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25畝,人均耕地1.28畝,主要種植玉米、草果等作物;擁有林地6962.70畝;荒山、荒地13009.50畝,土地、礦產資源較豐富。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全村有177戶通自來水;有33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5.29%。有51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0.7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1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17戶,分別占總數的81.76%和81.76%。
該村到卡房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部分為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1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2輛,農用運輸車26輛,拖拉機1輛,機車266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1戶,建有小水窖32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2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3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510戶,共有鄉村人口2305人,其中男性1202人,女性1103人。其中農業人口2305人,勞動力1495人。該村以漢族、彝族、苗族為主(是漢、彝、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994人,彝族626人,苗族685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150人,參合率93.28%;享受低保4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卡房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卡房鎮衛生院1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個。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9.64%;畜牧業收入66.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79%(其中出欄肉豬2200頭,肉牛86頭,雞7610隻);林業收入37.00萬元,占總收入的6.6%;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294.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5%;工資性收入53.00萬元,占總收入的9.5%。農民人均純收入137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為主。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2039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在校學生220人,距離鎮中學18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0人,其中小學生193人,中學生27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5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0人,少數民族黨員10人,其中男黨員33人、女黨員7人。該村黨總支部2005、2006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黨總支。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及村委會委員組成。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40人。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該村在市委、市政府及卡房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完成了所有6個村小組的村內道路硬化、村委會的衛生公廁、彈石路建設。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玉米,主要銷售往。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玉米產業。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2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2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91.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低壓電網仍然沒有改造,電費過高。礦藏資源逐漸枯竭,應加快礦山發展向農業發展轉型。。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因地制宜,可進行養殖業發展和經濟作物種植,如草果、紅梨等。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圍繞萬元增收這一目標,突出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高三個重點,培育壯大畜牧、林果、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農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