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通海地震

1·5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凌晨,雲南通海、峨山、建水等地,發生了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的7.8級大地震。震源深度僅134米,主震後發生5級至5.9級餘震12次,引起嚴重滑坡、山崩等破壞,受災面積4500多平方公里,造成15621人死亡,338456間房屋倒塌,166338頭大牲畜死亡,生命財產損失巨大。

地震經過

通海地震 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在雲南省通海、峨山間發生了7.7級的強烈地震,使通海、建水、峨山、華寧、玉溪一帶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了嚴重損失。在通海縣高大鄉五里村。震源深度僅134米,主震後發生5級至5.9級餘震12次,引起嚴重滑坡、山崩等破壞,受災面積4500多平方公里,造成15621人死亡,338456間房屋倒塌,166338頭大牲畜死亡,生命財產損失巨大。僅通海縣造成的經濟損失,按可比價格計算就達27億元之巨額,被命名為“通海大地震”。這是20世紀中國重大自然災害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死亡人數萬人以上的三次大地震之一(僅次於“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災害影響

地質影響

通海地震 通海地震

地震後,沿曲江斷裂分布許多地裂縫,從建水縣廟北山北,經通海縣的高大、峨山縣的水車田、大海洽、牛白甸、直抵峨山城下,全長近60公里,總體走向北500-600西,傾向北東,傾角50o-80o,構成了巨大的地裂縫帶。其中主幹地裂縫不受任何地形約束,跨溝越嶺,斷開基岩,長達數公里,最寬處可達20米左右,具右旋水平錯動性質,最大水平錯距2.2米。

除沿曲江河谷密集展布的地裂縫外,在極震區還出現多起滑坡,個別地區還有下陷或隆起。沿曲江河谷出現大小山崩數十處,使河道阻塞,道路毀壞。此外,噴水冒砂現象也比較普遍。噴水冒砂孔有單個的,也有串珠狀成群的,總體走向為北西向,與曲江斷裂的走向一致。

人員傷亡

余家河坎村坐落在一條幹涸的河床旁邊,地震時約有26萬立方米泥土形成壩體向東南方向低洼的梯田滑移,整個壩體向東滑移129米,向南滑移約200米,壩體經過之處,地面下陷2米多,田地就像被亂刀剁過的豆腐,破碎得不像樣子。河旁村莊裡16戶人家的近50間房屋,隨著地表向東南方向滑移了100至150米以後,全部倒塌。周圍全部變成深溝大槽,慘不忍睹。村中4438人,死105人,重傷71人。

大興橋外的曲江峽谷,由於地震造成山體滑坡,一座三級水輪泵站和10名管理人員,剎那間被深埋在滾滾泥沙之下。同時,下滑的泥石堵河成湖,水位上漲4米多,河水淹沒了曲江盆地的4000多畝耕地,成為雲南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

與通海縣毗鄰的峨山縣城有逢5趕集的習慣。1月4日下午,從四面八方匯集來了不少準備第二天趕集的人,兩層樓的大旅社住客爆滿,還在過道上加了地鋪。地震時,樓房被夷為平地,絕大多數旅客遇難,大旅社內死了200多人!昆明工學院設在這個縣小街的“五-七幹校”內,有138名教職員工死亡。

建水縣曲溪中學,168間校舍全部震毀,只殘存一所古廟的屋架。當晚是星期六,大部分師生已回家。留校的14 7人中,有54人被倒房壓死,另外有31人重傷、58人輕傷,僅有4人安然無恙。其中,在一間女生宿舍里,有7個女學生被齊排排埋死於牆下。

原因成因

該區地形、地質條件十分複雜,盆地、山區、河谷相間出現。斷裂構造縱橫交錯,其中以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南北向和東西向斷裂次之。這次地震既發生在北西向的曲江斷裂上。

通海地震的烈度分布與曲江斷裂的位置密切相關,總的趨勢是離曲江斷裂越近,烈度越高,震害越重。極震區沿曲江斷裂呈北西向狹長條帶展布於曲江河谷,長軸長約52公里。

震區居民點多為磚柱承重的磚牆結構、土坯牆結構和木架結構的房屋。在極震區,房屋基本倒毀。

各方反應

通海地震 通海地震

地震發生後,昆明軍區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雲南駐軍派出大批指戰員,省革委抽調大批機關工作人員、“五·七幹校”學員,星夜奔赴災區,組織抗震救災。同時從全省各地抽調醫務人員組成醫療隊,奔赴災區救死扶傷,防病治病,並調集和運送物資支援災區抗震救災。1月7日,中共中央發來慰問電,號召“災區黨員、民眾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起來,向自然災害進行鬥爭,相信災區民眾在國家的支援下,定能發憤圖強,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受災各縣革委會立即在幹部民眾中廣泛宣傳中央慰問電,並翻印廣為散發。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革”特殊時期,僅由新華社對外發了一條簡短的訊息:“1970年1月5日凌晨1時,我國雲南省昆明以南地區發生了一次7級地震。受災地區人民在雲南省和當地各級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在人民解放軍的幫助下,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正在勝利地進行抗震救災工作。”隻字不提受災情況,而且把地震震級壓低了。當地政府的宣傳口號是:“千支援,萬支援,送來毛澤東思想是最大的支援。”當時通海有16萬人,地震發生後,災區先後收到全國各地贈送的數十萬冊《毛主席語錄》、《毛澤東選集》;數十萬枚毛澤東像章;十多萬封慰問信……至於急需的救災物資和款項,則少得可憐。

部隊則派出了人數眾多的救援隊參加“通海大地震”抗災搶險工作。據史料記載,部隊共派出醫務人員3475人,其中區內衛生人員413人,來自北京、上海、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和省內的醫務人員共3062人,共組成98個醫療隊,分布在通海54個隊1322人,峨山19個隊860人,玉溪6個隊372人,華寧4個隊117人,江川8個隊207人,專區醫院7個隊184人,先後收治傷員6926人,巡診為民眾看病394,384人次,開展預防服藥80多萬人次,控制了災後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雖然雲南通海那場大地震早在1970年1月5日就發生了,但直到事隔30年之後的2000年1月5日,雲南通海縣舉行大地震30周年祭集會時,才首次在正式場合披露這場大地震的死傷人數和財產損失情況,塵封了漫長歲月的“秘密檔案”才得以解密,重見天日。

抗震紀念

雲南通海抗震救災指揮部製作了一枚紀念章,贈給參加抗震救災的工作人員、部隊官兵以及醫務人員。該紀念章(如圖正、背面),鋁質,直徑4厘米,正面中間鐫毛澤東浮雕像,下方繪有天安門和紅旗等圖案。背面鑄有中共中央慰問電的主題:“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底部刻有“雲南通海抗震救災指揮部贈”銘文和“1970.1”日期。該紀念章是一位曾經參加抗震救災的貴州籍轉業軍人贈予筆者。

雲南通海大地震的抗震救災,真正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紀念章背面特殊的銘文,仿佛在人們面前展現了當時軍民共同向自然災害作鬥爭的生動場面。如今,當躋身“雲南經濟十強縣”的新通海矗立在人們面前時,誰不被災區人民“人定勝天”的抗震精神所折服,誰不為雲南人民天塌地陷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所感動,誰不為他們無比的創造力和無窮的智慧而振奮!

地震啟示

我國地震科研始於此次地震。“對‘通海’一點不知的人,不配做地震科研工作;對‘通海’一知半解的人,沒有資格站在地震科學研究的講台上。”這是在我國地質地震科學界盛傳的說法。從地震科學的角度看,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是最典型、最有科研價值的3次大地震,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災難史和地震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1970年1月17日,全國第一次地震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的地震科學研究和防震減災事業正式始於通海大地震之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