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是一顆微型岩石小行星,它源自灶神星(Vesta)的一場猛烈星體碰撞過程中,灶神星是太陽系第二大小行星,1999AT10小行星的礦物成份分析表明它不太可能來自其它小行星,其成分不是來源於灶神星的外部岩石地殼,而是來自較深層的地下物質。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尚未觀測到其它小行星具有此類特徵。灶神星(Vesta)
是第四顆被發現的小行星,也是小行星帶質量最高的天體之一,灶神星的直徑約為483公里,質量估計達到所有小行星帶天體的9%。同時,灶神星的表面比不少小行星光亮,成為唯一一顆可在地球上可以肉眼看到的小行星。
發現:灶神星是被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Heinrich Wilhelm Olbers)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他接受傑出數學家高斯的建議,以羅馬神話的家庭與壁爐的女神維斯塔來命名,中國翻譯為灶神星。1807年發現灶神星之後,長達37年的時間中未再發現其他的小行星。在這段期間,只有四顆小行星為人所知,因此她們有自己的標誌(符號),灶神星的標誌具有壁爐邊的風格。
灶神星之所以引起天文學家的關注是由於它是今年夏季美國宇航局“黎明號”探測器的勘測目的地。科學家稱,這項關於1999AT10小行星的最新發現將幫助確定灶神星地殼的厚度,並揭示其內部結構。灶神星的直徑大約525公里,被認為是至今唯一一顆太陽系早期階段原行星殘骸體。
獨特的迷你小行星
這項最新研究是美國北達科他州大學和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協會太陽系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進行的,他們使用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裝置進行了觀測。灶神星是一顆非常獨特的小行星,它不同於其它環繞太陽運行於火星和木星之間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它具有截然不同的內部結構。
科學家認為這顆類似洋蔥頭小行星是一顆原行星,形成於太陽系早期行星誕生階段,大約45億年前。研究人員稱,太陽系內所有其它原行星是成熟行星體堆積而成,或者就是猛烈碰撞分解的殘骸體。目前,他們更傾向於後者推測:灶神星曾遭遇一場巨大在的碰撞,使其南半球形成一個巨大的隕坑。
科學家將具有灶神星類似成份的小行星稱為“灶神類小行星”,它們主要是由於星體碰撞過程中誕生的。由於在地球表面發現的一些隕石包含灶神星地幔的岩石成份,科學家推測此類碰撞使碰撞星體較深層物質濺射到太空之中。但是此前尚未在近地太空軌道發現類似灶神星地幔成份的小行星。
而最新發現的近地小行星1999AT10填補了這一空缺,研究人員能夠分析該小行星折射進入太空的紅外放射性,並基於灶神星對比其特有的光譜信息。除了富含鈣的鈣矽石之外,這項最新研究還證實存在富含鐵的鐵輝石礦物質。
馬克思-普朗克協會的安德里亞-納瑟斯(AndreasNathues)說:“這些物質存在於灶神星的地殼和地幔中,就1999AT10小行星而言,其包含的鐵元素密度明顯低於任何灶神類小行星,這表明1999AT10應當起源自灶神星內部。”
關於灶神星的更多線索
研究人員稱,這顆最新發現的1999AT10小行星使天文學家能夠更深入地洞悉主小行星的形成。基於當前哈勃望遠鏡對灶神星南極表面隕坑(25公里直徑)的觀測數據,這顆最新發現的迷你型小行星的勘測結果可確定灶神星外部地殼的最大厚度。
為了重建45億年前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科學家需要儘可能精確地測量出灶神星外層地殼的厚度,從而計算太陽系形成初期原行星的結構特徵。
目前,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2010年12月5日出版的《伊卡洛斯》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