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龜峰堂,古稱石堂庵,又名石堂宮,今坐落於參內鄉大厝村境內。相傳始建於宋,為安溪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之一。
龜峰堂保生大帝乃宋朝的靈醫,姓吳名夲,字華基,號雲沖,常樂里(今感德鎮)石門人,由貢舉授御史。清乾隆《安溪縣誌·仙釋》云:宋代“仁宗時,吳夲醫帝後愈,煉丹救世。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擇地顯化漳州白礁,乘鶴升天,其後神異,不可枚舉。自宋迄明,敕封十五次,為無極保生大帝。”《泉州府志》載:“吳夲不茹葷,不受室,業醫濟人無貴賤,按病授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沉疴怪病立愈。遠近鹹以為神。”
古代安溪缺醫少藥,瘟疫流行,百姓看病十分困難。吳夲經常到參內為鄉民問疾解病,深受參內鄉民敬佩。據傳,吳夲去世後,參內鄉民悲痛萬分,紛紛爭塑其肖像放於家中奉祀朝拜。後來,為紀念其恩德,鄉民擇地於占石埔建庵,稱石堂庵,塑神像而祀之。明初,傳說保生大帝顯聖飛爐於今地,於是鄉民便在飛爐處建庵。相傳最早建宮時,宮地周圍經常有龜群在此聚集,村民叫奇,稱此地是“龜峰福地”,因而取名“龜峰堂”。
龜峰堂自建以來,歷經多次修葺。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地黃姓鳩族重修,邑令莊詣堂講約,勒匾曰‘石堂社學’”(見清乾隆《安溪縣誌》)。1981年,當地旅外僑親返鄉謁廟,見廟宇傾廢,遂集資依原基原貌重建,1987年建成。廟堂為單體結構,重檐式,堂前辟三門,出檐廊,寬深三間,神龕雕飾精緻,屋脊剪瓷堆塑,整個廟貌金碧輝煌。
文物
龜峰堂現保存諸多明清文物。今址遺留柱基為明代形制。堂中懸掛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親題讚頌神功的“龜峰古地”匾額。堂內正中有一保存完整的石質龜殼,堂下梯口露出一小節石質龜尾。有詩曰:
元龜出水背高堂,遠映參蠻勝概芒。
古地於今新肯奐,露甘垂紫拂蓮香。
堂中有楹聯多副,妙盡吳真人慈悲濟世,救死扶傷,度活群生,乃一代神醫。特選輯如下:
保生救時救世封大帝;妙道醫國醫民號真人。
坐龜翁,對龜峰,勝地千秋長泰;稱大道,封大帝,威靈萬古尊真。
龜峰堂是安溪境內歷史悠久的廟宇之一,古時曾有“城內城隍、參內帝君、羅內境主”為安溪三大廟宇之說,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研究閩台民間信仰的珍貴古蹟。1995年,龜峰堂 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附錄
​ | 重 修 龜 峰 堂 志 | ​ |
集腋成裘,眾志成城。乙丑年孟春動工,丁卯年季春慶成矣。形式仍其舊,廟貌更輝煌。願此盤石固,英顯庇吾鄉。爰為之志。
​ | 安溪縣參內重建龜峰堂董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