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949-2009台海風雲六十年(套裝上下冊)》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家泉,安徽廬江人,長期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曾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及北京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國務院僑務幹部學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等院校兼職教授,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台灣經濟》、《祖國的台灣》、《“一國兩制”與台灣前途》、《李登輝主政台灣之後》、《香港回歸望台灣》、《兩岸“雙贏”之路》、《陳水扁主政台灣總評估》、《陳水扁現象透視》等;主編有(《台灣總覽》、《台灣經濟總覽》、《台灣經濟地理》等工具書。
圖書目錄
《1949-2009台海風雲六十年》上冊目錄:
自序
一、歷史縱觀篇
紀念《馬關條約》簽訂一百周年
香港回歸洗刷了我中華民族百年國恥
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實現祖國完全統
台灣光復時期的恢復與發展(1945—1949)
現代台灣歷史與兩岸關係的幾個片斷
必須還原歷史真相
台灣歷史上先後三次“去中國化”運動
“二·二八”事件的三個“是什麼”
台灣四代領導人及其大陸政策評估
蔣經國生前最後一次政策大調整
蔣經國去世前夕國民黨領導層的矛盾
蔣經國和“後蔣經國時代”
李登輝和“後李登輝時代”
陳水扁和“後陳水扁”時期
一次有關台灣文獻史料會上的發言
兩岸關係上的科學發展觀
馬英九主政台灣後兩岸關係新態勢
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台海形勢
二、形勢剖析篇
蔣經國晚年的台灣形勢與三場政治風波
關於海外學者對台灣問題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的由來
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關係
從唐飛下台看台灣海峽形勢
陳水扁的“變”與“不變”
略議當前台灣政壇的諸種亂象
“台獨”也是紙老虎
十問陳水扁
兩岸關係中的“四個對立
陳水扁在聯合國問題上的謬論
逆潮流而動的政治鬧劇
台灣是不是處在“文革”末期?
民進黨的下滑勢頭與兩岸關係
“三合一”勝選後看國民黨及其未來
從“扁七點”看“廢統”陰謀
從“反貪倒扁”到“北高選舉”
台灣奈何“統”聲低而“獨”聲高
台灣北高兩市選舉之我見
陳水扁的新花招——“入聯公投
陳水扁對“國共和解”的逆反心態
“鬧劇演員”陳水扁的最新表演
“胡布會”為何冷漠視扁
一份挑釁性“台獨”宣言書
陳水扁所謂“三條件”本質是什麼?
新一屆台灣“立委”選後的兩岸關係
民進黨的“造反”哲學
台灣兩候選人的一場辯論戰
“藏獨”和“台獨”遙相策應
民進黨竟然猛打“西藏牌
馬勝謝敗的意義為何?
敗選後猶念“台獨經
就馬英九當選回答媒體幾個問題
春天的燕子真的來了!?
感想與希望
馬英九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兩岸關係的春天來了
祝“兩岸首航
台灣政情觀察芻議
台灣在北京奧運中的兩種“情
三、大政方針篇
如何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涵及特徵
“一國兩制”的現實可行性
關於“一國兩制”的幾個問題
鄧小平同志關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思想
“一國兩制”可確保台灣人民權益
台灣當局為何重彈“一國良制”?
“一國兩制”是歪曲不了的
兩岸實現“一國兩制”前怎么辦?
“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香港回歸,台灣何去?
“一國兩制”果真不適用於台灣嗎?
澳門回歸與“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探討
“錢八條”與“一國兩制
關於對台實行“一國兩制”及相關問題探討
“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模式
香港“一國兩制”對台灣應有啟示
我看《反分裂國家法》
《反分裂國家法》旨在把我對台政策“法制化”
以民為本是兩岸關係的核心
指導對台工作的綱領性檔案
香港回歸十年話台灣
胡錦濤重申“一個中國”的對台方針
讀胡錦濤對台政策最新講話有感
四、政策闡述篇
和平統一大業不可視為做交易
讀中國政府關於台灣問題發表的第一個白皮書
讀中國政府關於台灣問題發表的第二個白皮書
再讀中國政府關於台灣問題發表的第二個白皮書
兩岸關係中有關美國因素的幾個問題
從柯林頓訪華看中美和海峽兩岸關係
港澳回歸話台灣
海峽兩岸關係中的幾個敏感問題
江澤民“八項主張”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重大意義
“九二共識”的迷津與真相
中國政府對台政策的重大發展
大陸的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
民進黨終年炒作“主權”何時了?
五、經濟透視篇
台灣農村經濟關係的變化
從對外貿易看台灣經濟
祖國統一與台灣經濟
兩岸經貿現狀、前景和希望
兩岸經貿關係現狀及發展趨向探討
台灣經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從香港資本地區構成看兩岸經貿發展趨勢
《1949-2009台海風雲六十年》下冊目錄:
六、專題探討篇
“一國兩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造
從蔣介石到李登輝時期的台灣政局及派系鬥爭、
從三大因素看兩岸關係的未來
圍繞台灣問題的三個“三角關係
海峽兩岸存在的幾個大是大非問題
陳水扁主政台灣後的兩岸關係
當前台灣政局新特點和兩岸關係
“三·一九”槍擊案後台灣形勢及兩岸關係
當前台海形勢和中央對台政策新思維
海峽兩岸主要政黨的“不等邊三角”關係
關於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問題研究
六十年來“台灣意識”發展面面觀
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可行性研究
中國四代領導人對於台灣問題的戰略思考
“一國兩制”與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
七、重要評論篇
試論國民黨的“獨台”及其危險性
中國人的感情在哪裡?
應澄清兩岸關係上一些不當提法
李登輝訪美和中美關係問題
中國和平統一展望
兩種“台獨”一脈相承
“反統八股”何時休?
李登輝的“七塊論”剖析
究竟要把台灣人民引向何方?
李登輝的分裂圖謀注定要失敗
李登輝的“兩國論”與“皇民化”心態
……
八、焦點議題篇
九、人物評議篇
十、形勢雜談篇
後記
文摘
英國政府一直不甘心退出香港。從中英談判開始,直到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之後,仍不斷地尋找藉口,製造麻煩。他們先後曾向我們打過“四張牌”:
一是“條約牌”。強調原簽訂的三個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不能單方面“毀約”。鄧小平斬釘截鐵地回答說:“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討論的問題”,“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的餘地”,“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是一定要收回來的”,“時間可以定在1997年,但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龍”。①
二是“經濟牌”。認為香港只有在港英政府管理下才能保持經濟繁榮。鄧小平回答說:這個前提是錯誤的,“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後,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於香港的政策”,“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②
三是“民意牌”。說什麼,讓英國人繼續留在香港;發揮管理作用,這是港人的願望和要求。他們甚至鼓勵港人組織“訪英團”和“上京團”,製造民意,大造輿論,妄圖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一些親英的港府官員,以600萬港人代表自居,發表所謂“聲明”和“公報”。中國政府為此做了大量工作,終於挫敗了港英當局的企圖。
四是“民主牌”。在上列圖謀被挫敗,中英兩國終於簽署《聯台聲明》後不久,英國政府又支持港督拋出所謂《代議制綠皮書》,計畫對已實行一百多年的香港政制進行改革,大幅度增加立法局行政局的民選議員和單方面加快“民主改革”,力圖使1997年後的香港成為英式“港人治港”,或某種獨立、半獨立的政治實體,儘量保留英國在香港的影響。中國政府與港人一起,堅決地維護了中英《聯合聲明》。
後記
九州出版社的同志最近把這本書稿送來了。他們在編排、印刷、校閱上是非常細緻和認真的,閱後總的感覺印象良好。我又翻閱了一遍,當然是有重點的,不可能再逐字逐句地推敲。大的方面個別地作了調整,已發現過於明顯的重複和不太準確的也一一地作了校正,該取消的已取消,還增加了幾篇作者認為比較重要的文稿。
近一個時期來,也就是從書稿編就到我寫《後記》這段時間,兩岸關係又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2009年新年前夕,也就是上一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對台工作的“六點意見”。這個講話是一個新的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
“六點意見”有許多含義很深、針對性很強的新思維、新提法和新舉措,諸如:“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可以“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最後一點,胡總書記還特別提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開展務實探討”。他除提出“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外,還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這實際上是把兩岸關係“下一步應該怎么走”,也完全指出來了。
根據目前情況,兩岸關係已由緩和、和解、以至某些方面的合作,開始向“和平發展”和“共振中華”的大方向邁步。當然,這還只是某種起步和願景,困難和問題還很多。但是方向已經明確,堅冰正在突破,相信胡錦濤同志最新提出的“六點意見”,一定會在推動兩岸關係的繼續前進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
序言
我參加工作已經60年了。從事台灣研究35年,其中在職18年,不在職17年;研究台灣經濟10年,政治和兩岸關係的綜合研究25年。不在職(即離退後)的17年,我自稱為對台研究“個體戶”,天不管,地不管,獨立思考,繼續拼博,自覺比在職期間的公開成果要多。如今年過八旬,依然筆耕不輟。
去年夏。我將新近的一本著作《陳水扁現象透視》送贈鄉友、九州出版社社長徐尚定同志。他看後建議說:“能不能搞一本論文精選呢?我們幫你出版。”在他的鼓勵下,我於今年春動手,翻箱倒櫃,把已有的著作和已在報刊發表的文章,大部分都找出來了,共選出近250篇,其餘就淘汰了。
說起我的經歷,以下打油詩描繪了一個梗概:
家住廬江鄧渡村,年輕立志出家門。
中歲改行棄糧業,偏與台灣結上緣。
屈指研程卅五載,八旬雖過筆未停。
今日春風化積雪,中華兒女盼雙贏。
概括地說,我的經歷,除了拋去參加工作前的中國小一段,以及參加工作後的行政工作和“五七幹校”一段外,其餘主要是糧食系統6年,中央黨校6年(帶職學習),研究台灣35年。而我認為,其中對我最有意義是這35年,我是愛上這門工作、這項研究了。香港中評社記者在採訪時問我說:你為什麼會愛上這門工作呢?我答:一是使命感,兩岸還沒有統一;二是樂趣,幹了35年了,對此有感情;三是保健,經常用腦子,動筆桿,可以防止大腦早衰。我至今仍在寫評論文章,搞課題研究,本書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離休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