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效應

A—J效應即管制機構採用客觀合理收益定價模型對企業進行價格管制時,由於允許的收益直接隨著資本的變化而變化,而導致被管制企業將傾向於使用過度的資本來替代勞動等其他要素的投入,導致產出是在缺乏效率的高成本下生產出來的現象。

一、定義

管制機構採用客觀合理收益定價模型對企業進行價格管制時,由於允許的收益直接隨著資本的變化而變化,而導致被管制企業將傾向於使用過度的資本來替代勞動等其他要素的投入,導致產出是在缺乏效率的高成本下生產出來的,此即所謂的A—J效應.

二、理論基礎

一般情況下,管制機構是以限制壟斷企業索取超額壟斷利潤為目的的,但須允許被管制的行業獲取客觀合理收益,客觀合理收益是指排除項目實際收益中屬於特殊、偶然因素之後所能得到的一般正常合理收益。所以管制應該是使企業僅能獲得產業中客觀合理報酬的管制。

每年的收益率不同,因此,浮動收益率方法被提出來,並最先用於管制電力公用事業。此時,新的收益率為Rt=Ro+h(R*—Ro),它受到初始認定價格的年實際收益率Ro、產業目標收益率R*和規制調整值h的影響。由於調整值h介於0至1之間,且認定價格下的Ro總是大於目標收益率R*,所以管制結果將使新收益率調到R*與Ro之間,當h=0時,就不調整,h=1時,一直調整到等於產業的目標收益率也就是基準收益率。

三、A-J效應的實際效果

目標收益率規制下保證被規制企業的投資者可以得到公平收益,但是公平收益率難以確定。規制機構為了確保被規制企業能吸納到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所需要的充足資金,往往指定高於公平收益率水平的價格,這就使企業過度投資。被規制企業就會將資本的投入擴大到最小成本水平之上,因為投資可以帶來相對較高的利潤(Averch and Johnson,1962)。同時,若是被規制企業的資產減少,它的許可收益率也會相應減少。為此,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把無用的資產或多餘的資產投入使用,這樣也會導致較高的運營成本。

同時,被規制企業缺乏降低成本和進行創新的激勵。企業的各項運營成本都能夠得到收回,其運營成本上升或減少所帶來的風險或收益由消費者承擔和享有。一方面,企業通過提高效率、低成本所增加的收益,會因為成本下降導致價格降低而被抵消;另一方面,企業成本上升則價格也同步上升,企業仍然可獲得固定的收益回報率,因此企業喪失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壓力和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