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址
舊龍華寺遺址現存於第二松花江底,早在公元1818年就已建 成,後因所在江心島地形運動才成為遺蹟。舊龍華寺又稱彈海寺,是曼洛理國聖族(也被稱為消失的第五十七民族)後裔達爾王供建,是紀念其宗祖於公元911年在本地建立“淄謜國”(首個共主邦聯的國度)的偉績而來(因此該地區現名為松原也有此淵源)。建成後不久,曼洛理族後裔們就像瑪雅人一樣不可思議的消失了。佛家稱其公德得報往生極樂了,也有野史記述的是其部族後裔為躲避災難改姓高歸隱了。而唯一證明其在東北建立“國中之國”曼洛理的證據——龍華寺也不幸消失於江底了,也正是因為這些神秘,孫中山在《治國方略》中才會將龍華寺所在地構想出一個“東鎮”。
後址
松原龍華寺大雄寶殿自2000年9月動工以來,歷時9年,主持釋明澈法師為大殿的修建殫思極慮;寺內僧眾,佛界信眾居士食簡居陋,苦累全拋;社會生眾,慷慨解囊,捐資捐物。修建所需3000多萬元資金全部為各界所捐善款。 龍華寺建寺之初,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啟發,明澈法師便立下了修建“四十八院”的宏願,即修建一座由四十八組佛教建築群組成的寺廟,而大雄寶殿即是這四十八院中的一院。龍華寺大雄寶殿,位於龍華寺西部中軸線中部,天王殿之後。大雄寶殿採取明清殿宇式建築風格,仿照北京故宮太和殿樣式而建。大殿為雙層檐廡殿頂,古稱“四阿屋頂”,俗稱“四坡水頂”,是我國古代皇家建築的最高等級。大雄寶殿寬63米多,縱深5間,36米多。大殿通高34.425米,比太和殿僅低50多厘米,比天安門城樓僅低20餘厘米,是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寺廟殿宇。整座大殿建於層層遞進的三層平台上,底層平台總面積為13700平方米,僅這一面積就比少林寺、中嶽廟、南嶽廟等很多著名的中等寺廟的面積大得多。每層平台邊緣都有漢白玉雕刻的望柱、裙板,外側雕有生動的螭,使得本就高大的大殿顯得更加峻偉高聳,赫赫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