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軍政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是世界上僅次於蘇聯的世界第二坦克生產國。然而,二戰期間法國被戰爭摧毀了軍工基礎設施,裝甲車輛製造企業陷於停滯。只是到了二戰末期,解放後的法國才開始又關注裝甲車輛製造業的重建,重新開始一個系列坦克的研製生產,以推動法國再次成為一個軍事大國 。
ARL-44重型坦克,是法國尚被占領時期1944年由戴高樂親自推動開始秘密設計的 。該坦克以法國原來的"夏爾B-1"(Char B-1)坦克為基礎改進而來,採用B-1坦克底盤,換裝了更好的炮塔和更強的火炮 。
在1944年底法國全境基本獲得解放後,法國成立國防部和軍械研製局,軍械研製局的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研製法國自己的重型坦克,這不但是軍事上的需要,更是法國政治上的需求,對於恢復法國的國際形象和提振內部國民信心都非常有幫助。ARL44重型坦克項目應運而生,被稱為法蘭西的猛虎 。
決策研製
親身體驗過“閃擊戰”可怕性的法國陸軍,在1944年之後尤為重視坦克工業建設。而當時的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將軍更是裝甲部隊主將出身,他對法軍的坦克裝備也尤為關心 。1944年底戴高樂要求解放後的法國,“首先恢復重型坦克的研製生產,而非中型或輕型坦克”,這個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重型坦克身驅龐大,除了戰鬥力強悍外,外形上的視覺衝擊也能為民眾留下深刻印象,這對於恢復法蘭西的大國威望顯然極有好處;其次,中型或是輕型坦克部隊需求量大,以當時法國工業七零八落的現狀,要承擔如此大的生產任務根本就是力不從心。而重型坦克雖然結構複雜,造價昂貴,但需要的數量也少,如果克服一切困難,生產出幾十上百輛象徵性地裝備法軍還是有可能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在被占領期間秘密從事的幾個項目中,就數重型坦克的進展程度最大,可行性最高。
雖然法國秘密研製的重型坦克方案能夠利用的都是二戰前過時技術,難以掩蓋在被占領的4年時間裡造成的時間斷檔和技術落差,只能通過將車體大型化的笨拙手段加以彌補。不過考慮到英美在整個戰爭中,也一直沒有生產出能與德軍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相抗衡的型號,那么一輛龐大且擁有良好武裝的重型坦克即便在這場戰爭的末期仍然是有價值的。更何況,通過這類項目的鍛鍊,法國將收穫一批對戰後極為寶貴的工程師隊伍,而這個收穫或許要比重型坦克本身更“重要”(戴高樂深知,如果不著手進行這項工作,不去雇用這些人,那么流失的將不僅僅是大批的工程師,往日法蘭西的大國榮耀更有可能真正地一去不復返) 。
研製歷程
1940年法國曾經秘密研究、試製了一個ARL-40型坦克的原型車,雖然因戰爭項目研製無法繼續進行,ARL-40原型車被疏散到法國摩洛哥。法國的工業基礎被戰爭破壞,但戰後重新上馬ARL-44重型坦克,借鑑了ARL-40坦克的部分技術 。
戴高樂十分清楚ARL-44重型坦克的實際性能水平如何,儘管面臨反對聲音,但這個項目還是作為莫內計畫的一部分被堅持了下來。ARL-44的政治意義已經完全超過了實際軍事價值。ARL-44坦克的生產在艱難的1945年12月開始了(在這之前的1945年11月13日,議會一致推選戴高樂為總理。)1945年11月2日,以戴高樂為首的三黨聯合臨時政府成立,戴高樂隨即下令開始ARL-44的生產。事實上,強行下令生產一種技術上並不成熟的重型軍事裝備,是戴高樂本人的強烈民族自尊與獨立思想,以及法國國民當時的大國心態與國家利益至上思想的直接寫照 。
遺憾的是,以戴高樂為首的三黨聯合的臨時政府成立後,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政府只是貫徹議會決議的執行機構。戴高樂無力解決戰後法國經濟的迫切問題,他反對美國控制的政策又受到國內與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關係密切分子的指責。同時在分配部長職務時,他又與法國共產黨和社會黨產生新的矛盾。在政府內得不到多數的支持。在議會裡他的政策又經常不能獲得通過。1946年1月20日,戴高樂因軍備案被否決,毅然宣布辭職,退居幕後,從而結束了歷史上的“第一戴高樂時期”(現實告訴戴高樂,法國國民支持政府獨立自主的心態並沒有調整過來,他們還和西歐其他國家的國民一樣,只是對法國加入美國的勢力保護圈感到放心,而對戴高樂不顧民生優先發展軍事力量的做法感到不理解)。而“第一戴高樂時期”的終結,實際上也就決定了ARL-44的命運(事實上,由於所採用的戰利品邁巴赫 H230P30發動機在數量上的限制,如果不解決動力的國產化問題,同樣注定ARL-44的產量不可能很大)。結果,曾經被寄予厚望的ARL-44重型坦克項目,在僅僅生產了60輛後便草草收場 。
列裝入役
1949年先期生產出的17輛ARL-44重型坦克,被用來替換法國陸軍第503坦克營中的部分“黑豹”坦克(以法國人的標準, “黑豹”被劃歸重型而不是中型坦克的範疇)。然而,在進入服役後的不長時間裡,ARL-44迎來的卻是如潮的惡評—特別是在對比了手中的德制“黑豹”後,法軍坦克手對這種國產坦克除了失望幾乎沒有任何正面評價。由於沒有參加過實戰,所以這些指責大多集中在對其傳動系統、懸掛裝置與動力裝置的不匹配上,一方面,已經習慣了“黑豹”坦克雙扭桿交錯布局負重輪所帶來的平穩舒適,503坦克營的官兵們自然對採用赫爾特懸掛裝置這種古董技術的ARL-44不會有任何好感。赫爾特(Holt)懸掛裝置實際上來源於雷諾FT-17,其片狀彈簧由多片不等曲率的鋼板疊合而成。安裝好後兩端自然向低處彎曲,除具有緩衝作用外,還有一定的減震作用,縱向布置時還具有導向傳力的作用。顯然,這種過時技術,與“黑豹”的扭桿式懸掛相比,其片狀彈簧和蝸卷彈簧體積和重量偏大,撓度小,單位體積吸收的衝擊能量小。而作為非獨立式懸掛裝置的核心部件,經常被安裝在車外,抗毀傷能力非常差;而反觀“黑豹”的行動部分設計,雙倍的交錯負重輪,除了降低單根負重輪軸的承重,還可以把彈性支撐單元(雙扭桿)製造得柔軟一些,配合雙倍的支撐點(相對於單排輪),既增強了行駛平穩性能,也有利於提高火炮射擊時的精確度。
另一方面,儘管ARL-44重型坦克實際上使用了與“黑豹”同樣的邁巴赫HL230P30發動機,但由於法國工程師們並沒有將後者的AK7-200變速箱/傳動系統一起移植給ARL-44,而ARL-44的戰鬥全重又達48噸(也有資料稱50噸),遠遠超過了“黑豹”44噸的戰鬥全重上限,這就為ARL-44在服役中埋下了更大的隱患。事實上,HL230P-30汽油發動機結構雖然設計精巧,體現了非同尋常的工程學技術,但畢竟是在一種倉促的戰時狀態下生產的,所以很多瑕疵並沒有剔除。即便是在德軍為“黑豹”編寫的操作手冊中也特別註明,發動機在其最高功率輸出即3000轉/分的時候不能保證可靠的操作性,需要車組乘員小心應對,並且建議發動機轉速不要超過2600轉/分。而ARL-44將邁巴赫HL230P30發動機與並不匹配的傳動裝置組合在一起的結果,一是即便在熟練的駕駛員手中,發動機也很容易過熱燒毀;二是由於發動機要嚴格控制轉速,這使ARL-44的實際最大公路速度只能達到慘不忍睹的35千米/小時(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不但在機械可靠性上不如同樣使用邁巴赫HL230P30的“黑豹”,甚至這個成績連戰前水平也達不到。也正因為如此,法國部隊對列裝的ARL-44坦克情緒非常牴觸,甚至喊出了“還我‘黑豹”’的口號,更有些軍方將領要求直接仿製“黑豹” 。
技術特點
防護系統
ARL-44底盤部分實際上成了戰前夏爾B-1重型坦克、夏爾G-1中型坦克以及FMC-F-1超重型坦克的結合體。比如,懸掛系統仍然延續了夏爾B-1型坦克的過時設計,採用輪軸架結構小直徑負重輪的獨立螺旋彈簧式排裝置、每側有10個小直徑的負重輪,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前面的誘導輪帶有外齒和履帶嚙合,並可以通過誘導輪來調節履帶的繃緊程度,後部的主動輪內帶有行星齒輪排,兼有側減速器的功能。
ARL-44雖然繼承了B-1坦克的總體結構,但是也做了很大的改善,該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採用了壓縮空氣驅動的導向陀螺儀,在電啟動馬達失靈時也可以用空氣壓縮機起動發動機,並備有自封油箱、一體化的潤滑系統。車體內部布局則採用了與夏爾B-1類似的隔艙化設計,內部分為兩個主要艙室,由一個防火隔板隔開,車組乘員位於前部隔艙內,而引擎、油箱和傳動裝置則位於後部隔艙,這種設計提高了車組乘員的生存能力。
ARL-44行走部分的另一個特點是履帶外側有側護板和排泥槽,這種設計的最大優點是造價較低,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即使個別負重輪被擊毀也能繼續行動,不過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過小的負重輪也造成懸掛行程太小,越野時的舒適性太差,也就是顛得特別厲害(好比沒裝減震的汽車)。此外,底盤構造零件也大量抄襲以上三種坦克,如夏爾B-1的履帶和傳動系統、夏爾G-1中型坦克的操縱機構和變速箱 。
武器系統
在設計過程中ARL-44拋棄了多炮塔結構的落後設計,集中採用高穿深的武器,最初計畫安裝的是一門44倍口徑的76毫米火炮,但是這門只有在1000米距離上才能穿透80毫米鋼板的火炮很快就被否決了,而準備採用更大口徑的90毫米火炮 。新選用的ARL-44重型坦克的主炮非常有特色,它由軍艦使用的高射炮改裝而來,身管很長。其代號為DCA45型,口徑90毫米,使用的穿甲彈初速為1000米/秒,其精度比德國豹式坦克使用的火炮要高 。
ARL-44裝備的DCA45的90mm長身管坦克炮(52.5倍徑)。從理論數據看,這門炮的性能突出,身管長52.5倍口徑,炮口處有雙隔板式炮口制退器,火炮的俯仰角為-10~+20度,彈藥基數37發(主要存放在炮塔後部的彈艙內),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彈、曳光高速穿甲彈、曳光穿甲彈和曳光榴彈。發射普通穿甲彈時,在600米射擊距離上,可擊穿德國黑豹坦克的主裝甲;在2000米射擊距離上,可擊穿“黑豹”坦克的側面和後部裝甲(受制於觀瞄系統,當時坦克的交戰距離多在500-1000米。也就是說,用DCA45火炮來對付“黑豹”坦克綽綽有餘)。而在914米射擊距離,DCA45發射超速穿甲彈時,可擊穿30度傾角199mm厚的裝甲。因此,對付德國虎I坦克甚至虎II重型坦克威力也足夠了(具體說,ACA45所發射被帽穿甲彈的彈丸重11kg,在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22mm,在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06mm。高速穿甲彈的彈丸重7.6kg,914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99mm,1829m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56mm。火炮射速為8發/分)。
DCA45坦克炮與虎I坦克的KwK42L56型88mm坦克炮相比,若都使用通常的被帽穿甲彈,則KwK42處於優勢,若使用被帽高速穿甲彈則DCA45處於優勢(但高速穿甲彈的彈芯需要金屬鎢做原材料,德國無此礦產,所以很少配發部隊)。顯然,這門DCA45型90mm炮使ARL-44重型坦克的戰鬥力獲得了顯著提升,ARL-44在火力和防護上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備與德國重型坦克正面抗衡的能力(當然,這是以能趕上戰爭末期的戰鬥為前提的)。但對於法國人一夜間搞出的這門DCA 45型90mm長身管坦克炮,很多人心存疑問。實際上,這門炮的確是一個拿來主義的產物—法國版的M3-90mm炮(M3-90mm炮廣泛裝備於美國M36坦克殲擊車和M26重型坦克) 。
動力系統
ARL-44重型坦克與繪圖板上的設計比較,一個顯著區別在於動力系統。由於當初預訂的450馬力潘哈德發動機不但在功率上略顯不夠(ARL-44戰鬥全重48噸,只憑450馬力發動機的確有些力不從心),而且要組織恢復這種發動機的生產比研製ARL-44坦克更困難。無奈之下的法國研製方選擇450馬力潘哈德發動機的替代品,ARL-44直接裝備從法國工廠中蒐集來的德國邁巴赫HL230P30汽油發動機。(這些700馬力的德制坦克發動機,主要是作為駐法德軍裝備的“黑豹”坦克大修備件而貯存在法國工廠中的。當德軍潰敗撤退時,相當一部分落入了法軍手中,數量大約有400台)。為了適應這些德制發動機,ARL-44車體後部的動力艙設計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其中的重點在於雙排風扇組的布置。具體來說,其排風扇為輻射循環式,通過鋁製部件拴在散熱器上。調速傳動裝置將一個雙速驅動器脫離,並通過一個普通的接縫桿將動力傳送到位於發動機室後艙板的風扇驅動器上。通過這樣的機械設計,動力可以被接縫桿分配到兩個橫向風扇組上去。在發動機室的連線部位有一個加油孔,可以從那裡進行燃料補充。這些改進的結果是ARL-44的後車體發動機艙被顯著加高,並且重新設計了發動機室上方的散熱柵格板(此外,由兩個額定電壓為12伏、電荷量為150安培的電池組成的蓄電池組,直接跨過推進桿,被安裝在了發動機側壁前車體地板上-電池通常是並聯,不過通過一個串/並聯轉換器電池組可以產生24伏的啟動電壓) 。
ARL-44重型坦克,雖然使用了德國邁巴赫HL230P30型汽油發動機,功率比潘哈德發動機提高了50%,但因坦克過重最大速度仍然不高,只能達到30千米/小時 。而且坦克沿襲戰前的部分設計,所以ARL-44的懸掛行走裝置十分落後,重達50噸的戰鬥全重卻安裝了僅有44噸的德國“黑豹”坦克的主動力。這導致ARL-44的機動性、可靠性、操控性、舒適性遠遠低於“黑豹”坦克 。法國由於選擇了不配套的變速箱/傳動裝置,導致ARL-44坦克行駛速度低,而且可靠性也較差,讓坦克駕駛員怨聲載道 。
性能數據
ARL-44重型坦克參考數據:
入役 | 1946 |
乘員 | 5 |
總重 | 47.2噸 |
車長 | 10.52米 |
車高 | 3.20米 |
車寬 | 3.40米 |
武器 | 90毫米主炮一門;7.5毫米同軸機槍和7.5毫米高射機槍各一挺 |
裝甲 | 最厚120毫米 |
發動機 | 邁巴赫HL230-30型汽油發動機,功率700馬力 |
速度 | 37公里/小時 |
行程 | 150公里 |
服役動態
“第一戴高樂時期”的終結,實際上也就決定了ARL-44坦克的命運。事實上,由於所採用的戰利品邁巴赫H230P30發動機在數量上的限制,如果不解決動力的國產化問題,同樣注定ARL-44的產量不可能很大。結果,曾經被寄予厚望的ARL-44重型坦克項目,在僅僅生產了60輛後便草草收場(這些坦克被平均分配給了501、502、503三個坦克團)。其僅有一次公開露面,只是在1951年7月14日的法國國慶閱兵式上,第503團的10輛ARL-44排著整齊的隊形隆隆開過香榭麗舍大街。儘管這些外形粗笨的龐然大物,以其“純正”的法國血統引起了民眾狂熱的歡呼,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此前的1個月,法國軍方已經決定讓這些華而不實的“白象”退出現役了(此時法國軍方已經從美國人手中獲得了大量裝90mm炮的M47坦克,ARL-44與之相比,除了戰鬥全重相近,並且同樣使用90mm炮外,在性能上根本沒有可比性)。到了1953年,全部的ARL-44坦克都從法軍的戰鬥序列中被除名,雖然有資料稱其中的一部分被賣給了庇隆統治下的阿根廷軍隊,但它們中的大部分下場卻極為悲慘-作為靶車被擊毀 。
總體評價
ARL-4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最後研製的一種重型坦克,雖然該坦克存在很多問題,但其仍然是戰後法國坦克研製的良好開端。
ARL-44坦克實質上是一個被強行拼湊出來的產物,它的研製生產乃至列裝自始至終貫穿著一股意氣用事的味道,這為其最後並不完滿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另一方面,ARL-44在技術上的失敗,其實也是當時法國國力的真實寫照。法國雖然在主觀上強烈希望自己儘快恢復戰前強國的地位,但現實卻是無奈的,由於戰爭的摧殘再加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出現,已使法國淪為二等強國 。由於沿襲了戰前的部分設計,所以ARL-44的懸掛行走裝置十分落後,重達50噸的戰鬥全重卻安裝了僅有44噸的“黑豹”的主動力。這導致ARL-44的機動性、可靠性、操控性、舒適性遠遠低於“黑豹”坦克,法軍官兵對其十分不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