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模式

128模式

128模式,即美國波士頓128公路模式。128公路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的一條半環形公路,修建於1951年,距波士頓市區約16公里。現在128公路沿線兩側聚集了數以千計的從事高技術研究、發展和生產的機構和公司,成為128公路高技術區,是世界上知名的電子工業中心。

簡介

什麼是128模式?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由位於波士頓的麻薩諸塞理工學院(MIT)的一些研究試驗室分化出一些新技術公司,如離子公司(Ionics)、高電壓公司(High Voltage)和EG一G公司。這一期間,MIT鼓勵搞工程的教工跟本地區的私人公司掛鈎,不僅允許MIT教工向當地公司提供諮詢,而且還鼓勵他們去開辦公司。它認為高技術新公司代表著一種重要的技術轉讓方式,通過它們,MIT各研究試驗室的創新就會由追求利潤的公司加以商業化。在微電子技術革命開始後,MIT和聯邦政府或建立風險資金公司或撥款資助,使這個地區很快成長為高技術區。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冷戰的原因和需要,軍用部門和宇航計畫在這裡大量訂貨,使公司數目激增,15年內由不到40個猛增到1200個之多。如K·奧爾森從MIT的林肯實驗室出來後建立了數字設備公司,從這個公司又分化出20來個新公司;從哈佛大學出來的華人王安創立了著名的王安公司,在計算機發展上曾一度十分出名。由於矽谷取得成功的直接影響,128公路地區也加快了向微電子工業發展的速度,而麻薩諸塞州仿效加利福尼加州的減稅法案,也通過了自己的減稅法案,促進了這個地區的繁榮,128公路地區成了美國在東海岸的新矽谷,128公路被稱為“美國的科技高速公路”。128公路地區發展高科技的成功經驗主要有兩條:一是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國防投資對該地區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風險投資也帶動了高技術的發展;二是政府的有力支持。

發展

美國波士頓128號公路的興與衰

128號公路的興起

128公路始建於1915年。早在二戰之前,128公路沿線就建立了幾家科技型企業,這些企業主要是從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實驗室分離出來的,其主要目的是將大學科研成果與企業相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商品,但這些企業十分零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發展緩慢。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128公路地區是一個轉折點,戰爭期間美國對軍品研製和定貨的需求使該地區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戰爭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和畢業生們在政府里的顯赫地位為該地區科技產業的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128公路高科技密集帶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時美國聯邦政府為了冷戰和空間軍事競爭的需要,投巨資進行軍事技術開發,通過引導資源流向,使大部分資金落入128公路附近的公司和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手中。1950至1960年間,該地區僅從美國國防部就得到60億美元的訂貨契約。其後,美國聯邦政府在此地的訂單金額每年增加10億美元,併購買了128公路地區一半以上的產品。1951年,馬州政府對128公路進行了擴建,把大波士頓地區的20多個城鎮連成一線,為方興未艾的研究和工業活動開闢了新的空間。

整個20世紀60年代,在聯邦政府巨額研製資金和軍品定單的強有力的支持下,128公路地區的創新活動極其活躍,發明層出不窮,新的公司不斷湧現,如電晶體、半導體晶片、電子計算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成果。軍事科技領域的需要催生了該地區的繁榮。麻省理工學院作為國防和航天研究契約的主要承擔者和受益者,成為波士頓地區經濟轉型的先鋒。

從麻省理工學院等高等院校實驗室孵化出來的大批高技術公司在這裡落戶,形成了巨大的高技術綜合體,並向495號公路發展。這些高技術公司的發展與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康普頓的努力有關,他主張教員不僅可接受公司的諮詢,而且可開設公司。高速公路旁的工業園區為這些新開設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空間開發場所。隨後,各種不同性質的實驗室、一些新型中小企業和老牌公司的分支機構紛紛在此落戶,1965年,該地區已有近600家科技型企業。

到了1970年,波士頓128公路地區已經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電子產品創新中心。當地一些公司專門研製需要不斷創新和較高技術水平的產品,如雷達發射管、遠程通信光纜、工業控制及飛彈控制設施、導航系統等,經濟效益明顯。然而,隨著越戰的結束和空間競賽的趨緩,國防與空間市場契約一度大幅下降,該地區經歷了一場嚴重的經濟蕭條。

20世紀70年代末,微型計算機工業的迅猛發展幫助128公路地區擺脫了困境,使其成為美國計算機行業的一個中心。幾百家各種文字處理和電腦公司在此聚集,其中包括美國無線電公司、阿傑克公司、波納羅伊德公司和王安公司等一大批著名企業。1980年該地區中檔計算機銷售總額為260億美元,占全美銷售額的34%。當時引人注目的新興公司,如數字設備公司、王安公司和通用數據公司等,占據了微型計算機市場的多半份額。

128號公路的衰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128公路地區開始日顯僵化,不求進取,發展速度放緩。冷戰結束後,隨著軍品定單和軍事開支的減少,128公路地區頓時面臨嚴重衰退,曾在80年代以DEC、WANG及DATAGENERAL等大型電腦帶領著電腦科技業的波士頓,經歷了市場轉向小型個人電腦的巨大衝擊,開始落後於矽谷。

以該地區著名的王安公司為例,1971年,該公司推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處理機——1200型文字處理機。隨後的幾年裡,該公司不斷推陳出新,改進產品性能。到1978年,王安公司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產品廠商。80年代中期,王安公司事業衝上了巔峰,分公司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員工3萬人,總營業額達235億美元,王安個人財富一度超過20億美元。然而,面對個人電腦的迅速崛起的嚴峻挑戰,王安仍死抱著打字機不放,未能及時地跟上個人計算機的發展,最終由盛變衰。

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128公路與矽谷截然不同的發展結果?美國學者安納利?薩克森尼安的著作《地區優勢——矽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中的看法是:單純從技術和人力資源角度,不能區別矽谷與128公路地區的優劣,它們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矽谷具有一種更適合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機制和文化,這是矽谷之所以崛起,128公路地區之所以走向衰落的深層原因。

128公路地區的形成機制使得有關管理機構一直致力於建立並保持與政府之間的密切關係,而不是著力尋求通過自身知識、能力求發展的道路。由於依賴程度過深,該地區缺乏自我生存機制和造血功能,遠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需求。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該地區半導體產業和計算機產業的由興轉衰。

而在矽谷,由於缺乏國有的工業傳統和管理經驗,企業的管理者們從一開始就努力避免層次式的寶塔形管理組織結構,採取高度的部門自治和對職工的充分信賴。這是一種扁平式的管理模式。

128公路周圍的公司大而全,自成體系,配件相互不通用。這是一種封閉式的生產方式。而在矽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分工細緻和專業化,不同公司生產的部件相容。這種開放型的生產方式有利於快速的創新。

創業冒險精神不夠。由於保守的傳統和保密的風氣,再加上128公路地區的企業受政府扶持,效益較好,員工們普遍看重穩定的收入和穩步升遷的機會,為了能在離開崗位後享受豐厚的退休金,員工們往往終生供職於某個企業,很少流動。勇於犧牲安逸去開辦企業的更是鳳毛麟角。獨立創業不是128公路地區流行的事業取向。

與此相反,在矽谷,則盛行著善於創新、敢冒風險的價值觀念。許多矽谷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家認為:只要抓住機遇,勇於冒險,機會將會永存。即使失敗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矽谷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經歷過失敗,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失敗的次數往往多於一般的失敗者。矽谷文化強調知識共享,相互學習和交流。由於技術複雜性增強,知識更新快,而且往往需要跨學科的綜合知識,任何人都無法單獨完成複雜的技術創新,而需要別人的幫助,因此形成了一種且取且予的知識交流氛圍,只取不予是行不通的,知識共享形成了風氣。特別是非正式的交流非常活躍而且普遍。

128公路地區初創公司的數目遠不如矽谷多,成活率也不高,主要原因在於初創企業雖然機動靈活,但缺乏資金、場地和管理經驗,勢單力孤,如果沒有外界的幫助,難有作為。而128公路地區的支持環境很不利於小企業的生存,這與矽谷的初創企業高達60%~70%的成功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128公路地區和矽谷的發展過程中,兩個地區的著名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都起著極為重要卻截然相反的作用。麻省理工學院和128公路地區企業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主導該地區的等級森嚴的社會關係模式,麻省理工學院一向認為投資剛起步的公司太過冒險,不符合其“謹慎、有判斷力的聰慧之上的處理原則”,因此,只重視與有成熟技術、與政府關係良好的大企業發生關係。

與此相反,史丹福大學的產業合作計畫卻促進了大學和各種規模的企業的直接聯繫。企業只要每年支付1萬美元,公司就可以同大學裡任何院系的實驗室建立定向聯繫,這種合作為公司招聘人才提供了特殊的聯繫,同時還向公司提供了參加實驗研究項目的途徑。

對於高度不確定的創新活動而言,沒有風險資金的支持是不可想像的。128公路地區與矽谷一樣,都集中了巨額的風險資金。但不同的是128公路地區的風險投資多是由大銀行、財團、保險公司提供的,有很強的政府背景。投資者沒有專業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也就難以規避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因此對於投資創新公司總是慎之又慎,不願在初創企業上下賭注。而矽谷地區的風險資本家多半是由懂技術、會管理的退休工程師或前任企業家組成,他們有能力鑑別創業者的素質和創新的價值,經過接觸,不需要什麼複雜的手續就可以做出投資決策。

128號公路重振雄風

當1998年康柏電腦買下位於128公路地區的數字設備公司時,該地區一度繁榮的電腦工業似乎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數字設備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電腦廠商,有過40多年的輝煌,一度走上成功的顛峰,然而最終還是被兼併,走完了作為一家獨立電腦企業的創新曆程,給業界留下深深的遺憾和長久的思索。128公路這個曾匯聚了絕大部分掌握著世界頂尖信息技術的企業的地區,卻成為衰落產業群的代名詞。

但128公路地區並未就此一蹶不振,而是憑藉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又重新煥發了活力。自128公路地區的大型高技術企業開始重整以來,許多被精簡和遣散的人士轉而自行創業,當地的文化風潮也開始轉變,原有文化傳統和社會機制也因受到衝擊而演化。涵蓋生化、通訊、電子、信息等領域的高技術公司總部紛紛落戶於此,一些外地高科技企業也在128公路沿線設立了分部、研究中心或銷售基地,例如微軟公司在此設有很大的研究基地和辦事機構。

可以預見,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128公路地區將會有更大的發展,許多方面可與矽谷和其它新興高科技密集區一爭高低。目前,128公路沿線地價已迅速攀升,剩餘空間日小,很多新興企業開始在離波士頓遠些的495號公路沿線建設。如今,波士頓128公路地區已浴火重生,成為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的總部,包括軟體公司EMC、經營搜尋引擎AltaVista的MGI、開發搜尋引擎Lycos及提供網路路由服務的Akamai。

此外,正在這裡興建的一個半徑約8公里的以生物技術為中心的肯德爾園區,被一些投資者看作是生物工程“矽谷”的雛形。該園區已集中了近百家生物技術公司,其中大多數都與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密切相關。在目前受到投資者青睞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中包括基因技術公司、邁里亞德基因技術公司、基因治療公司和美國基因公司等。再者,波士頓是全美醫學研究最集中的地區,其研究經費、醫務人員及研究工作者占人口比例最高,在尖端醫學研究、科學儀器和醫療器材等方面非常發達。製藥界巨頭如Pfizer、Merck、AstraZeneca及Novartis皆在當地研發優勢的吸引下在此設點。

憑著過去長期累積起來的經驗,並有65所高等院校的培訓能力,128公路地區近年來建立了多樣化的高科技企業及大量青年畢業生自組的夥伴公司,現有高科技企業3600多家,其中以Lotus(IBM)及Lycos廣為人知。此外,該地區已成為全美最大的健康研究中心。以波士頓為中心的新英格蘭六州是美國最重要的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設備、生物工程、保險和醫療服務基地之一。

128公路地區的發展,與波士頓的高等院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過去十年里,波士頓地區的科技發明,2/3是由各大學完成的。大學教授、研究人員,乃至在校學生創辦高科技企業。技術入股、公司兼職蔚然成風。他們認為,高科技企業必須要有專利和創造發明,大學一定要有一流的教職人員,有一支善於創新的隊伍,否則即使政府建好科學園交給他們也無濟於事。

麻省理工學院對128公路地區的科技發展影響最大,其發明占波士頓地區所有大學發明的一半左右。2000年,馬州有1065家公司是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參與,或由其畢業生創辦的。這些公司約一半位於128公路地區,年銷售額達530億美元。128號公路兩旁高技術產業區內的公司,有70%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創辦的,IBM、ATT等公司有許多高層領導也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

近年來,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些教師和畢業生紛紛走出校園,以自身的技術優勢,在該地區獨立創辦了一批生物技術公司,使128公路成為全美著名的生物技術走廊,推動了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據統計,該地區10個頂尖生物技術公司中,有8個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師和畢業生獨立創辦的。這裡的Biogen、Genzyme、Millennium、PerseptiveBiosys-tems、Abott、Vertex等皆為全美著名生物技術廠商。目前炙手可熱的Akamai,就是利用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出來的複雜算法,來找出網際網路上的最快速路由。

在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等知名大學協助下,128公路地區已重振高科技雄風。矽谷仍是高科技之王,但波士頓對於“老二”地位是勢在必奪,並已吸引到一些頂尖高科技公司進駐。據《電腦世界》報導,2003年,128公路地區創造的高科技就業機會是矽谷的2倍。

波士頓金融服務業非常發達,占全美金融服務的27%,此地的FidelityInvestment是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又緊靠美國最大金融中心紐約,意味著這裡的企業家可輕易獲得融資。波士頓的風險資本投資居全美第二位,這裡的投資者過去被批評忽視自家後院的投資機會,而垂青矽谷的公司。如今,這種情況已大為改觀。例如,設在麻薩諸塞州的CMGI已設立一個新的風險投資集團@Venture,緊盯著128公路地區的新興科技公司。

目前矽谷的問題成堆,也讓波士頓漁翁得利。新興網路集團HotDisPatch2002年拒絕將公司遷往矽谷的要求,理由是矽谷房產價格過高及生活質量下降。另一方面,128公路地區企業門類較多也是一大優勢,如遇到一些行業滑坡,另一些行業繁榮時,對整個地區來講,仍可穩步發展。矽谷集中發展信息產業,雖可以憑藉地區優勢和行業合力,有利於占領世界市場,但是,如遇該產業不景氣,則深受影響。本世紀初,特別是“911事件”之後的幾年裡,美國高科技股票不斷下跌,使得矽谷惶惶不可終日。

在論證128公路地區再產業化的努力之所以成功時,有專家說:是因為具備企業家精神的工業傳統與能夠提供必要的新原料(科學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卓越的大學系統獨特地結合在一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