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龍頸:決定帝國命運的"富二代"》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羅家祥 “夢貘齋主”,男,四川省犍為縣人,1972年生。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雅好歷史,尤好三國。
中學學理科,大學學醫科,工作搞文科。歷史的冬粉,圖的就是一個“樂”字:“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主要作品
《情天大聖之取經F4》
《非常夢——中國古代歷史上的22個奇夢》
《性格之王曹操》
媒體推薦
我們發現一項歷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所謂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為了加強印象而設,當然不會有人機械地去解釋。在進入瓶頸的狹道時,除非統治階層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們無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們前功盡棄,也就是足以使他們國破家亡的瓶頸危機。
歷史顯示,能夠通過這個瓶頸,即可獲得一個較長期的穩定。不能夠通過或一直膠著在這個瓶頸之中,它必然瓦解。
——柏楊
圖書目錄
序言:“富二代”,決定了帝國的國祚
第一章秦朝二世
二世胡亥:指鹿為馬
第二章漢朝二世
惠帝劉盈:心慈手軟
文帝劉恆:春風化雨
第三章蜀漢二世
後主劉禪:樂不思蜀
第四章晉朝二世
惠帝司馬衷:白痴皇帝
懷帝司馬熾:皇帝為奴
元帝司馬睿:牛繼馬後
第五章前秦二世
厲王苻生:一代暴君
世祖苻堅:功敗垂成
第六章隋朝二世
煬帝楊廣:渺小英雄
第七章唐朝二世
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第八章遼朝二世
太宗耶律德光:兒皇之父
第九章宋朝二世
真宗趙恆:澶淵之盟
第十章明朝二世
成祖朱棣:永樂盛世
第十一章清朝二世
聖祖康熙:康乾盛世
序言
“富二代”,決定了帝國的國祚
一、帝國的第二代,帝國的壽命
在閱讀後文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以下的歷史史實:
看看這八大統一王朝的國祚表,大家大概會摸索出一點規律:二世皇帝當得好,這個王朝就會長壽,甚至會出現罕見的盛世;二世皇帝當得差,這個王朝就會非常短命甚至是二世而亡,對於這種皇帝,大家都叫做“二世寶”。例如秦二世、隋煬帝(在位僅46天的秦王子嬰取消帝號,隋恭帝楊侑實為傀儡且在位不足一年,按慣例不計,下同),秦隋兩大王朝都是標準的二世而亡。簡單地說,雖然認為僅二世就決定了國祚長短,這未免片面一些;但是,二世的好壞對於帝國,卻起著至關重要的樞紐作用,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說帝國是一條龍,那么龍的飛騰,關鍵不耷龍頭,而在於龍頸,沒有龍頸的昂首挺胸,任它是龍頭多漂亮,這條龍是無論如何也舞不好的,完全可能是“龍頭蛇尾”。
這八大統一王朝的平均國祚是195年,超過195年的還有傳統上占據正統地位的但只能算並立的320年的宋(二世宋真宗),265年的遼(二世遼太宗耶律德光),也是體現了這個有趣的規律。這裡面也許有巧合,但一則這種巧合實在太驚人,二則實際上它們絕不完全是巧合,因為它涉及帝國核心的接班人問題。
註:這裡的二世,指取得全國統一後或者取得較穩定割據的王朝的第二代,也不是純粹改元就算,不到1年的史書上也多半沒有承認,有超過了1年的史書上涉及帝王正朔也沒有承認,如漢文帝前面還有各擔任了4年卻不為人知的兩個短命皇帝。二世多是帝國的第二任,也可能不是,如漢朝的第二代漢文帝實際上是第5任,宋朝的第二任宋太宗實際上是第一代,第三任宋真宗才是第二代;明的第二任建文帝實際上是第三代,第三任明成祖才是第二代。這種情況為了簡單起見,我們按照大家公認的帝王譜系來講;本書所要深入探討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第二代皇帝們。
二、帝國最重要的問題是接班人問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中國歷史而言,這句話可真說對了。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哪個開國皇帝不是像秦始皇一樣,希望自己當一世皇帝,子子孫孫直至萬世而為君?所以據《世說新語》記載,晉武帝司馬炎登基的第一天去探策(就是用抽籤占卜這個王朝到底能傳幾代,數字愈大就表示王朝壽命愈長),居然只抽到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大家的驚恐就可想而知了。雖然他們可以編造“聽上去很美”的話語自欺欺人,可是歷史往往並不如他們的意,不管一世皇帝是多么的威震天下,橫掃六合如秦始皇、文韜武略如隋文帝,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接班人不當迅速敗亡的朝代還少嗎?
令人慘不忍睹的是:自秦以後,中國大約有55個封建政權(據杜建民編《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僅是二世而亡的除了秦、隋,還有蜀漢、前燕、南燕、西涼、夏(赫連氏)、北燕、北涼、北朝西魏、北齊(三代幼主高恆僅在位1個月),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三代恭帝僅在位6月),楊行密所建的吳,前蜀、後蜀等總計19個之多!它們竟然占據了其中的34.5%——多么驚人的歷史!多么驚心的數據!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漢二世文帝說過:“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莫可甚哀!”名為開國,實為二世的三國魏文帝曹丕也有一句話說得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未有不掘之墓也。”這是難得的明智;而那些妄圖長生不老的秦皇、漢武安在?他們天天被人叫做“萬歲”,可惜卻沒有一個活上100歲的。皇帝如此,帝國也一樣。自秦開始到清的歷史證明:封建帝國是遲早都要滅亡的,這是社會發展的鐵律,是任何人、任何集團都無法蚍蜉撼樹、螳臂擋車的。
一個帝國的敗亡,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經濟的發展和破壞程度,階級鬥爭,民族矛盾,爭權奪利,清談誤國,天災人禍。總之,內憂外患隨便哪一條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為壓倒帝國這個龐大駱駝的大捆稻草(而非一根),足以讓帝國斃命。
不過,雖然帝國終究逃不過滅亡的宿命,可歷史上的朝代還是有長有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恐怕不是擲色子、賭運氣,很大程度上是和執政集團特別是主要執政者(皇帝)的管理水平、社會發展和政治構架的內在矛盾緩急有關。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是最能忍耐的,“寧作太平犬”,只求飽一餐就是他們的最大願望。運氣好,碰上個唐太宗似的明君,還能吃飽飯,或許還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和白髮漁樵“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之類的“小農情調”;然而,當遇上胡亥、楊廣這樣的暴君,連這點最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滿足,那就只能是“逼上梁山”了。
總體而言,對任何一個王朝的國祚而言,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最核心的就是掌舵者的問題。歷史上的大災大禍不少,可有的是有驚無險地安然渡過,有的卻一潰千里,居於帝國一切權力總匯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和執政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帝國國祚的長短。
而關鍵中的關鍵,就是困擾了幾千年的事關天下的立嫡問題,這是每個皇帝非常重視的大事。接班人選得好,帝國相對就長壽;接班人選得差,帝國相對就短命。按照古訓說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我們再來看看這樣一些關於開國帝王的史實:
“(明)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曹操)異之,日:‘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三國志·明帝紀第三>引注《魏書》)
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之爭,眾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曹丕聰明的兒子曹散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呢?這種選嫡不止看兒子,而且還要看孫子的也不是一個兩個。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明明知道司馬衷是個白痴,卻執意要立他作為第二代皇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司馬衷有個聰慧的好兒子司馬通:“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康熙之所以立雍正,明成祖之所以立仁宗朱高熾,很大程度上同樣是因為他們有個好兒子弘曆(乾隆)和宣宗朱瞻基。
這些帝王其實是酒醉心明白,知道群臣們高呼的皇上萬歲,江山萬萬歲是根本靠不住的,只有矮子裡面選將軍,儘量使帝國的國祚長久些。這樣選嫡看孫的甚至可以追述到周太王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有長子太伯、次子虞仲,還有個少子季歷,季歷就是姬昌(周文王)的父親。古公亶父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姬)昌乎?”(《史記·周本紀》)他是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的周文王身上的,長子太伯、虞仲知道父親欲立弟弟季歷以傳姬昌,於是二人就逃亡到了荊蠻(即成為吳國的始祖),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他們所想的,還是如何在多年以後繼續在宗廟裡享受到子孫孝敬的冷牛肉、冷豬肉、冷羊肉。按一般人的理解,司馬炎為什麼要置萬里錦繡河山於不顧,偏偏要立一個白痴?除了個人私心或者后妃的因素,實際上如果知道了這一點,就知道司馬炎並不傻。他的眼光並不近,甚至可以說考慮得更長久,考慮到了第三代。只是形勢比人強,他的願望落空了。
三、二世那些人兒,二世那些事兒
歷史的聚光燈,總是集中在開國或亡國之君上,因為只有他們才具有更多的光輝或暴虐的事跡和風流韻事供大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因此,聚光燈就很少聚集在第二代領導人身上,除非他本身就有輝煌的業績如唐太宗、康熙,或者他本身就是亡國之君如秦二世胡亥和隋煬帝楊廣。
總體而言,帝國的第二代雖然沒有開國皇帝般的叱吒風雲、生龍活虎的精彩,卻也比他們活得更加五顏六色。
盛世多出在二世。中國最著名的五大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康乾盛世”,都是以二世皇帝開頭或為主的(“開元盛世”可以看作唐朝復國後的第二代),這不是偶然的現象。究其原因,簡單地說,這些二世皇帝或者本身就是第一代領導核心的一員如李世民,或者如漢文帝從邊區來吃過苦,多少知道點老百姓的疾苦,而且能從前朝的悲慘覆沒或多或少地吸取教訓,作為治國之鑑,使得他和大臣們在治國時多少能夠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至於採取過於極端的統治手段;而且在事實上,經過長期的戰亂,有時候連皇帝都配不齊四匹顏色一樣的馬車,這種條件讓他們根本無法奢侈。總之,是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使得他們在治國時不至於涸澤而漁,而是採取一定的措施以鞏固統治。
亡國也多次出現在二世。作為一個精英薈萃、人才濟濟的帝國,會二世而亡簡直令人不可思議——然而,它就偏偏兩次發生在歷盡千辛萬苦才建立的秦隋兩個偉大的王朝身上。簡單地說,秦是亡於宦官趙高的胡作非為和胡亥的極端昏殘,隋是亡於楊廣的極端自大和窮奢極欲。他們為了滿足自己一己之私、食色之欲,視天下萬物為芻狗,暴殄天下,自然沒有人站在他的一邊,導致了“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歷史悲劇實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絲毫的同情。秦隋的失天下給後人帶來了無數的話題和反思。
這種現象,就被人們稱為“瓶頸時期”,柏楊老先生其實早有類似的觀點。他在書里這樣寫道:我們發現一項歷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所謂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為了加強印象而設,當然不會有人機械地去解釋。在進入瓶頸的狹道時,除非統治階層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們無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們前功盡棄,也就是足以使他們國破家亡的瓶頸危機。歷史顯示,能夠通過這個瓶頸,即可獲得一個較長期的穩定。不能夠通過或一直膠著在這個瓶頸之中,它必然瓦解。
這一規律的首發權,應該歸於柏楊老先生。對這個帶有普遍規律的現象,他解釋道:“發生瓶頸危機,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還沒有養成效忠的心理慣性。新政權就好像一堵剛剛砌好的新磚牆,水泥還沒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動都會使它倒塌。”他的解釋強調了人民的因素,但這對於帝王來說是外因,更關鍵的內因還是帝王本身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
我們看到,歷史上成功的“富二代”皇帝,用一句話說:“知好歹,不折騰”,所以在執政後,能夠多少有一些施惠於民的措施,從而使江山得到延續,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與此相反,凡是短命王朝如秦隋,縱使曾經再富再強,他們的“富二代”往往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命婦之手,既不知道百姓稼穡之苦,也不知道父輩打拚江山之難,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欲讓這種人守江山,不是緣木求魚嗎?
中國歷史上,除了這八大統一王朝,還有無數的壽命長短不一的“關起門來自成一統”的小朝廷,如三國、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宋遼金等,有極個別的乾脆一世而亡,好點的呢三四世或者更長一點而亡。這些小朝廷的二世,也頗多值得一提的二世皇帝,他們有的活得精彩如收遼太宗耶律德光,有的活得無奈如“從皇帝到奴隸”晉懷帝司馬熾,有的活得窩囊如“此間樂,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有的死得活該如荒暴無恥的南朝宋劉義符;有的死得惋惜如“英明一世,糊塗一時”的前秦苻堅……此外,尚有為數不少的三世而亡的朝廷,也往往和二世皇帝的選擇脫不了干係。
四、富二代。往左走or往右走
二世那些人兒,二世那些事兒,無論是金戈鐵馬,還是風花雪月;無論是氣貫長虹,還是呆若木雞,“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都成為了歷史一瞬。
然而,重演的二世故事何其之多!今天的中國,繼經濟總量攀上“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的高峰後,據《商業周刊》2009年6月25日報導:中國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富翁人數超過英國,成為了世界上富翁人數最多的第四大國。隨之而來的就是“富二代”問題。
當今中國已經有許多大公司發展到了國際化的程度,他們的開創者由於年齡的關係,已經或者正在逐步地交班於第二代。第二代的表現,萬眾矚目,他們是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貪圖享樂當“秦二世”,還是像李世民一樣開拓進取創建不世奇勳?如前者,必然曇花一現;如後者,則可開百年老店。孟子古訓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更殘酷的是:據研究,家族式企業傳給第二代的成功幾率不超過30%,再傳一代的成功幾率不超過10%!無情的事實告訴我們“富不過三代”,這種選擇權,不僅在於外部形勢的優勝劣汰,更在於第二代本身的審時度勢。“前車之覆,後車之鑑”,這也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柏楊老人家提出了這個“瓶頸”觀點,但並沒有深究。準確地說,本書就是對他老人家觀點的一種敷衍。懵懂後生,本欲提筆請教一二,老天無眼,竟然2008年4月29聽到先生駕鶴西去的訊息,留下無盡的遺憾。嗚呼,哀哉!回首20年前,我等正是剛上高中的“憤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的文筆犀利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適時而來,“於我心有戚戚焉”,受影響極大,可以說僅次於魯迅等少數幾人。我對歷史的痴迷,只是近年的事,所以未得及時將此觀點予以請教,悔之無及。“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謹以此文紀念先生。
特為自序。
羅家祥
2010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