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龍王廟就是興凱湖東端與俄羅斯的交界點,在邊防站裡邊,一般人進不去;裡面有個碑,寫著“興凱湖”和“察河源”。沒有到龍王廟的車,而且路況很差,不是越野根本進不去,兩邊都是漫漫濕地。那裡有個觀火樓,可以看看周圍一望無垠的濕地。從興凱湖農場出發,半天就可以來回。
興凱湖龍王廟歷史悠久,早在清末民初,當地居民為乞求龍王多獻魚蝦,保佑福祉,募資興建了龍王小廟。裡面供奉的是小白龍,當地的老百姓逢年過節都要來拜拜龍王,尤其是漁民去湖中打魚之前,經常要來燒一燭高香。興凱湖龍王廟是我國最東部的一座廟宇,也是我國迎來早晨第一縷陽光的一座廟宇。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了東北土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興凱湖地區成了抗日聯軍經常活動的地帶,並在興凱湖西岸、白泡子,建立了密山縣最早的一批黨支部,領導人民進行抗日鬥爭。龍王廟也在抗日鬥爭時期遭日本侵略者的嚴重破壞,早已村毀人離,龍王小廟也片瓦無存。
1955年,興凱湖農場的誕生,揭開了古老興凱湖歷史上嶄新的一頁。如今的興凱湖成為我國惟一的國際自然保護區,也是“新開流文化遺址”的所在地。2000年,興凱湖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按著興凱湖中心景區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弘揚民族民俗傳統文化,保留當地漁民崇尚龍王,祈福平安、豐收、祥和的風俗習慣。在西山恢復建設了龍王廟景觀,由楊成久先生個人出資重新恢復修建,占地寬廣,廟宇雄偉壯觀。這裡森林茂密,曲徑通幽,東為興凱湖養殖場,南鄰小興凱湖,西靠興凱湖自然歷史博物館,北接興凱湖旅遊公路。主幹工程已於2003年竣工,二期、三期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施工當中。龍王廟的恢復,吸引著哈、齊、牡、佳等八方遊客,行人日增,香火不斷……”
“二月二”廟會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興凱湖“龍王廟”都舉辦龍王廟會,為一方百姓祈福納祥,為八方信士帶福還家。
我國農曆每年二月初二離春耕之時已經不遠,自古傳說,這時龍已抬頭,百蟲已經出蟄,預示著大地復甦,萬象更新。龍,是行雨管水的神靈。所以人們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年景寄予了龍神。從古至今,雨,對於以農業立國的中國有非凡的意義。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而及時雨就是糧食,就是生命,也就是國本。龍神恰恰掌管著這命脈。因而為人們世代尊崇。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人們禮拜龍神,爭先“剃龍頭”,這個習俗一直順延至今,這已不僅僅是祈求龍王賜雨以保人壽年豐,而且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歷史意義
龍王廟位於興凱湖畔,中俄交界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們聽到這個名字都饒有興趣的想去看一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的黑龍江稱為白龍江,由完達山的一條白蛇化成的白龍管轄,因其身材矮小,所以稱其為“小白龍”。有那么一年,從山東遊逛來了一條形粗體壯,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龍。他見白龍江水深流長,自己又無家可歸,便潛入江中與小白龍爭奪王位。經過十幾個日夜的生死搏鬥,黑龍擊敗了小白龍,從此白龍江便改稱為黑龍江了。這就是黑龍江人耳熟能詳的“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再說那小白龍戰敗後逃到了興凱湖,把這裡作為自己的新家。他打敗了湖中胡作非為的老鱉精,勤勤懇懇地為沿湖百姓行雲布雨。為使沿湖百姓免受水災,它在河東開了一條松阿察河,在湖西修了一條湖崗,把興凱湖治理得井井有條。興凱湖沿岸,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表達對小白龍的愛戴,便在興凱湖的東南角修了一座龍王廟,每年6月13日小白龍生日這天去祭拜。
據說後來,這裡一度成了中俄兩國人民物資交易的地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甚是紅火。來到這裡的人們,都畢恭畢敬地朝拜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幸福。由於日偽時期的“並屯內遷”,人們都向內地遷移,加上自然的變化,這裡漸漸被人遺忘,廟址也不復存在了。但是這個傳說仍然在人們的口中流傳,成了人們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