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甲寅鄉,地處甲寅鄉東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6.3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53.3公里。東鄰石頭寨鄉,南鄰石頭寨鄉,西鄰老博村委會,北鄰龍普村委會。轄龍美舊寨、龍美新寨、大龍瑤寨、金竹林等12個村民小組。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25.68畝(其中:田942.25畝,地783.43畝),人均耕地0.56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黃豆、棕片等作物;擁有林地514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其中草地 114畝;荒山荒地3190畝,其他面積7832畝。主要種植棕、桃、梨、李、茶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28戶通自來水,有513戶飲用井水,有65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8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29.0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6戶(占總數的80.6%)。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村委會旁)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在部分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6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農用運輸車5輛,拖拉機2輛,機車1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70.5畝,有效灌溉率為7.9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6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9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9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9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4萬元,占總收入的41.41%;畜牧業收入142萬元,占總收入的16.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07頭,肉牛201頭,肉羊74頭;雞鴨10700隻);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22%;林業收入257萬元,占總收入的29.23%;第二、三產業收入515萬元,占總收入的58.5%;工資性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6.8%。農民人均純收入152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0人(占勞動力的7.61%),在省內務工280人,到省外務工240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651戶,共鄉村人口3014人,其中男性1650人,女性1364人。其中農業人口3014人,勞動力1960人。該村哈尼族2268人,瑤族有74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0.0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52人,參合率82.00%;享受低保27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鄉衛生院,村衛生室面積為67.12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離鄉衛生院 16.3 公里。
該村建有公廁13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9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80戶,占農戶總數的43.01%。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校點4所(一師一校),村完小校舍建築面積1746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距離鄉中學1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67人,其中小學生519人,中學生15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6.32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9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1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780個(勞均7個)。年末集體總收入6.20萬元,有固定資產32.3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3個,黨員總數69人,黨員中男黨員62人,女黨員7人。 團員10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基礎脆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渠道不寬;對農業的實際投入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支農資金結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科技發展滯後,農業生產效益不高;較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面臨較大壓力;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科技難以推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充分發揮山區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棕櫚產業開發,培植新的支柱產業,發展教育,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契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特色產業優勢明顯,形成一批能帶動全村經濟發展的拳頭產業(如稻田養魚業、棕絲加工業、經濟林果等);發展養殖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