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與《蚌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努力攻堅,圓滿收官“十二五”
2015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適應新常態、掌握新要求、搶抓新機遇、主動新作為、實現新發展”大討論活動為開篇,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重點工作,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穩中有升、升中趨優,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0億元,同比增長10.5%左右,連續18個季度高於全省,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增長4.2%、11.5%、12%。財政收入228億元,增長9.5%左右;其中地方收入119億元,增長13.4%。固定資產投資1468億元,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0億元,增長12.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68元、11625元,增長9.2%、10.6%,分別居全省第2和第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低於省控目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
(一)突出扶持實體經濟,發展勢頭持續鞏固
服務機制不斷健全。出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8條等扶持政策,統籌安排各類發展資金38億元,減免抵退企業各項稅費39.5億元,千方百計幫企業、助發展。新增貸款182億元,增長18%。設立5億元中小企業續貸轉貸過橋資金,開展“稅融通”業務和“金融服務進百企”活動。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發放商標權、專利權質押貸款3.1億元。全面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工商登記模式,新增各類企業6500戶、認繳資本450億元。
項目投資提質增效。完成“3461”項目投資830億元,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20個。方興科技柔性鍍膜、MEMS產業化基地一期等140個項目建成投產,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中港IC產業園等200個項目開工建設。搶抓國家補助重大項目資本金政策機遇,爭取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等專項建設基金60.7億元,居全省前列。成功開展“台灣招商周”、“粵閩招商周”等系列招商活動,積極參與省資本要素對接會、中博會等區域合作交流,豪威科技互動式電子白板、國顯柔性OLED顯示模組等項目順利落戶。新簽約中電科41所現代通信儀器與自動化設備研發及產業化、與環球醫療合作共建醫療機構開發健康養老產業等30個央企合作項目,總投資528.1億元。引進市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770億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5億美元,均增長10%。
工業經濟企穩向好。握緊拳頭、決戰工業,出台聚焦工業突破政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000戶,實現增加值670億元、居全省第4,增長1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居全省第2。德豪潤達倒裝晶片、大富工業機器人等29個項目建成投產,中創鈦酸鋇、心裡程智慧園、腳踏車產業園等40個項目開工建設。獲批省級矽基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設立30億元矽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基金。參與設立23億元省高新投叄號基金,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7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20億元、增長20%。玻璃設計院入選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WM眾創智慧谷”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支持體系。發明專利授權量660件,增長12%。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獲省批准,城市西部化工企業退市進園全面啟動,豐原集團明膠一期、環酸項目等基本建成。建成中小企業標準化廠房35.7萬平方米,入駐孵化企業144家。成功舉辦安徽省第二屆江淮杯工業設計大賽。
服務業持續繁榮。獲批全省首家全國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試點城市,蚌山區入選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區,經開區、蚌山區電商產業園和懷遠縣電商孵化園投入運營。徽商物流園、普洛斯倉儲等項目加快推進,杭州費舍爾、高遠物流等知名物流企業成功落戶。中通、圓通總部項目入駐我市,實現快遞業務收入2.8億元、增長90%,分別居全省第3、第1。鵬欣水游城、金大地銀泰城等項目進展加快,萬達二期、百大名品中心建成運營。淨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40戶、規上服務業企業10戶。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當年業務量突破1億美元,並成功引入首家跨境電商服務平台。實現進出口總額22.9億美元,增長10.1%。花鼓燈嘉年華夜遊項目、谷陽城遺址公園一期建成開放,旅遊總收入增長15%。
農業發展有效提升。深入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和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糧食總產286.6萬噸,實現“十二連豐”,增長4.02%、居全省第2。五河現代牧業液態奶二期項目竣工投產,固鎮億隻肉雞項目新增養殖規模4000萬隻,新增懷遠百萬頭美味豬現代養殖等3個種養加一體化項目。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1個、產業化示範區2個,新建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區10個。土地流轉面積達206萬畝,流轉率49%。新增有效灌溉面積9萬畝。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29.5萬畝,連續17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實現縣域全覆蓋。完成糧安工程危倉老庫維修改造65萬噸。全省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會在我市召開,糧食綠色增產“蚌埠模式”在全省推廣。成功承辦第六屆中國苜蓿發展大會暨國際苜蓿會議。
(二)著力強化城鄉建設,城市功能日趨完善
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圍繞“三環六軸三帶”持續推進城市大建設,實施項目181個、完成投資248.6億元,征遷312.9萬平方米,拆違49.6萬平方米,交付淨地15975畝。中環線秦集、城南等路段全線完工,長淮衛淮河公路橋及北接線工程進展順利。國道206、104和省道306、307境內部分路段提升改造工程順利實施,全省首個運用PPP模式且投資額最大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蚌五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新啟動柴油機廠B區、蔣崗巷等41個棚戶區項目,回遷安置16128戶,貨幣化安置5948戶。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60200套,基本建成13900套,公租房實物配租10726套。爭取省代發地方政府債券37.4億元。新設興蚌一、二、三號城市發展基金,規模65億元。博物館、規劃館、檔案館建成開放。
文明創建力度加大。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並躋身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啟動實施“九城同創”。集中整治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環境。持續強化三車整治,聯合治理非法營運三輪車。著力推進戶外廣告整治,加強店招店牌管理,建成延安路、解放路、東海大道等15條示範路。市區環衛保潔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市容管理巡查體系框架初步搭建。不文明祭祀行為集中整治效果明顯。城市形象宣傳片《印象蚌埠》成功首發。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淮河南岸灘地環境綜合整治、天河—張公湖連線等工程加快實施,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有序推進,成功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新增、改造綠地355.52萬平方米,新增街頭遊園11個,建設綠道20公里,成片造林8.2萬畝,建成森林長廊示範段167公里。積極開展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紮實開展秸稈禁燒工作,實現衛星監測全年全域零火點目標。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百日行動,PM10平均濃度下降到90 微克/ m3,降幅達22%。20個美好鄉村建設重點示範村按時建成。
(三)持續保障改善民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民生實事深入實施。投入資金50億元,按時保量完成33項省級民生工程。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320元提高至380元。保障城鄉低保160萬人次、發放低保金3.8億元。資助困難家庭學前兒童和貧困大學生171萬元。維修改造校舍9.2萬平方米。為8.8萬名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3725萬元。為3.9萬名老人發放居家養老服務補貼2171萬元,新增養老服務機構床位2080張。解決29.86萬農村居民飲水不安全問題。發放特殊人群免費乘車補貼1130萬元。獎補新建設施蔬菜基地800萬元。投資6956萬元,對7080戶農村危房實施改造。新建、改造公廁32座,完成25個街巷小區路燈改造。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減少貧困人口2.18萬人。
保障體系逐步健全。新增城鎮就業8.2萬人,居全省第3。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月人均增加200元,連續11年提高標準。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發放標準提高至80元,惠及城鄉居民42萬餘人。大病醫療救助金支付限額由15萬元提高至30萬元,貧困殘疾人康復救助超額完成。住房公積金繳存率達77%,居全省第1;累計發放貸款79.3億元,存貸比達95.3%、居全省第3。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新建、擴建幼稚園55個,組建教育集團25個,在省內率先實現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全覆蓋。安徽科技學院蚌埠校區、蚌埠職教園區、安財商學院開工建設。市中醫院新院區、市疾控中心建成投用,市一院病房大樓、蚌醫二附院新院區開工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藥品集中帶量採購,藥價平均降幅達19%以上。完善人才特區建設1+X政策體系,新引進省百人計畫和省外專百人計畫專家5名,10人入選首批省特支計畫,省“115”產業創新團隊達15家。建成市少兒圖書館、美術館,晉升國家一級文化館2個。花鼓燈舞蹈《小小傳承人》榮獲全國少兒舞蹈“小荷之星”金獎,《玩燈人的娃娃們》獲首屆亞洲國際青少年微電影節金獎。青少年校園足球“百千萬”工程全面實施。“石榴娃守護工程”獲第二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全民國防教育更加深入,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紮實有效。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創建工作務實開展。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等工作不斷加強,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青少年等事業持續推進,消防、防空防震、應急等減災防災體系更加健全,統計、氣象、檔案、地方志、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社會治理不斷加強。開展信訪積案化解攻堅活動,信訪形勢總體平穩。實施安全生產“鑄安”行動,創新建立問題清單制度,強化危化品、消防、電梯等領域隱患排查整治,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榮獲全省首批無傳銷城市稱號。建立重大不穩定問題清單制度,強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深入推進“四項建設”、“守護平安”系列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市民民眾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過去的一年,我們切實加強自身建設,鞏固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政府系統工作作風得到進一步改進。堅持簡政不簡單、放權非放任理念,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公布市級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涉企收費清單,創新出台政府權力運行監督管理實施辦法,著力強化部門間的協作和上下級的銜接。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將15個職能相近部門整合為7個,改革力度全省最大。全面啟動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工作,市縣不動產登記工作機構、職能在全省率先整合到位。獲批省唯一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市。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設全面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市“三公”經費下降21.8%。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9件、建議148件,市政協提案56件。2014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居全省第4,連續三年躋身全省前5。推進依法行政,強化監察和審計工作,嚴肅查處了一批違紀違法案件。
各位代表!
2015年,是蚌埠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這是多年積累的釋放,也是多年心血汗水的結晶。“十二五”,我們品嘗了艱辛,經歷了難忘,收穫了自豪。
五年奮鬥,經濟總量翻一番,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總量實現翻番、位次前移2位,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財政收入、地方收入分別是2010年的2.3倍、2.8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京滬高鐵蚌埠南站投入使用,合蚌客專、蚌淮高速建成通車,蚌埠新港開啟通江達海新時代,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鞏固。新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大禹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等國家級戰略平台,經濟成長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逐步增強。
五年聚焦,產業結構更最佳化,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5.3%,提高4.3個百分點。蚌埠國電、德豪潤達、大富機電、中科電力等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2%、總量前移6位,工業化率提高4.1個百分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04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3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5.8%。義烏國際商貿城、萬達廣場、花鼓燈嘉年華、國際汽車城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投入運營,區域商貿重鎮重塑步伐加快。
五年攻堅,城鄉建設快推進,承載功能顯著增強。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成功獲批,部分區劃調整順利完成,市區面積由601.5平方公里擴大至956.9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達1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萬人。累計完成城市大建設投資1008.7億元,大慶路淮河公路橋、市民廣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投用。改造棚戶區(城中村)169個,62410戶棚改居民實現“安居夢”。深入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綠滿珠城行動,成片造林47.5萬畝、是“十一五”的近6倍,新增、改造綠地924萬平方米。懷遠“皖北最美縣城”建設加快推進,五河“水韻獨具最美皖北水鄉”日益彰顯,“大美固鎮”舊貌換新顏,市縣聯動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城鎮化率達52%。
五年開拓,改革開放再突破,發展活力不斷迸發。投融資、醫藥衛生、文化體制等改革穩步推進,行政審批、“三個清單”、招投標管理、便民商貿流通體系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棚改“蚌埠模式”、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處機制等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民營經濟比重提高8個百分點。新增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鐵路無水港等平台,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80.8億美元,是“十一五”的4.2倍。玻璃設計院、豐原集團等“走出去”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累計引進市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2500億元,是“十一五”的2.2倍。
五年傾力,社會民生新加強,百姓福祉持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4%、15.87%。新增就業32.69萬人。創新建立老齡津貼、靈活就業人員生育保險等制度,城鄉低保、社會保險待遇、最低工資等全部提標擴面,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就業服務網路等實現城鄉全覆蓋。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城鄉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2527戶以船為家漁民在全省率先上岸安居。新增環保公車918輛,新增、最佳化公交線路41條,龍子湖、張公山等公園煥然一新,新建、改造公廁190座,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由29.3平方米增加到38.6平方米,入選全國百個宜居城市。
各位代表!
五年的發展成就令人鼓舞,五年的奮鬥進程歷歷在目。五年來,我們不畏艱險,共同應對嚴峻複雜的巨觀形勢,在經濟新常態中展現了發展新姿態。五年來,我們攜手並肩,協作共進,形成了全市上下齊心協力謀發展、奮發向上創一流的良好局面。今天的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陣其勢已成、其時亦至。
各位代表!
今天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團結奮鬥、頑強拼搏的結果,是幾大班子歷屆歷任老同志打下堅實基礎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向駐蚌解放軍、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國家和省駐蚌單位,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蚌埠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 經濟總量仍不大,牽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項目、大品牌仍不多,新的經濟成長點還沒有形成規模。工業經濟主導地位不突出,整機、整器、整車類產業鏈末端、價值鏈終端產品缺乏,重點產業聚集度有待提升,開發區支撐作用仍需加強。重塑區域商貿重鎮還有較大空間,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發展仍然不夠,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農業大而不強,農村基礎設施還有比較薄弱的地方,縣域經濟、鎮村經濟發展滯緩,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各區功能定位和差異化發展不夠明晰,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與中心城市地位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老舊小區綜合環境還沒得到根本改善,物業管理、停車設施等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距民眾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大氣污染防治尤其是霧霾治理形勢不容樂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任務還十分繁重。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支撐和動力有限,涉及廣大民眾切身利益的就近就學就醫就業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好,養老服務、健身休閒、便民消費等發展水平不能有效滿足民眾需求。城市品質和市民品格仍需持續提升和持久養成。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完全到位,一些部門思想解放不夠、執行落實不力等“不嚴不實”問題依然存在,腐敗現象還時有發生。對這些問題,我們將保持清醒頭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破解瓶頸制約,補齊發展短板。
二、奮力衝刺,趕超決勝“十三五”
“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全面衝刺第一方陣的跨越階段。儘管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風險與挑戰,但綜合判斷,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將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明確指出,2016年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巨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明確諸多新論斷、新政策、新舉措,傳遞出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導向。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淮河流域綜合治理和振興發展,並以此為加快皖北發展的主要抓手,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圍繞綜合交通、航道整治、港口建設、產業振興等領域謀劃和實施一批有帶動力的重大項目,合蕪蚌作為安徽省依託城市被納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各種政策疊加效應正在集中釋放。同時,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轉型升級成效初顯,爭先進位、跨越發展的勢頭日趨強勁。更難能可貴的是,幹部隊伍的觀念理念、思想思路和精神狀態加速轉變、有效提升,廣大市民熱愛蚌埠、發展蚌埠、奉獻蚌埠的激情不斷釋放。我們堅信,只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團結奮進,持續不斷地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就一定能夠譜寫蚌埠加速崛起、趕超跨越的新篇章!
市委十屆十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蚌埠市委關於制定蚌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十三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衝刺全省第一方陣”目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為主引擎和總抓手,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宜業宜居宜游的皖北中心城市。
在市委《建議》的指導下,市政府編制了《蚌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奮鬥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經濟總量力爭較2015年翻一番,進入全省第一方陣;人均生產總值達1萬美元以上,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收入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進出口總額增長高於全省水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1500元、18300元。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今後五年的主要任務是:
(一)堅持創新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系統推進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突出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深入實施調轉促“486”行動計畫,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二三產業比重突破90%。牢固樹立“發展經濟,工業優先”的理念,著力培育大產業、構築大園區、引進大企業、建設大項目、打造大品牌,努力打造工業經濟升級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2000戶,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工業化率超過50%。加速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四個一行動計畫”,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超過50%、45%,形成矽基新材料、電子信息、裝備製造3條千億產業鏈。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升級,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60%以上,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50%。加快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期末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500億元,比2015年翻一番。注入綠色低碳技術,融入文化創意元素,引入農業科技成果,深度保護和科學利用農業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實施“網際網路+”蚌埠行動計畫,拓展網路經濟空間,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實施產業品牌提升工程,加速挖掘、生成一批整機、整器、整車類價值鏈末端、產業鏈終端產品,推動“蚌埠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國品牌”升級。2018年底前完成西部城區化工企業異地技改、整體搬遷,搬活企業、搬強產業、搬美城市、搬樂百姓,改造、再造一個產城一體的現代化西部新城區!
(二)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統籌推進格局。堅持“全域蚌埠、多規融合”,全面實施“三環六軸三帶”城市發展框架,推進濱湖新區、高鐵新區、城南新區、淮上新區“四大板塊”建設,加強蚌(埠)淮(南)同城化發展,打造皖北地區裝備製造、綜合交通、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商貿物流、文化旅遊、金融服務中心。期末,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65萬人。堅持重大產業項目向縣域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向縣域延伸、優質資源要素向縣域集聚,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三縣縣城建成區面積均超過20平方公里,縣域經濟總量比重達50%以上。紮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全面實施美麗鄉鎮建設、中心村建設和自然村環境整治,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由“以點為主”向“由點帶面”的戰略轉換。大力推進“軍轉民”、“民參軍”,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依託國家級大禹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加快構建門類眾多、特色鮮明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以上。堅持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持續提升城市品質和市民品格,涵養新時期“蚌埠精神”,讓每一位在家的、走外的,本地的、新來的這方水土上的人們,都能更加自豪地說:我是蚌埠人!
(三)堅持綠色發展,努力營造美麗生態家園。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統籌荊山、塗山、天河生態規劃,傾力打造“荊塗淮河灣”。加快淮河、澮河、懷洪新河等13條河道和龍子湖、沱湖、四方湖等9個湖泊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天河、四方湖、芡河等飲用水源地保護、利用,建成國家級沱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三汊河濕地公園,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體系,讓靈動之水滋潤魅力珠城。大力實施生態造林和綠化工程,森林覆蓋率突破2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以上,城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以上,完善提升國家園林城市水平,爭創國家森林城市。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秸稈禁燒等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大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污水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副產品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承擔好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任務和示範責任,更加彰顯水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依山、水映城的山水園林城市!
(四)堅持開放發展,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全面對接、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參與長三角區域分工與合作,堅持進口與出口並舉、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齊抓,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推進大通道大平台大通關建設,支持和引導保稅物流中心提升服務功能,謀劃建設綜合保稅區。大力實施口岸提升、主體培育、出口品牌和進口促進、市場多元化戰略,全面提升口岸功能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擴大進出口貿易規模,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型升級。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大力推進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累計利用市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3500億元、外商直接投資80億美元。加快人才特區建設,打造京滬線人才集聚高地。推動開發區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特色型轉變,主導產業產值占比達到70%以上,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70%以上,打造市高新區、蚌埠工業園2個千億級開發區,經濟開發區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加快推進4C級民航新機場、水蚌線外遷、懷遠至淮南黃疃窯大橋、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構建“公鐵水空”立體綜合交通體系,讓走南闖北的驛站更加溫馨舒適,讓承東啟西的節點更加便捷暢順!
(五)堅持共享發展,決戰決勝同步全面小康。“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我們將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著力強化民生保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集團化推進力度,在全省率先普及學前到高中階段15年教育,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促進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讓更多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實施健康蚌埠建設工程,合理配置公立醫院資源,發展各類特色專科醫院,引進北京、上海等地優質醫療資源合作共建高層次特色醫院,健全市縣鄉村四級醫療服務網路,打造“城市一刻鐘、農村半小時”醫療服務圈,努力實現小病不出社區、村,大病不出蚌埠城。鼓勵支持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務點等居民生活必備的商業網點建設,提速升級“15分鐘便民服務圈”。高質量承辦好省十四屆運動會,為全省人民奉獻一屆科技省運、文化省運、生態省運、溫馨省運,推動競技體育、民眾體育和體育產業快速發展,打造運動之城、健康之城、幸福之城。加快推進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促進房地產穩定健康發展。加強村級公路提級改造,實現縣域內相鄰鄉鎮通達三級以上公路,符合規劃的3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達水泥(瀝青)路。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全面提高就業和創業服務、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組織實施“一二三”扶貧開發行動計畫,實現一年貧困村出列、二年貧困戶集中脫貧、三年鞏固提高,確保一個貧困村、一個貧困戶不掉隊。健全民生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現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同步共進、幸福指數與發展指數同步提升,努力讓更多城鄉居民學有優教、住有宜居、樂有美景、病有良醫、老有善養!
三、全力以赴,銳意進取開好局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蚌埠衝刺全省第一方陣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意義重大。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5%左右;一、二、三產分別增長4%、10.7%和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財政收入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進出口總額增長5%;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0%;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成長同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高於經濟成長;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出生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國家要求削減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達的目標以內。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高於全省、領先皖北。
為此,我們將重點做好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工業突破,鑄造升級主引擎
做大產業。全面實施調轉促“486”行動計畫,著力打造現代產業新體系。加快省級矽基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推進國家新型顯示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加快實施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台玻電子級玻璃纖維等項目,開工建設8.5代液晶玻璃基板、豪威科技互動式電子白板等項目,竣工投產玻璃設計院觸控螢幕用高強保護玻璃、興科LOW-E鍍膜玻璃等項目,延伸薄膜太陽能電池、OLED等矽基產業鏈。統籌推進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市級智慧型裝備、生物製造、特色電子元器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開工建設中糧生化燃料乙醇搬遷升級等項目,加快推進中科電力裝備工業園、大富機電高端裝備產業園、豐原發酵3萬噸L-蘋果酸等項目,竣工投產凱盛工程建材行業機器人、雪郎生物年產1萬噸PBSA等項目。加快實施蚌埠捲菸廠異地技改、國電蚌埠電廠二期擴建等項目,綜合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強力推進中糧生化、豐原集團、八一化工等重點化工企業退市進園,實現技改升級新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做強企業。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特別是壟斷性中介收費,幫助企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財務成本、物流成本等。實施領軍企業培育工程,集中資源支持優質企業滾動發展、做大做強。高新區、淮上區新增10億元以上企業各3戶,三縣各2戶,龍子湖區、禹會區各1戶。實施規模以上企業突破工程,健全企業入規目標管理和服務機制,淨增規模以上企業130戶。實施中小企業雛鷹工程,支持中小微企業入園發展,新增專精特新企業30戶、兩化融合示範企業25戶。實施企業競爭力提升工程,推動企業管理規範化、資產證券化,鼓勵參與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定,爭創省著名商標15件、名牌產品5個。
做優園區。推動集聚發展,引導企業和項目向工業園區和工業走廊集中布局,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占比提升到60%以上。堅持錯位發展,推行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制度,省級以上開發區主導產業產值占比提升2個百分點。支持蚌埠銅陵現代產業園加快發展,合作共建蚌埠銅陵五河(頭鋪)產業園。全面啟動懷遠龍亢經濟開發區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壯大服務業,激發轉型新活力
推動電商物流快遞協同發展。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強化要素統籌整合,深入實施國家級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試點。提升經開區、蚌山區電商產業園運營水平,新建高新區電商產業園,加快縣域電商產業園建設,入園企業超過100家。推進懷遠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鼓勵企業自建平台和利用第三方平台拓展市場,新增實體企業開展電子商務20家。調整最佳化物流業布局,加快推進皖北徽商物流港、新港物流園、皖北雜糧交易中心、普洛斯倉儲等項目建設,打造西部工業物流、北部商貿和保稅倉儲物流、南部電商物流等物流產業集聚區。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快遞服務領域,吸引大型快遞企業在蚌設立皖北總部或轉運中心。快遞業務量達3900萬件、增長50%。
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服務業。建成義烏國際商貿城工業加工區、中華玉博園、海吉星二期,持續增強市場集聚輻射功能。加快推進金大地銀泰城、喜來登酒店、南翔廣場一期等項目,初步形成東海大道高端商貿集聚帶。加快建設天洋國際大廈、二馬路市場及周邊區域改造等項目,開工建設匯金商業廣場二期,持續完善淮河路商圈。淨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30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5戶。繼續推進“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建設,新增社區便利示範店10個、放心糧油直營店(經銷點)25個、主食廚房直營店15個。
加快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推進蚌埠旅遊集散中心、白乳泉綜合提升等項目建設,部分開放淮河蚌埠閘濕地公園,旅遊總收入增長20%以上。發揮安徽後青春工業設計研究院示範帶動作用,加快工業設計產業園建設。深入實施全國第二批信息消費試點,加快4G網路在城區深度覆蓋和農村廣度覆蓋。支持鼓勵總部經濟、服務外包、諮詢中介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培育家政服務、健康養老等消費新熱點。
(三)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提高質量效益
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分級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糧食總產達288萬噸。新增市級以上蔬菜標準園15個、大水面健康生態養殖面積4萬畝,建立循環農業生態示範區1個,創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範縣,推進農產品生產全綠色。實施畜牧業升級計畫,加快懷遠美味豬、固鎮肉羊等項目建設,每個縣新增1個種養加、一二三產融合互動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推動農產品生產全鏈條。鼓勵標準化基地和示範區產品申報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新增農產品“三品”認證20個,推動農產品生產全品牌。培育20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0個以上龍頭企業“甲級隊”。建立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認定、扶持工作機制。大力發展專業化代耕代種、統防統治、農機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增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面積占土地流轉總面積達47%。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區3個。
提高農業基礎設施裝備水平。加快推進淮乾蚌浮段行洪區改造、懷洪新河水系窪地整治等重點水利工程,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實施農村河溝塘綜合整治。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萬畝,建設旱澇保收田10萬畝。加大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20萬畝。新建農田林網23萬畝。加快農機農藝融合,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業發展,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物聯網套用示範。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成市級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市場,開展縣鄉級建設試點。深入推進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發揮懷遠作為全國農房抵押貸款試點縣的示範作用,讓資源變資本、效益增收益。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引導基金,在三縣開展農民進城入鎮改革試點,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把公租房範圍擴大到非戶籍人口。
(四)強化全域統籌,提升新型城鎮化水平
做優做大中心城區。持續推動征遷拆違和城市大建設,實施大建設項目180個、完成投資240億元。完成征遷300萬平方米、交付淨地1.5萬畝。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24377套,基本建成12506套。提高國開行貸款使用率,棚改貨幣化、商品房安置比例達50%以上,在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市中率先完成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加速推進長淮衛淮河公路橋、中環線特步園區段建設,全面貫通城市中環線。完成國道104、206和省道306、307境內提升改造工程。加快天河科技園、長淮衛臨港產業園、馬城新區建設,啟動實施延安路跨河通道、4C級民航新機場項目,積極開展懷遠至淮南黃疃窯大橋等前期工作。開工建設110千伏光彩變、220千伏東海變等輸變電工程。加快高鐵站東公交停保場、馬城公交首末站建設,新增、最佳化公交線路5條,消除通達盲區。
加快縣域城鎮建設。繼續推進“三線三邊”整治和城鎮“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動,加快實施規劃提升、整治、暢通、拆違、綠化提升、出口整治六項行動,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快重點鎮建設,打造龍亢、馬城、新馬橋、沫河口、沱湖等一批特色工業強鎮、農業大鎮、休閒旅遊旺鎮。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集中開展為期兩年的鄉鎮政府所在行政村中心村建設,同步在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開展以治髒、治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為主的“兩治理一加強”工作。新建改造農村電網線路1777公里。
精心精細管理城市。堅持把“一尊重五統籌”要求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推動城市持續健康發展。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規劃和管控。加快推進政府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設,基本建成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信息、公共事業、公共應急五大雲數據方向的數據交換以及各類信息化套用項目,讓“數據多跑路、民眾少跑腿”,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健全聯防共治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著力鑄造安全城市。加快推進市區道路環衛保潔全機械化、標準化作業。強力推進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動,持續強化“三車”治理, 嚴厲打擊各類非法營運,加強腳踏車道和步行道體系建設,規範城區交通秩序。提升流動攤點飲食群、農貿市場管理水平,開展物業管理示範小區創建。啟動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著力推進老舊小區管理規範化、標準化、市場化。
(五)擴大有效投入,持續增添發展後勁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嚴格項目工作責任制,落實“四督四保”調度機制,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最佳化。建成投產LOW-E節能玻璃、德豪光電LED等項目,加速實施蚌五高速公路等項目,開工建設中糧糧食產業園一期、水蚌線外遷等項目,完成“3461”重點項目投資950億元。精心籌備承辦省十四屆運動會,加快體育中心、體育場升級改造等場館建設。細化、實化項目前期工作,加速實施棚戶區改造、化工企業搬遷、市民政園等國家資本金項目建設。新增儲備項目規模3000億元。
提升招商引資實效。紮實開展“產業招商深化年”活動,圍繞重點產業、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資精準度、產業布局集中度。每個縣區至少引進20億元以上產業類項目2個。緊盯“一線四點”(京滬高鐵沿線、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台灣)重點區域,招大引強、招高引新、招群引鏈、招才引智,引進新知科技產業園、芯華微波積體電路等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實際利用市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800億元。積極參加省民企外企對接等活動,逐一推動與央企合作和資本要素對接項目的落地開工。創新招商引資政策體系,充分發揮產業基金、風險基金的引導促進作用,更多依靠市場的手段和優質的環境配置資源、引進企業。
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健全以扶持實體經濟效益、效果為核心的財政資金以存促貸機制,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管道,新增貸款200億元,增量存貸比力爭達到100%以上。推動雙環電子、佳先股份在創業板上市,新增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積極爭取省政府債券支持,發行蚌投公司債券和城投三期企業債券。整合資源,建立西部城區化工企業搬遷、舊址綜合開發統一融資平台。籌集並運行首期規模30億元矽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基金。引進金融機構1家以上。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和風險預警機制,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非法吸儲等涉眾型經濟犯罪,切實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六)深化改革開放,加速釋放發展新動力
著力攻堅重點領域改革。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抓好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關鍵任務,夯實經濟穩定增長根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探索事中事後監管新模式。創新政府“三資”管理,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比重提升1個百分點。探索實行國資分類管理、分類定則、分類考核,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改進預算管理和控制,推進三年滾動預算管理。健全權責利相結合、借用還相統一的債務管理機制,實行總量控制、限額管理。做好建築業、房地產業等領域營改增工作。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強化“三醫聯動”推進公立醫院建立管理運行新機制。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基礎、環境建設和服務承載水平,初步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統籌推進職業教育、就業創業等領域綜合改革,努力實現保障共享、服務均等,以民眾獲得感填寫改革成績單。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家,培育省級以上研發平台10個。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重點支持平板顯示、矽基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組織實施石墨烯電池產業化及其套用、第5代移動通信測試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加快高新區創客空間、經開區大學科技園等新型創新創業平台建設,全市在孵企業達300家。發明專利授權量730件。全面深化人才特區建設,力爭引進高層次科技團隊5個。
提升外向型經濟水平。加強蚌埠(皖北)保稅物流中心運營管理,推進與南京港合作建設公路無水港,申建進口農產品、水果和加工食品指定口岸。積極申報二類水運口岸,開展國際貨櫃業務。依託鐵路無水港申建一類鐵路口岸,謀劃開行中歐班列。繼續支持重點骨幹企業“走出去”,完成豐原集團巴西大豆和玉米深加工、匈牙利檸檬酸項目主體工程,加快實施玻璃設計院安哥拉浮法玻璃等項目。實現進出口總額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長。
(七)推進文化立市,打造特色文化名城
大力弘揚先進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持續弘揚“創新進取、責任擔當、務實誠信、合作共贏”的先進思想文化。大力培育傳承優良家風、校訓、企業精神和鄉賢文化,積極開展道德實踐和志願服務,廣泛凝聚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大力開展“書香滿珠城”全民閱讀等民眾文化活動,支持“職工書屋”等建設。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構建具有高度認同感和強大凝聚力的精神家園。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加快實施公共文化服務設施“8633”工程,提標市級“三館一院”、縣級“兩館一場”,強化“工青婦科教”系統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整合,提高各類文化設施的利用率。認真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加快推進雙墩遺址申報國家考古公園和花鼓燈藝術申報世界非遺項目。組織實施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大新聞出版工程、重大題材影視劇創作工程和文藝精品、優秀少兒作品創作工程,深度發掘蚌埠文化豐厚底蘊。辦好“溫馨蚌埠歡樂珠城”、“花鼓燈藝術交流展演周”活動,開展“文化惠民消費季”系列活動,持續活躍百姓大舞台、民眾競技場。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健全落實督查、考核、獎懲等機制,全面提升大禹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推動文化與科技、旅遊、金融等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龍子湖環境綜合治理核心區域、大明文化產業園、花鼓燈嘉年華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設計、文化休閒娛樂、文化產品和設備製造、工藝美術品、網際網路信息及廣電影視服務等重點產業門類,打造印刷印務、專業化設計、玉器工藝品、影視製作、文化旅遊等特色產業集聚地。
(八)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強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繼續推行全年全域全面秸稈禁燒,持續治理建築施工、道路揚塵、餐飲油煙,淘汰黃標車、老舊車4000輛,PM10濃度下降到85微克/m3以下。加強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畜禽養殖等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加強跨界污染綜合防治,推進淮河、芡河、天河等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加快推進天河—張公湖連線工程項目,有效改善席家溝沿線區域生態環境。繼續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成片造林6萬畝。新增城鎮園林綠化面積317萬平方米,改造綠地225萬平方米,新建街頭綠地(遊園)20個,建成城市綠道50公里。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和能耗消費總量“雙控制”。劃定城市發展邊界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申報認定,提升工業固體廢棄物、廢氣廢水、餘熱余壓綜合利用率。清理處置批而未供、閒置低效土地5000畝,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實施華潤雪花、中航三鑫等工業鍋爐和建材窯爐脫硫工程。建成市第二、第三和懷遠渦北、五河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新建污水管網80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2.5萬噸。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完善評價、考核、獎懲機制,實施海綿城市建設等十大重點工程。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行生態文明一崗雙責,實施最嚴格問責機制,對破壞生態文明建設的企業停產、車輛停運、工地停工、商貿停業、幹部停職。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辦好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等生態文明主題活動,傳承和弘揚生態文化。
(九)持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著力保障基本民生。深入實施33項省級民生工程,重點抓好重度殘疾人護理、農村道路暢通等新增民生工程。完善城鄉一體化創業就業服務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新增城鎮就業6萬人以上。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推進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健全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對城鄉低保戶、五保戶、孤兒、重症患者等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慈善救助活動。完善宗教教職人員生活補貼增長機制。新購置環保公車200輛。新建、改造公廁34座。
打好脫貧攻堅戰。積極開展貧困戶建檔立卡“回頭看”,落實扶貧對象需求、目標時限、措施、責任等“四個清單”。按照“五個一批”的要求,大力推進產業脫貧、就業脫貧和金融扶貧、社會扶貧等“九大專項行動”。加大各級財政扶貧投入,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完善扶貧責任績效考評機制,全面落實扶貧對象幫扶到村、到戶舉措,確保8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減少貧困人口3.5萬人以上。
統籌發展各項事業。健全集團化辦學機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職教園區建設。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進校園足球“百千萬”工程。提升計畫生育服務能力,落實全面二孩政策。開展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工作。加快實施市一院病房大樓、市二院新院區、蚌醫二附院新院區、市三院改擴建及婦兒病區等項目。加快構建氣象現代化體系,全面提升氣象綜合服務能力。加強國防動員、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推進軍地融合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統籌抓好民族宗教、防空防震、應急管理、外事僑務、檔案、地方志、統計、審計等工作,加快殘疾人、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等事業發展。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啟動“七五”普法工作,推進法治蚌埠建設。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加快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力爭城區重點部位和場所無盲區。健全六級防控體系,全面推進“一村一警”。積極推進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深入開展社會矛盾排查化解。突出抓好危化品、特種設備、油氣管線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堅決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各位代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衝刺第一方陣,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將始終堅持忠誠、乾淨、擔當,切實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升工作效能、效率、效果,盡心竭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
我們將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權責法定的法治政府。牢固樹立簡政不簡單、放權非放任理念,推進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實施全流程監管,強化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動態調整和監督檢查,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依法科學民主決策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執行督查督導和責任追究。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市政協及各人民團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積極配合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開展好視察、調研、問詢等工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持續推動執法重心和執法力量下移。加強行政複議、行政應訴工作,主動協助人大更好行使地方立法權,讓政府工作始終走在法治軌道。
我們將始終牢記宗旨,努力建設情系百姓的親民政府。把民眾獲得感、社會滿意度作為政府工作的晴雨表、風向標,全力以赴解民憂,全心全意惠民生,做到重大決策依民而定、重點項目應民而立、重要工作為民而行。建立健全調查研究常態化工作機制,捧出真心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加大社會事業領域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加快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創新管理、分類改革。完善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機制,加大網上辦理、公示力度。推動市長熱線、政風行風熱線等平台功能再完善、服務再最佳化、效率再提升,事事匯聚真情,時時傾注民心。
我們將強化責任擔當,努力建設勤政高效的務實政府。堅定自我革新的胸懷和責任,強化銳意攻堅的勇氣和擔當,用改革的辦法、開放的思路和務實的舉措,各項工作奮力“進五爭三創一流”,增強可持續跨越發展能力。持續完善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機制,實行清單式管理全覆蓋,讓廣大幹部心中都有“時間表”,眼前都有“施工圖”,肩上扛著“任務書”。深入推進治庸治懶,強化幹部問績問效,堅決整治慢作為、嚴懲亂作為、杜絕不作為。強化目標考核過程管理,最佳化評價指標體系,分層次分類別開展差異化考核,引導各縣區錯位發展。推動政府重大事項在更寬領域、更大範圍公開,便捷信息共享、回應社會關切。
我們將推進從嚴治政,努力建設風清氣正的廉潔政府。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嚴守各項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六個堅持”、“九個不要”等作風建設各項規定,持之以恆糾正“四風”。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切實履行主體責任,旗幟鮮明地支持紀檢監察機關履行執紀監督責任,推進審計監督等權力運行監督“四個全覆蓋”。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讓過“緊日子”成為政府工作常態。強化廉政廉潔教育,完善監督制約機制,使幹部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持續提升創造力、戰鬥力、執行力、親和力、抵抗力。
各位代表!
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盼望明天的蚌埠,我們也將更加從容自信地面對蚌埠的明天!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蚌埠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創新進取,戮力同心,紮實苦幹,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衝刺第一方陣的宏偉目標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