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74年2月下旬,韓國海軍第159期新兵要前往位於忠武市(今統營市)閒山島上的抗倭英雄李舜臣祠堂忠烈祠參拜。參觀李舜臣祠堂是韓國海軍新兵的必修課,同時新兵們要搭乘軍艦前往,因此這也是新兵們第一次接受航海適應訓練。但誰也不會想到,這次航行卻成為這些新兵們的告別之旅。
1974年2月21日晚19時許,第159期韓國海軍新兵和第11期韓國海警委託培養生,加上新兵訓練所教官等,總計630人登上韓國海軍第815號坦克登入艦(LST-815)。軍艦起錨後,新兵們在艦上興奮不已,大聲唱起軍歌。2月22日凌晨5時許,LST-815按計畫抵達忠武碼頭正前方兩公里處,並在壯子島以東海域拋錨。LST-815之所以沒有駛入碼頭靠岸,是因為這裡的海水較淺,體型較大的LST-815需要靠海港拖船或運輸船牽引才能靠泊。按照預先方案,韓國海軍動用兩艘120噸級拖船分兩次將LST-815艦上人員運抵岸上。
過程
當時儘管已是初春天氣,但仍然十分寒冷,加上當日忠武市發布暴風警報,還下起小雨,溫度一下子降到零下10攝氏度左右。教官們擔心新兵會集體感冒耽誤後續訓練計畫,因此,在參觀完忠烈祠後,教官馬上下令新兵們全部返回碼頭,準備搭乘LST-815返回。第一批316名新兵登上海港拖船準備搭乘LST-815,此時正是當日10時40分。還沒等官兵穩定好情緒,拖船就突然啟動駛離碼頭,並很快就到了LST-815正前方30米處,本應該早就減速緩行的拖船這時卻突然來了個90度急轉彎。
目睹這一切的新兵們甚至連驚訝的表情都沒來得及作出來,拖船就失去重心,開始側翻。據後來被救上來的一位新兵回憶:“一艘小船上擠上了那么多人,連個下腳的地方幾乎都沒有。”
後來官方調查證實,全速航行的拖船操舵手因為害怕撞到LST-815,就突然來了個90度急轉彎, 導致拖船失去重心,船上的官兵站立不穩,在相互推搡間有人落水了。更要命的是,拖船急轉彎掀起一股海浪衝擊到LST-815艦身上,而這股海浪瞬間又借力回衝到拖船上。在巨大的推力作用下,拖船就像一片落葉一樣,不到5分鐘就完全傾覆,只能看到船底了,人員悉數落水,“救命”的呼喊聲此起彼伏。親眼看到整個場面的LST-815操艦室里的官兵馬上拉響警報。
此時,正在附近作業的韓國運沙船“梅日”號聽到傳來的警報後,馬上趕到事故現場,船員們先將一塊木板拋到海面上,馬上就有四五個人抓住木板。一部分船員用鉤子將已經昏迷漂在海面上的新兵撈上來。
儘管“梅日”號一下子救起20多名新兵,但接下來的問題是,由於海水溫度過低,在海水裡掙扎的新兵們只能堅持20多分鐘,接下來很可能因喪失體溫而死。“梅日”號的船員拚命想辦法救助,船員為了鼓舞那些在海水裡煎熬的水兵們,讓已獲救的新兵聚在一塊兒唱軍歌,但大多數人還驚魂未定,只是在那裡機械地拍著手。“梅日”號孤軍奮戰好一會兒,在附近作業的幾艘漁船先後趕到參與救助行動。在拖船沉沒不到30分鐘內,被民間船隻救助的水兵共有50餘人,隨後趕到的韓國海警艇也相繼救起8人。至當日12時許,有157人獲救,但仍有159人死亡或失蹤。
事後
這起事故給整個韓國帶來巨大衝擊。韓國海軍急於擺脫責任,在事故調查最初階段就一味辯解說“由於事發海域已經下達暴風警報,海上風浪過大,事故屬於天災,不可避免”。但相關人士指責說:“儘管風浪很大,但還不至於讓軍艦傾覆,事故跟風浪大小完全不相干。”還有人提出,讓一艘120噸的小拖船上乘坐300多名水兵完全屬於嚴重超載,是缺乏常識的行為。而事後調查還發現,當時LST-815艦上攜帶著兩艘救生艇,但根本沒有放下來參與救援,其中一艘救生艇被艦上的軍官們乘坐著前往忠武市內吃飯去了,另一艘由於故障根本卸不下來。
最後,負責調查事故的韓國海軍憲兵隊發表了對事故原因的調查結果,認為“人員超載,現場操作處置不當及風浪過大”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據此,韓國海軍拘留了新兵訓練所大隊長、隊長(上尉)、忠武港負責海港拖船安全管理的航務課長3人。作為後續措施,韓國政府還撤掉海軍參謀總長等人職務。
但這並沒有平復韓國民眾情緒。一位當年獲救、日後成為韓國海軍軍官的倖存者回憶:“事實上,韓國海軍本部在聽到事故相關報告後,第一反應是‘這是我們的恥辱’,堂堂的大韓海軍竟然犯下這樣低級錯誤,這樣的錯誤我們不應該救贖,因此不應該派人去救援……”這名軍官還表示,由於當時是朴正熙為首的軍政府執政,因此軍方有意抹煞責任,操縱輿論讓人們認識到那只是一場“天災”。直到2007年,韓國海軍才在統營市李舜臣公園設立“統營市海上殉職海軍官兵紀念碑”,但耐人尋味的是,碑上仍刻有“拖船在向母艦航行過程中,突遭狂風,人員部分遇難”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