂式平尾帶後掠角,為全動式,安裝在尾翼支撐樑上,位於機身上方,垂尾根部略向上位置。而垂尾前緣後掠角明顯,前安裝點在尾翼前支撐樑上,後安裝點在平尾支撐樑上。
四台發動機,分兩組吊裝在兩翼下靠近機身一側,每組發動機兩台,進氣口為矩形,中間唇板向前突出。發動機較短,尾噴口位於兩側翼根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