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村建設學派社會思想研究

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村建設學派社會思想研究是李靖的一篇社會學論文。

基本信息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南開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鄉村建設 社會思想 社會實踐 民國

館藏號

D693.62

館藏目錄

2010\D693.62\4

內容簡介

農村,特別是農民,在中國這個幾千年來以農為本的國家一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歷史主要是農村社會的綿延。20世紀30年代前後形成的鄉村建設學派,主張以鄉村教育、改造、建設來解決中國的出路和前途問題,時至今日仍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本文以歷時與共時的角度審視鄉村建設者的理想和行動,希望通過與30年代鄉村建設運動的對話與反思,提出解決當代中國農村問題的政策性建議,以期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本論文共分為七章: 第一章是導論。其主要內容為選題緣由及意義,國內外研究述評,論文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以及論文的創新之處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第二章介紹鄉村建設運動發展的基本歷程。分析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嬗變,同時提出鄉村建設運動的發展就是這種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的耦合,最後介紹了鄉村建設運動的蓬勃發展的短暫歷程與迅速的衰落。 第三章從社會秩序的角度,論述了鄉村建設最為突出的倫理本位和禮俗文化。主要圍繞樑漱溟的鄉村建設切入點“中國文化失調”與“重建”展開,同時探討了晏陽初的文化傳統創造轉化。 第四章從組織民眾的角度,探討了鄉建者的民本思想和民眾意識,圍繞“唯力是視”的認識論、和培育“新民”等思想,回答了農民既是鄉村建設中的受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者,他們是鄉建的力量之源。 第五章從社會理想角度,深入研究了梁漱溟、晏陽初以及其他鄉村建設者的理想王國。回答了鄉村建設者在如何通過鄉村建設,來描繪他們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園的宏偉藍圖。 第六章從改良實驗角度,深入剖析了鄒平模式、定縣模式、曉莊模式、蘇徐公橋模式、北碚模式、清河模式,揭示了這些鄉建運動的社會改良實驗本質。 第七章總結了鄉建者的社會思想的貢獻與歷史局限。探討了鄉村建設的“保守與激進”之爭的社會思想傳承與變革,鄉村建設中的民眾群體意識,以及對當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本文創新之處在於從社會思想史角度,以基本歷程、社會秩序、組織民眾、社會理想、改良實驗等為切入點,重新研究了這些改良主義者的社會理論和實踐行為,通過分析30年代的鄉村建設學派的鄉村試驗,回答其在整個學術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並以史為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經驗和教訓。本論文為當前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應趨向於民眾化提供了一個階段性的事實佐證,為解決當代中國農村存在的現實問題提供參考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