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風俗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4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當年10月,在廣東佛山舉行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賽。1985年6月6日,中國龍舟協會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1985年7月,第二屆屈原杯龍舟賽在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觀眾多達十餘萬。這樣的龍舟競渡至今已舉行了幾十屆。龍舟競渡,賽制趨於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並向國際性賽事進展。龍舟競渡需要寬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淺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競渡不成了。於是,淺水地的人們就做成“旱龍舟”,在街市、高台、場地上遊走,俗稱“迎鬼船”。江西一帶有這樣的風俗,時間亦在端午節。
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著龍頭,一批一批地匯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弔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澡,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地域不同,講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龍前數日,要祀神演試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稱作“撥龍頭”。競渡的組織者,年前率眾位游手,將一根帶葉竹竿豎立橋頭,以便來年“出龍認色”,其名曰“鑽五”;月朔互相往來,名曰“拜客”,等等。
江浙地區紀念伍子胥、曹娥,廣西紀念馬援,福州、廈門紀念閻王王審知等的儀式也各有特色。
有的地方還流行“做勝會”——即由看船上的遊客買土罐或鴨子,擲入水中,由參與競渡的龍舟,入水爭奪以為娛樂。
各地習俗
屈原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吊屈原在全國各地舉行,都以紀念相去千年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為主題。在這其中,尤以秭歸的端午文化最為正宗。屈原出生於秭歸樂平里是不爭的事實,而在各種紀念活動中,最重大的活動之一游江招魂儀式,實為秭歸獨有的龍舟文化特色。文人作古最終也要落葉歸根,讓屈大夫魂歸故里也是屈子後人最大的心愿。魂歸何方?自然是自己的故鄉。
龍舟節已經在世界很多的國家和地區舉行,屈鄉人是非常榮幸的。但將端午節註冊到外國或者外地,這是對屈魂的不敬,魂歸故里的心愿也不能實現。
而吳地(江浙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
本楚國椒邑(今安徽省阜南縣焦陂鎮)人。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胥江。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9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吳地人,主要念伍子胥建城之功,包裹粽子、划龍舟以紀念,並插艾葉與菖蒲於門上、戴香囊於身上以避邪。
浙江部分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投江尋找父屍死去的曹娥。
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廈門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漢族、傣族、苗族等族端午節娛樂活動。流行於中國部分地區。相傳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舉行。南朝梁時已有此俗。古代競渡場面很大,州內官員、百姓都到瀟灑邊觀看,連深居簡出的富家婦女也前往。宋代還有夜龍舟之戲,龍舟四面各垂小燈競渡。今仍盛行,稱為“賽龍舟”。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龍舟競渡也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比如,日本的九州、沖繩等沿海地區,就流行一種賽船活動。不過他們不叫龍舟競渡,而叫“爬龍”。新加坡常在端午節這天,舉行全國性的龍舟比賽。他們的龍舟披紅掛彩,扮作“獅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龍舟最前面,擂動大鼓,指揮和協調劃手動作。整個比賽,一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直到夕陽西下才告結束。
民歌曲名
龍舟競渡
演唱:吳雁澤曲:施光南詞:任志萍
鑼聲(喲)密密(喲)鼓聲稠(喲)
端陽佳節賽龍(啊)舟。賽龍舟。
鑼聲(喲)密密(喲)鼓聲稠,鼓聲稠
端陽賽龍舟,嘿!端陽賽龍舟。
粗胳膊的小伙顯身手,喲囉喲囉嗬。
大嗓門的姑娘喊加油,喲囉喲囉嗬嗬。
漿作蛟龍腿呀,旗是那蛟龍頭。
江上搏來浪里斗,不奪頭名不罷休,
不奪頭名不(哇)罷休哇!
喲囉,喲囉,喲囉,喲囉,
不(呀么)不罷休!
揮動(喲)戰旗(喲)闖急流,闖急流,
同心爭上游,嘿!爭(呀么)上游。
十七八青年賽猛虎,喲囉喲囉嗬。
拼搏正是好時候,喲囉喲囉嗬嗬。
勝也不擺尾呀,敗也不低頭,
汨羅江上五月五,你追我趕賽龍舟,
你追我趕賽(呀)龍舟哇!
喲囉,喲囉,喲囉,喲囉,
賽(呀么)賽龍舟!
喲囉囉喂,餵囉喲
喲囉囉喂,餵依囉喲
喲囉嗬,喲囉嗬,喲囉嗬,喲囉嗬,
你追我趕,我追你趕,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賽(呀么)賽龍舟!嘿!
樂曲介紹
龍舟競渡又叫《賽龍奪錦》,廣東音樂名家何柳堂(1870-1934)的代表作。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廣東音樂,也是廣東音樂興盛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賽龍奪錦》原是一首絲竹樂曲,後來為了表現樂曲的氣勢,改編為吹打樂合奏形式,增加了嗩吶和打擊樂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調為基礎,加以不斷衍生和發展。並從表現龍舟競賽的內容出發,借鑑外來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進和變形等手法,是中國傳統樂曲中較少見的。
樂曲開頭以嗩吶吹出號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賽開始。接著是樂曲的主題,逐漸活躍,表現了龍舟競發,生氣勃勃的景象。然後是比賽正式開始,情緒逐漸熱烈,並加進了打擊樂,刻畫了龍舟在水上前進的形象;隨後速度進一步加快,節奏多變,猶如龍舟你追我趕,氣氛相當熱烈。最後吹響嗩吶象徵比賽結束,結尾再現了前一段的曲調,表現了龍舟在碧波上自由蕩漾,令人心怡。
樂曲通過描述端午節漢族民間舉行龍舟賽,勇奪錦標的歡騰熱鬧場面,表現了勞動人民勇敢、豪放、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藥。”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競渡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順德的龍舟競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載:“順德龍江,歲五六月鬥龍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灣環者為龍船場。斗得全勝還埠,則廣召親朋宴飲,其埠必年豐人樂、貿易以饒雲。”實則全縣各鄉堡都興行劃龍船,現今市博物館尚存康熙年間杏壇北水村“壓盡群龍”石匾。龍舟分“游龍”和“賽龍”兩種:“游龍”體積大,裝飾美觀,稱“龍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飾旗鼓助興;“賽龍”體積小,稱“龍艇”,從三橈至十五橈不等,重在競劃速。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部分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漢族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部分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
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誌。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划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名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名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龍舟介紹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遊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彩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鬚眉男兒。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風舟。風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烏舟、鷁舟。古代宮廷中有鳳阿(如《天府廣記》中記明代宮廷便有),民間有風船競渡。《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風船以奉天后,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風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鄉。”1964年後香港又出現了風艇賽。這種風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隊員,飾有風頭、鳳尾,由女隊員競渡。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比賽形式,合龍鳳呈樣之意。
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誌》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但今已不見了。湖南汨羅縣的龍舟,前裝龍頭,後置鳳尾,鳳尾是用包有紅紙的竹篾成扇形插於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稱為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與鳥船相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主要地區
在中國,觀賞龍舟競渡的主要地區有湖南汨羅、武漢漢江、廈門集美、湖北秭歸、浙江杭州、四川萬縣、貴州黔東南、雲南洱海、雲南德宏、安徽蕪湖、安徽無為、江蘇蘇州等地。除國際龍舟錦標賽和龍舟國際拉力賽外,較為著名的地區性龍舟賽事還有湖南汨羅江龍舟賽、四川萬縣龍舟賽、雲南瀾滄江龍舟賽、貴州黔東南苗族龍舟賽、雲南大理白族龍舟賽、廣東龍舟賽、廈門集美龍舟賽(嘉庚杯、敬賢杯)、廣西龍舟賽、陝西安康龍舟賽、四川樂山地區龍舟賽和台灣龍舟賽。
廈門集美龍舟賽
每年在廈門集美龍舟池舉行的海峽兩岸龍舟賽(嘉庚杯、敬賢杯),以划龍舟、傳文化、繼傳統、揚精神。龍舟運動在愛國僑領陳嘉庚、陳敬賢創辦的集美學校(集美學村)落地生根,歷經50多年風雨,逐漸打造成今天多內涵、綜合性的文化節,成為兩岸四地龍舟朋友踴躍參加的全國著名的龍舟節,為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和龍舟運動的普及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