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龍滾鎮的美麗傳說

據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大地乾旱龜裂,草木不生,赤地茫茫,民不聊生。
有一天,忽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閃閃,人們聽到一聲巨響,天開地裂,只見一條巨龍翻滾而起,騰飛直下雲天。從此,大地上留下了一條深深的彎彎曲曲的龍身痕溝,山澗野嶺地水都流到這裡,匯成了日夜奔騰的河流。
河水驅除了大地的乾旱,解救了千千萬萬的村民。以後,人們把這條河命名為龍滾河。將鎮名稱之為龍滾鎮
鄉鎮變化


經濟優勢
龍滾鎮能成為萬寧市、農村經濟建設的佼佼者,在於依託僑鄉優勢,並主要基於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僑鄉,有眾多的海外僑胞,是歸僑、僑眷聚居他。改革開放以來,龍滾鎮委、鎮政府就意識到:“僑”是龍滾的優勢,是建設龍滾鎮的能動力,做好“僑”的工作,可以加快僑鄉經濟建設步伐,帶動僑鄉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各項改革措施的完善。他們從本鎮的僑情出發,把發展戰略的重點首先描準在爭取僑心之上。多年來,他們傾注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l、至1995年止,龍滾鎮率先完成全鎮歷史遺留僑房的落實工作和各項僑務政策的落實工作。先後退還僑房43間,補償、賠償人民幣86500餘元;糾正各種涉僑案件18宗,回收歸僑幹部、職工15人,安置歸僑、僑眷12人,為歸僑孤寡老人3人解決定補等;

3、深化涉僑來信來訪工作。近幾年來,龍滾鎮每周幾乎接待涉僑來訪都不少於10多人次,每年收復涉僑來信不低於100封,鎮委、鎮政府堅持把處理來信來訪視為服務於僑的一種機遇,他們訂立了工作制度,既派專人負責,書記、鎮長又親自抓。長期以來,他們做到了熱情接待,有信必復,有求必應,在依法、及時解決各種問題的同時,抓住來信來訪機會,有針對性地對那些上門的僑胞、歸僑、僑眷做好宣傳工作,進行政策性引導,從而穩定了僑心,取得僑胞的信賴;

5、重視僑聯工作。自1980年龍滾鎮僑聯恢復活動以來,便受到鎮委、鎮政府的格外呵護,為解決僑聯的活動場所,1991年鎮政府在墟鎮鬧市區無償撥給僑聯229平方米的地皮和4萬元人民幣,幫助僑聯利用海外鄉親的捐款建起一幢二層樓,去年,又幫助僑聯增建一層,目前,龍滾鎮僑聯已擁有一幢建築面積680多平方米,集辦公、經營鋪面,芳名館和設備齊全的招待所為一體的三層綜合大樓。平時,鎮委、鎮政府十分關心僑聯、僑務工作。書記、鎮長定剛聽取僑聯工作匯報,積極協助、支持僑聯開展各項活動。由於鎮委、鎮政府對僑聯工作的重視和支持,使僑聯工作有聲有色,1994年,龍滾鎮僑聯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表彰的僑界先進集體。
龍滾鎮委、鎮政府立足僑情,腳踏實地為僑服務,不僅增進了與廣大海外鄉親的情誼,而且激發了海外鄉親為建設家鄉貢獻力量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至1998年止,全鎮共接受海外鄉親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2800萬餘元,接受捐建的項目有:中國小校21所,醫院1間,橋樑6座及鄉村公路和一批公共設施。
發揮僑力建設墟鎮

從1985年開始,龍滾鎮委、鎮政府在省、縣建設部門的指導下,進行實地測量,他們貫徹國務院有關小城鎮建設法規,立足高起點,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墟鎮建設的長遠規劃,繪製了《龍滾墟鎮建設規劃圖》。
電腦給我們展示了龍滾墟鎮建設如下幾組數據;
至1998年止,共籌集資金12600萬元,其中僑資占82%,建起樓房601間,總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擁有7條街道,總長3150米,整個墟鎮面積由原來不足10.2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1.5平方公里:
—一為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建起2個綜合農貿市場,占地1.5萬平方米,新建公廁4座,停車場2個,鋪設水泥、柏油路面總長2680米;
—一墟鎮長達1240米的主要街道安上路燈,鋪設彩磚人行道,增建龍滾鎮至高速路出口處水泥路面800多米,疏通地下排污道3640米,植造綠化帶4242米;
—一墟鎮道路硬化率達95%,基本實現“四化”(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自來水用戶率達95%,通訊設備擁有率達90%;
—一1998年初,按總體規劃要求,又引資1400萬元開發建設龍西街176間鋪面,同時著手改造二層樓房;
此外,龍滾墟鎮還擁有中、國小、幼稚園、醫院各1所。老幹部之家2所,卡拉OK歌舞廳2家,影劇場2個,有線電視用戶達400多家。

墟鎮建設規範化給全鎮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樹立了典範。龍滾17個村委會,村村有村規民約和長遠建設規劃,許多村莊仿效龍滾城採取多渠道集資(海外鄉親、外出幹部職工和村民各捐一點)的方法創建文明村莊。仁造、福塘等村近幾年來共集資50餘萬元,全村男女老幼齊動手,整頓村容村貌,鋪設水泥村道,修建水井、水塔、村門,仁造村還為本村17位革命先烈建造革命烈士紀念亭。去年仁造村被評為海南省僑鄉文明村莊,省僑辦組織全省僑務系統代表參觀時,代表們為該村所有村道、排污道水泥硬板化、家禽家畜歸欄和淨潔的村莊衛生等給予高度的評價。1997年以來,龍滾鎮共投資75.5萬人民幣開展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新建三級無害化廁所1261座,使全鎮農戶三級無害廁所達2066座,占農戶總數40%以上,全鎮實現了戶戶用井水,人人飲用衛生水。

僑匯贍家、饋贈親友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長期來,僑匯是龍滾橋鄉的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幾乎家家都有這筆收入。過去僑匯只能作僑眷生活性的消費,未能轉變為生產資本,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龍滾鎮委、鎮政府就關注著僑匯的挖掘和利用問題。如何把歸僑、僑眷手中的僑匯轉變為產業資本,發展僑鄉農村經濟,變輸血為造血,這一課題上了鎮黨委首要的議事日程。為掌握髮展農村經濟的第一手材料,合理配置資源,鎮黨委一班人踏遍了龍滾的山山水水,對各個區域進行全面調查研究,聘請專家對水文、土壤、氣候等進行科學分析、論證,在這基礎上,他們根據實際巧妙地把龍滾劃分為東、中、西三種類型區域,提出一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歸僑、僑眷僑匯及村民手中閒散資金,滾動運作,發展區域經濟的大膽構想;東部沿海以發展深海捕撈業、海濱旅遊業和林業為主;中部平原以淡水養魚、養鴨、種植反季節瓜菜和發展運輸、服務等第三產業為主;西部山區、丘陵地帶以發展鳳梨、橡膠、胡椒及水果等種植為主。這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資源發展農村區域經濟的戰略部署很快轉變為具體的實施方案,為儘快啟動民眾的積極性,他們首先物色對象在各區域搞示範點,同時組織鎮幹部分片包點,深入農村,走訪農戶,引導農民摒棄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更新觀念,挖掘潛力,為增強民眾對發展區域經濟的消信心、減少風險合盲目冒進,鎮委、鎮政府撥出專款聘請專家、農藝師、技術員實地講學,辦培訓班,1994年以來每年都聘請省級專家市級農藝師和技術員舉辦技術培訓班2一3期,培訓黨員、幹部、農民232人次,組織幹部民眾往外地參觀取經73場次。目前,全鎮已有282名歸僑、僑眷掌握了二門以上技術,經市科協考核,均獲農民技術職稱。同時,鎮委、鎮政府還在各村委會建立科技站或科技小組,建立健全鄉鎮科技網路。1998年底,龍滾鎮區域開發已初具規模,鳳梨種植從水坡、龍樓輻射到16個村委會。鳳梨種植也從原有的村級、農民聯合體發展到幹部十農民、公司十農民等股份制形式,1996年底,全鎮鳳梨種植面積已達1700公頃,成為海南省最大的鳳梨基地,被國家農業部農墾局、農業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授予“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1998全鎮僅鳳梨收入就達4650萬元,人均達2000元。被譽為“鳳梨村”的和順村,1998年鳳梨收入達150萬元,戶均收入1.53萬元,該村共98戶417人,現已有15個10萬元戶,每戶銀行存款不低於2萬元。區域性開發給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全鎮有85%以上的歸僑、僑眷原有的僑匯在開發生產的軌道上越滾越多,龍樓村僑眷李崇雄1997年僅鳳梨收入就達15萬元。近幾年,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龍滾視察,1998年12月20日朱總理視察龍滾鳳梨基地時給予高度的評價。
鳳梨成為龍滾鎮的龍頭產業,被海外鄉親譽為“造福工程”,這個工程不僅豐富了僑鄉人民的腰包,改善僑鄉人民的生活,又給僑鄉人民帶來了種植熱潮的效應。目前,全鎮人均種植經濟作物10公項,真可謂龍滾無閒地。
養殖業、捕撈業、運輸業是龍滾鎮的又一個經濟成長點,去年全鎮水產產量1905噸,總產值1656萬元;全鎮淡水養殖面積達3250畝;運輸業已發展到擁有10輪大卡車18部。大巴、中巴豪華車16部、豐田車22部、各種機動車375部。
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全鎮已有僑屬、僑資、鄉鎮企業3家,投資額達3000多萬元人民幣,1996年以來僅為鳳梨運銷項就增辦了13個竹器包裝廠,解決歸僑、僑眷就業300餘人,增加了地方稅源。去年僑屬、僑資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4000多人,總產值8304萬元,比92年增長20%,1998年全鎮農民個人存款突破1億元大關。
龍滾鎮農村經濟高速發展,推動全鎮農村建設邁上新台階。現各村委會都有長遠建設規劃藍圖,從鎮至村委會、村民小組及各種養基地的公路網路已形成,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種養基地通汽車。全鎮出現了蓋樓房的多,騎機車的多,使用家電的多。大格村委會已有90%以上的農民按村委會的規劃建起水泥結構的新型農民住宅。龍滾在發揮僑鄉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的道路上已露“尖尖角”。
強化服務,著眼未來
近年來,龍滾鎮農村經濟建設成績蜚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鎮委、鎮政府不僅起了決策作用,而且還起到了鋪路搭橋之作用。他們帶領全鎮人民從根本上突破了龍滾傳統的封閉的和落後的農業經濟體制,積極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參與競爭,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全面規劃開發高效熱帶區域性農業生產基地,形成種養雙輪驅動、相互促進、充分發展的新格局。並為實現這新格局,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九十年代初,當民眾對區域性開發仍存在模糊認識,許多歸僑、僑眷不願把手中的僑匯和閒散資金變為產業資本時,鎮委一班人分工包片,駐紮村委會,深入農戶,宣傳政策,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克服保守傾向。為樹立廣大民眾的信心,他們按區域推行示範效應,組織技術人員幫助農民代選品種,傳播技術,釋疑解難。1994年,水坡村委會鳳梨種植取得了成效,他們及時總結、推廣水坡種植經驗,以典型帶路,從而激發龍滾種植熱潮。


參考連線
http://www.ngdsb.com.cn/new/php/20061116/187206.php
http://www.wnswj.org/BUSINESS/view.asp?newsid=246&class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