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鄉[石城縣下轄鄉]

龍崗鄉[石城縣下轄鄉]
龍崗鄉[石城縣下轄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崗鄉,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下轄鎮,地處石城南端,東臨橫江鎮,西連大由鄉,西靠屏山鎮,南接瑞金市壬田鎮、日東鄉,206國道穿境而過。全鄉轄6村1居、89個村小組,1.2萬人。總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85320畝、耕地面積7878畝、水域面積3500畝。地形以丘陵為主,土壤以紫色頁岩為主,無較大的河流,因而缺水偏乾旱。 龍崗是遠近聞名的白蓮集散中心,保鮮白蓮聞名遐邇,遠銷福建、廣東、上海等地;龍崗硯石聞名遐邇,是石城龍硯的代名詞;出水量達千噸的仙人井,在潤澤鄉人千年之後,被開發出“贛龍”礦泉水,成為地方響亮品牌。龍崗享有石城燈彩之鄉的美譽,《龍騰鼓歡》在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榮獲金獎 。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龍崗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自漢代以後 龍崗先後隸屬於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隋開皇年間,石城設場,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石城升場為縣,從此,龍崗一直為石城縣轄地。直至1933年8月,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決定在橫江增設太雷縣,龍崗劃歸屬之,至次年10月撤銷,仍屬石城縣轄。

自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年,龍崗一直劃屬陂陽鄉之龍上里和禮上里。

民國十八年(1929),龍崗屬屏山區轄。

1931年至1933年8月蘇區時期,龍崗屬於大由區轄。

1932年屬太雷縣。

1934年復屬石城縣。

1933年8月後,龍崗為屏山區十三保聯。

民國二十八年(1939)二月,與大由合併稱龍由鄉。

解放前夕為龍崗鄉,解放初屬第七區(龍由區)龍崗鄉。

1949年10月至1950年5月,先後增設新龍、下逕、綠水、新南、合計5鄉屬第七區(大由)轄。

1958年8月,原龍崗、新龍、下逕、綠水、新南合併成立龍崗紅星人民公社。下設5個生產大隊。

1968年8月,龍崗公社併入大由公社。

1972年10月又從大由公社析出,成立龍崗人民公社。

1973年3月,原洋地公社衛東大隊劃歸龍崗公社,自此,龍崗公社下轄6個生產大隊,89個生產隊。

1984年6月建鄉換屆,龍崗改為鄉建制,下轄6個村民委員會,89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行政代碼

江西贛州石城縣龍崗鄉 江西贛州石城縣龍崗鄉

[2008年代碼]360735203:~200龍崗村 ~201新南村 ~202下逕村 ~203綠水村 ~204新龍村 ~205水廟村 龍崗村

位於龍崗鄉駐地周圍偏東部。地處丘陵,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以駐地龍崗圩命名,轄16個村小組,12個自然村。國土面積13.4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579畝,其中水田1375畝,旱地204畝。

2003年總戶數506戶,2034人,其中男1060人,女974人。

全村有山地面積6465畝,有林地5205畝,其中果業基地52畝,油茶355畝。主要種植水稻、白蓮、菸葉、西瓜、花生等農作物。解放前夕屬龍由區龍崗鄉。1949年9月解放後初屬屏山區龍崗鄉,1950年春屬大由區,1950年屬屏山區龍崗鄉。1958年8月後屬龍崗公社為龍崗大隊。1968年8月至1972年10月屬大由公社龍崗大隊。1969年至1971年與新龍大隊合併為龍崗大隊,1971年新龍大隊分出。1984年6月後改為龍崗村。

新南村

位於龍崗鄉東北部,地處丘陵,地勢由南向北傾斜,1962年與上石大隊分開成立新南大隊,駐地老亭里,以原駐地新南坑村命名,轄12個村小組,12個自然村。2003年底有298戶,1048人,其中男612人,女488人。耕地面積1077畝,其中水田937畝,旱地140畝。主種水稻、白蓮、烤菸,稻蓮田養魚較為普遍,有專業養魚戶10餘戶。解放前夕屬龍崗鄉第三保,解放初屬大由區龍崗鄉,1952年8月至1956年為新南鄉,1958年8月為龍崗公社新南大隊,1984年6月後為新南村。

下逕村

位於龍崗鄉西北部,地處丘陵,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龍(崗)由(大由)公路從中橫貫,駐小蓮塘,轄22個村小組,20個自然村。2003年有597戶2460人,其中男1297人,女1163人。除漢族外全村有畲族21戶87人。耕地面積2518.5畝,其中水田2352.5畝,旱地166畝。主種水稻、兼種蓮、煙、花生。解放前夕為龍崗鄉,1950年設下逕鄉,屬大由區。1956年6月撤鄉,8月併入屏山區。1958年8月為龍崗公社下逕大隊,1984年6月屬龍崗鄉改為下逕村。

綠水村

江西贛州石城縣龍崗鄉 江西贛州石城縣龍崗鄉

位於龍崗鄉西南部。四周多山,地勢由南向北傾斜。村駐地古爐排,以所轄綠水片村命名。村國土面積15.26平方公里,轄16個村小組,14個自然村。396戶1525人,其中男775人,女750人。耕地面積2173.6畝,其中水田2071.6畝,旱地102畝。解放前夕為龍崗鄉綠水保,解放初先屬屏山區龍由鄉,1949年12月屬龍崗鄉,1950年屬大由區,1951年至1955年12月設綠水鄉,1956年屬龍崗鄉,1958年8月屬龍崗公社,設綠水大隊,1968年8月至1972年10月屬大由公社,1972年10月以後又屬龍崗公社。1984年建鄉換屆,屬龍崗鄉,設綠水村。

新龍村

位於龍崗鄉中部,地處丘陵,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北靠龍崗村,南臨水廟村,東接龍崗、水廟村,西連下逕村。全村國土面積10.8平方公里,轄11個村小組,17個自然村。304戶1324人,其中男670人,女651人。有耕地面積1288.5畝,其中水田1270畝,旱地17.8畝。主種水稻、盛產白蓮、西瓜,臍橙種植200餘畝。新龍村交通便利,206國道穿境而過,還有村級、村小組級水泥公路2.5公里。地下資源有遠近聞名的龍硯石。解放前夕至1958年8月均屬龍崗鄉轄,1958年8月公社化後設新龍大隊,1969年10月至1971年10月併入龍崗大隊,1971年10月分出設新龍大隊,1984年6月稱新龍村。

水廟村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石城市龍崗鄉南部。四面多山,地勢由東北傾向西南,南接日東水庫,。駐地段心,以原駐地水廟命名。該村轄12個村小組,11個自然村。229戶1123人,其中男534人,女589人,多為賴氏。耕地面積845.2畝,其中水田840畝,旱地 畝。206國道貫穿其中,東有公路通往贛江源風景區。主種水稻,兼種白蓮、烤菸。解放前夕,屬逕口鄉,1954年為洋地區水廟鄉,1958年4月屬逕口鄉水廟村。1958年8月轉人民公社,屬洋地墾殖場水廟村,1960年4月屬洋地公社水廟大隊,1968年“文革”期間改為衛東大隊,期間因修日東水庫,移民從低處移往高處(在本村範圍),淹沒耕地770餘畝。1973年3月劃屬龍崗公社為衛東大隊,1984年6月改稱衛東村,1986年改稱水廟村。

交通

206國道縱貫南北,是南來北往的車流、物流必經之地;毗鄰昌廈公路、贛龍鐵路。

自然資源

資源豐富,特色資源聞名遐邇。境內山地豐富,森林面積57160畝,林木儲蓄總量為52760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獨特優質,境內擁有儲量大、礦化度低、富含偏矽酸的天然優質的礦泉水資源,極具開發價值,正由梅花山礦泉水公司開採;質地細膩、勻稱、儲量達二十九萬立方米的龍硯石資源,是另一資源奇葩,其龍硯石產品以其天然紋理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山水人物靈韻,不但被書法愛好者稱之為中國第五硯,更為各級領導、專家、名人作為藝術珍品收藏,龍硯石系列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外銷中東、新加坡等地區。

產業結構日益最佳化,果業發展勢頭強勁。地屬亞熱帶的龍崗,有耕地面積8267畝,已形成了瓜、蓮、煙三足鼎立格局;山上臍橙種植熱情高漲,百畝臍橙示範園嬌翠欲滴。

經濟發展

2009年,全鄉圍繞“自然、生態、實力、魅力”的建設理念,共建設新村點9個,其中省試點4個,自主點4個,圩鎮整治點1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是提升文化品位。在龍燈新村,充分利用該村龍燈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組建龍燈隊和龍燈協會,並在龍燈協會設立黨小組。通過組織黨員民眾開展組織生活與舞龍燈活動,豐富民眾業餘文化生活,不斷提升該點文化品位,確保龍燈新村舞龍燈,龍燈代代有傳人。二是完善保潔工作長效機制。在歷年新村點上聘請保潔員,新建垃圾池,家家戶戶配置盛放垃圾的兩桶一袋,成立保潔工作理事會和監事會,並制定《龍崗鄉新村點保潔工作實施方案》、《龍崗鄉保潔員考核辦法》等工作制度,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三是加強產業培植力度。圍繞做優做大煙、蓮、油茶、生豬四大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服務、扶持產業發展帶頭人。四是組建經濟組織。在原有白蓮保鮮經營、菸草、油茶、白蓮產銷等合作社的基礎上,2009年新組建了一個生豬合作社,該社有社員18人,年內帶動養殖戶57戶,加快了我鄉生豬產業的發展速度。五是加快村鎮建設進度。實行周調度、月考評的辦法,任務倒算、時間倒計、措施倒逼、責任倒查,強化考核,嚴格獎懲。將在抓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成績突出的鄉幹部列為科級後備幹部,對成績突出的理事會成員優先選聘為村幹部。全年共拆除舊房屋198間,豬牛欄114間,硬化路面1510米,建新房36棟,舊房整治7380平方米,示範點改水106戶,改廁65戶,新建沼氣池28個。全年種植菸葉1301畝;種植白蓮2477畝;新增生豬規模養殖戶14戶,其中年出欄300頭生豬以上的5戶;新發展立體種養戶5戶。在圩鎮五坊排採用政府扶持和民眾自籌資金的方式,新修一條長600餘米、寬8米的水泥路,新修排水溝200米,徹底解決污水橫流,民眾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改善了民眾的出行條件。

注重效能,政府滿意度顯著提升。我鄉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一是制定了《機關效能建設實施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機關效能建設辦公室,抽調了一批素質高、責任強、能力好的幹部任辦公室人員。同時,為方便農民民眾辦事,我鄉投資4.2萬元建設農民服務中心,整合農醫、民政、勞保、計生、綜治、農業、國土、財政、規劃、林業等十餘個站辦所集中在農民服務中心辦公,真正實現了“‘一站式’服務,不讓民眾跑兩遍;一線抓落實,不讓黨委、政府說兩遍”的承諾。全年共為民眾提供政策諮詢178人次、技術指導167人次、接待來信來訪135人次。二是積極開展“五個一”活動,濃厚機關效能建設氛圍,突出最佳化作風搞服務,做到“七個到位”。三是出台了《鄉、村幹部月考評方案》、《進一步明確廉政紀律的通知》、《鄉、村幹部工作末位淘汰暫行辦法》、《機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檔案,並在各責任單位開展“奪紅旗,爭標兵”競爭活動,把各責任單位在效能建設活動中的各階段情況進行評比,促使責任單位真抓實幹。我鄉機關效能建設得到了縣效能辦的高度評價,經驗在全縣得到推廣,農民服務中心建設被評為全縣第三名。

嚴格措施,“一大四小”工程業績突出。我鄉採取“四個到位”的措施,即樹木移栽種植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管理監護到位、經營主體落實到位。超額完成縣下達的“一大四小”工程打穴種樹任務,完成山下造林1636畝,占任務的165.3%,山上造林880畝,占任務的146.7%。我鄉代表縣接受了省林業廳對“一大四小”造林工程的檢查並得到充分的肯定。

攻堅克難,招商引資工作成效明顯。我鄉緊緊抓住承接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傳統優勢、資源優勢,以創業園小區為載體,實施以商招商、以親招商、產業招商和外出招商的招商策略,掀起全民招商高潮。我鄉成功引進一個工業項目和一個農業項目,分別是返鄉農民工鄧小仁投資130萬元的樂達毛織廠,現已開工投產;興明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投資600萬元的油茶開發,現基本完成4000畝的種植移栽。

當地特產

龍崗是遠近聞名的白蓮集散中心,保鮮白蓮聞名遐邇,遠銷福建、廣東、上海等地;龍崗硯石聞名遐邇,是石城龍硯的代名詞;出水量達千噸的仙人井,在潤澤鄉人千年之後,被開發出“贛龍”礦泉水,成為地方響亮品牌。龍崗享有石城燈彩之鄉的美譽,《龍騰鼓歡》在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榮獲金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