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6月29日


為支援上海“五·卅”反帝鬥爭,在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下,1925年6月19日,香港10餘萬工人舉行大罷工,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提出的17項條件,並提出香港市民有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等6項要求。港英當局實行緊急戒嚴和封鎖對付罷工,引起罷工民眾的憤怒,紛紛離港到廣州。
6月23日,回廣州的香港工人與廣州各界民眾約10萬人舉行示威遊行。隊伍經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遭英、法水兵射擊和軍艦炮轟,死100餘人,重傷170餘人,造成沙基慘案。這一血案,激發廣州、香港民眾更大的反帝怒火。
6月29日,在蘇兆征、鄧中夏、陳延年等領導下,香港25萬工人罷工,13萬人回廣州,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7月3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香港、廣州800多人參加的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在廣州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下設工人武裝糾察隊等機構,蘇兆征被選為罷工委員會委員長。
罷工委員會採取罷工、排貨、封鎖3項措施同英帝國主義作鬥爭。工人糾察隊在各海口駐防,東起汕頭,西至北海,對千裏海岸線實行封鎖,使香港經濟活動陷於全面癱瘓,航運停頓,進出口貿易銳減,商業蕭條。僅11、12兩個月,香港宣告破產的商店達3000餘家,股票、地產急速貶值。港英當局財政收入萎縮,1925年財政赤字達58萬英鎊。罷工期間,港英當局每日損失180萬元。
省港罷工委員會還規定“特許證”制度,“凡不是英國貨及英國船不經過香港者可準其直來廣州”。此舉打破了各帝國主義一致對付廣州的局面,並爭取了廣東商人的中立,穩定廣州金融。
省港大罷工持續16個月,是世界工人運動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罷工。為了支援北伐戰爭,1926年10月初,罷工工人代表大會決定停止罷工。10日,罷工委員會召集民眾大會,宣告罷工勝利結束,並宣布停止對香港的封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