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對華侵略戰爭,隨著戰場逐步擴大,身處華南的廣東、廣州也於1938年前後淪為一個生靈塗炭之地:日寇的慘無人道的細菌試驗,在數年間悄就無聲息地殺害了粵港十餘萬人。
南石頭是如今廣州市海珠區的一條行政街,在上世紀之初,曾是菜田連野,民風平和之地,自1942年,這裡的南石頭難民收容所,卻成為侵華日軍在華南負責研施細菌戰、番號叫“舊軍波字8604部隊”的試驗場。
組織結構
總務課:是後勤保障、人事、財務管理部門,由熊倉少佐任課長。
第 1 課:細菌研究課,由溝口軍醫少佐任課長。本課下設庶務班、研究班、檢驗班(主任:佐藤大尉)、培養班、消毒班和動物班。共 80 人,其中將校官 10人,中國勞工 7 人。
第 2 課:從事防疫給水研究,江口衛生少佐任課長;
第 3 課:從事各種傳染病治療的研究工作,由小口軍醫少佐任課長;
第 4 課:從事鼠疫培養和病體解剖等工作,渡邊軍醫中佐任課長。該課是用鐵絲網圍起來的,禁止與外部人員交往。食住等一切生活都在裡面進行,很可怕。只有晚上點燈時才能看到裡面的一些情況,裡面的棚子裡擠滿了石油罐。有時從外面運來很大的行李(按:是不是已被麻醉了的活人或屍體呢?),連哨兵也不能看到裡面裝的什麼東西。
第 5 課:是器材供應部門,其課長忘記了。
根據丸山茂兩次提供的地圖核實,其本部、部隊長室、總務課、第 1 課、瘧疾研究室、動物室均在現中山醫科大學圖書館舊樓(兩層,另有地下室)之內,第 2、3、4、5 課,經理部,宿舍,酒吧,細菌培養室,檢索班,飯堂,馬房等均在舊圖書館附近,也包括現中山一院的部分地方。
滔天罪行
1941年底,香港淪陷。先後104萬香港難民逃回內地,其中保守估計有幾萬人坐船繞過大嶼山,從珠江口直奔廣州逃命,沒想到,他們逃難路線的終點恰好就是廣州南石頭難民營。通常情況下,難民營是類似於紅十字會等民間慈善組織或各國政府用來收容因戰爭等突發事件而無家可歸的百姓的,在難民營的生活雖然會很艱難,但至少是安全的。
南石頭是日軍設立的難民營,這些香港難民沒料到離開了淪陷地,卻投入了另一個埋葬場。在這裡,平均每天都有幾十人非正常性死亡,被拖進難民營,就再沒出來的了。倖存下來的,回憶里只有日軍高高的塔樓和每日散發著惡臭的化骨池。
倖存者肖錚的父親就是當年難民營里的抬屍人,在他的父親的描述里,化骨池是兩個面積約25平方米的混凝土池,最多可分別堆放60具屍體,有時被放下去的人體嘴巴還在開合。
殺人者對自己的行為總有道貌岸然的解釋,當時殺人的執行者接到的是這樣的指令:“軍方為了保證廣州市區的治安,把來廣州的難民安置在南石頭收容所,但由於難民太多,人滿為患,命令南水部,用細菌殺死他們……”
南石頭,這樣一個為“治安”而犯下罪惡的地方,一個東方的“奧斯維辛”。
救濟粥,顧名思義是難民營里為維持人性命而施捨的糧食。在南石頭,不喝粥就餓死,喝下去就病死。
難民營的日軍看守的場守喜是向粥里投放細菌的主要負責人,清水和丸山茂協助,“早晨趁熱粥剛煮好,溫度下降到一定度數,就把細菌投進去,再送去難民營。難民吃下去,到了傍晚就有人死了,後來死的人越來越多,運都運不完”,丸山茂對這種場景仍心有餘悸。
難民營里流傳一首打油詩:“籠中鳥,難飛高,不食味粥肚又飢,(食了味粥)肚必疴無藥止。”
這混在原本是救命粥里的就是奪命的沙門氏菌。在當時,它造成的急性食物中毒,發病快且難以醫治。
名義上,防疫給水部和檢疫所,都是為了水料消毒和供給以及當地部隊防疫事宜而設立的。
日軍的防疫部同樣也匯集了日本許多“優秀”的醫生,只不過這些醫生脫去了天使的外衣,甘做撒旦的魔鬼。
在廣州製造南石頭難民大批死亡的是日軍波字第8604細菌部隊,是日軍在華的四大細菌部隊之一。
在這些見到人活體實驗就躍躍欲試的醫生眼裡,中國人跟小白老鼠是沒有區別的。
“同樣是殺人事件,發生在日常中就不會有什麼收益,但如果放在科學研究上,就有可能從中獲得新的發現,產生劃時代的突破,從而給全人類帶來利益。”日軍醫生就在這樣厚顏無恥的信念“感召”下,在活生生的中國人身上實驗著鼠疫、霍亂、傷寒、炭疽……
曾在南石頭難民營做工的梁先生有這樣一段證詞:“(日軍)又在雞春崗村捉了個青年人李日……將他捉去下所(當時檢疫所)餵蚊吸血,被咬得全身是蚊口,後又送去宰人場,將李日陰處割去一條筋。後來李日變成跛子,晚上從難民營抓去生宰了……”
這些“醫生”們回日本後發表了100多篇論文,甚至功成名就。這就是他們“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他們為什麼就不用自己的子女來成就他們的劃時代突破呢?這樣的救死扶傷又有什麼意義?
日軍的細菌戰獨獨在廣州就害死了萬餘人,這一場罪惡的匯演被歷史悄悄地淹沒了。萬粵港難民慘死在“細菌殺人工場”。這一慘痛的歷史被掩蓋半個世紀之久,直到1994年才終於昭彰於世。
波字 8604 部隊的前身創建於昭和十三年(1938 年)9月 7 日,當時稱“第 21 野戰防疫部”,以井上少佐為首,約150 人,組建於日本大阪市。1938 年 10 月 12 日,日軍該部在廣東大亞灣登入,10 月 31 日抵達廣州,在原中山大學醫學院(當時該校已撤往後方)設定本部。該部是華南派遣軍司令部直轄部隊,兵力逐步增加,開始執行使命,改名為“波字 8604 部隊”。這支部隊“首任部隊長是田中岩軍醫大佐,以後是佐佐木高行、佐藤俊二、龜澤鹿郎。除本部外,該部還將兵力分派到廣東各地及華中除州(按:疑為安徽省的滁州)、福建省、廣西省、香港(九龍)等地區”,打著為中國人防疫、救護等和平旗號,進行“聖戰”。
1993 年,有一位名叫丸山茂的舊日軍班長在東京參觀731 部隊的罪行展覽後,良心受到很大震動,第一次在東京揭露出波字 8604 部隊的真相:
當時我是廣州波字第8604部隊第1課細菌檢驗班班長,部隊對外稱是華南防疫給水部,部隊長是佐藤俊二(軍醫大佐)。該機構較為龐大,是配屬 1 200多名(按:一說數百名)專業人員的師團級單位。本部下設 6 個課。其中有專業將校約 1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