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洞造像

龍洞造像

龍洞造像及石刻位於歷城縣港溝鎮龍洞山(亦稱禹登山)。1992年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的西峰懸崖上有一天然喀斯特溶洞,高約2.7米,闊1.3米,深約500米,呈東西走向,傳為神龍蟄居處,故名“龍洞”。

造像簡介

周邊環境

洞口旁鐫一聯:“真氣森噴薄,神功接混茫”。造像群集中在洞口及洞外的石壁上,主洞呈天然穹窿狀,如巨鍾覆蓋。

洞內環境

內有東魏天平四年(537年)造像8尊,均為立姿高浮雕,其中高約4米的大佛3尊,法相莊嚴,寬衣博袖作無畏印狀。

造像內容

據清代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載:造像者為汝陽王□叔,而後有東騎將軍乞伏銳及征北將軍銜名。乞伏銳時為齊州長史,元象二年(539年)在黃石崖造有佛像。在洞外石壁及另一狹窄的天然石洞中,多雕刻隋唐造像。大洞門外雕元代佛、菩薩、天王、力士以及護法獅子等造像龕。總計石刻50餘軀,其中有梁師都永隆四年(620年)及元延?五年(1318年)題記。 龍洞下方谷底,有宋代古剎“壽聖院”(亦名龍洞寺靈虛宮)遺址。

文人墨客

歷史記錄

宋司馬光《稽古錄》載:宋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詔民間先前和造寺觀,及三十間者悉存之,賜名“壽聖”。錦屏岩北石壁上有“敕龍洞壽聖院”6個大字,為熙寧十年(1077年)刻,乾隆版《歷城縣誌》載為蘇軾書。院內還存元豐二年(1079年)封龍洞神敕牒碑,封龍神為順應侯,現存敕封及重修碑記7通。

摩崖石刻

龍洞山勢雄偉,風光旖麗。在錦屏岩的岩壁上刻有“辟立千仞”、“白雲無盡”、“錦屏春曉”等摩崖大字。由錦屏岩至獨秀峰的石壁上有隋唐至清歷代摩崖刻石數十處。鷲棲岩巔有建於宋代政和六年(1116年)的報恩塔,高12米,石築,方形,七級,內供奉林棣開元寺大聖院宗義法師的舍利子。 在龍洞村東南馬蹄峪東山峰(俗稱“雞窩溝”)頂北向岩壁上鑿一佛龕,內有高浮雕造像3尊,中間主像為結跏趺坐式,高40厘米,兩旁為站姿脅侍,高29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