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位於鶴山市北部。面積158.88平方千米。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384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76人。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金華路8號。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年(1737),設龍口鎮。建國初期改第二區。1953年改龍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鎮。1996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
龍口圩建於1737年,因有“河像騰龍,流經數鄉”,圩址位於“騰龍”之口而得名。現龍口鎮位於鶴山市北部,距鶴山市僅五公里,周邊與我市桃源、鶴城、古勞等鎮及高明市楊梅鎮接壤,面積96平方公里,轄內有18個村委會及1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3。8萬,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分布。
行政區劃
轄霄南、青文、協華、堯溪、松崗、三鳳、中七、雲南、沙洞、福逕、粉洞、湴蓼、那白、五福、七連、三洞、四堡、群豐18個管理區(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經濟概況
2013年龍口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2億元,同比增長8.1%;社會總產值54.67億元,同比增長10.9%;財政收入8136萬元,同比增長5.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3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農村經濟總收入32.9億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12025元,同比增長10%。
2014年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1億元,同比增長6.1%;社會總產值60.13億元,同比增長10.2%;財政收入8900萬元,同比增長9.4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2億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農村經濟總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12866元,同比增長7%。
工業發展
興龍工業區
興龍工業區是龍口鎮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引資平台,是鶴山市新材料工業基地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位於省道江肇線和古崖線交匯處,緊鄰鶴山城區,往鶴山港(國家一類口岸)僅二十分鐘車程,往廣州、佛山、珠海和深圳等大中城市1至2小時車程,規劃建設中的江肇高速和廣珠鐵路出口近在咫尺,交通便捷。工業區實行高起點規劃,分步開發,穩步推進的開發模式。由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進行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工業區內道路、水電、排污、綠化配套完善。
興龍工業區始於2001年開發建設,規劃面積8000畝,現已開發1500畝,客商來自美國、香港、澳門、河南等地,主要行業有印刷、製衣、皮革、紡織、化工、食品加工。2001至2005年,共引進投產企業17 家,但是,由於當時招商引資急於求成,來者不拒,引進項目素質不是很理想,土地資源消耗大,財稅貢獻率低。
2006年,在國家加強土地巨觀調控政策的新形勢下,龍口鎮根據江門、鶴山兩級市委市政府的經濟發展思路,轉變觀念,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通過“騰籠換鳥”盤活園區內的存量土地500多畝,按照“投資密度、科技含量、創稅效益、環境保護”等標準擇優引進項目。先後引進了榮達紙品、明利機械、郎捷五金等9個優質項目,占地面積300畝,計畫總投資3.8億元,這批新項目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土地利用率高,項目占地少,大都是框架式多層廠房設計;二是投資密度大,項目的平均投資強度超過120萬元/畝;三是財稅貢獻率高,新引進項目質量普遍較高,平均每畝年創稅收超7.5萬元。
今日新貌
引進大型優質項目, 打造農業品牌名片,龍口創新思維謀大發展。
龍口鎮地處鶴山市北部,東距沙坪城區5公里,西與佛山市高明區接壤,交通便捷,地理優勢突出。受各種條件限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該鎮的工業發展優勢並不明顯,農業作為主要經濟支柱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品牌項目。近年來,龍口鎮利用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山地資源,大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打造工業強鎮。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重點發展優質花卉、無公害蔬菜、生豬飼養等主導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創新思路 引進大型優質項目
據龍口鎮招商辦主任黃洪波介紹,龍口鎮區域優勢明顯,近年來,該鎮創新思路,加強企業“擇優扶強”工作,注重培育和扶持優質企業做強做大。截至去年底,該鎮產值超億元企業增加到5家;稅收超500萬元的工業企業增加到4家。他說:“比較突出的成績是總部經濟發展的順利推進,以主營海綿工藝製品的冠亞集團為例,該企業將銷售總部設在我鎮,並繼續注資擴建,開發新產品,生產規模和效益大幅增長。”
據了解,僅去年一年,明諾包裝、華旺鋯材料、和氏陶瓷、卡迪慧亞、富景一波、信展家具等一批新建項目先後在龍口鎮如期投產。截至今年7月底,該鎮規模以上企業數目達30家。今年上半年,該鎮引進了華迅新型面材有限公司、順源化工物流等8個項目,計畫總投資10.17億元,其中華迅新型面材有限公司主營人造石材料、實體面料等產品的生產銷售,計畫總投資6億元,首期工程占地70畝,投資3.5億元,可實現年產值18億元。
龍口鎮招商引資工作所取得的成績,與該鎮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去年,該鎮通過大力完善鳳沙工業園區水、電、路的整體規劃和配套,為益豐達銅管、歐迪斯電子電器、啟明工藝等新項目投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多措並舉 ,打造農業品牌名片
據龍口鎮農辦主任李建文介紹,龍口鎮作為傳統農業鎮,在發展農業上存在耕作條件較差和人均耕地少的問題,但是,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花卉種植,擴大“番薯王”種植和穩定生豬飼養等多項措施,農業品牌逐漸凸顯,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旅遊資源
龍口鎮騰龍峽漂流
騰龍峽漂流,位於廣東省珠三角腹地佛山市高明區楊和鎮與鶴山市交界的佛山第一峰皂幕山下的黃龍峽生態風景區內。景區四面山巒跌宕、霧繞群峰、鳥語花香、曲水迴環、瀑瀉千尺、碧波幻影,谷深通幽處,風光無限好!到此漂流,如入側境博舟,似在畫中暢遊,激流險灘迭起,刺激、逍遙、不亦樂乎!
騰龍峽原為山林深幽,野獸出沒的蠻荒之地。聚居於此的人們,衣不蔽體,苦不堪言。一日,一瘦骨伶仃的老人,暈倒在村口。村民紛紛拿出家裡的僅存糧食,慷慨相助,老人得以漸漸康復。老人走後,為村民留下一錦袋。村民打開錦袋,立刻,五彩雲霞升騰而上,一威武巨龍騰雲而出,巨龍登天潛淵,呼風喚雨,龍跡所至之處,山水涌動,土地潤澤肥沃,遍地草林蔥鬱。最後,蒼龍潛入山體,立時飛瀑千尺,源源川流。從此,當地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安逸富足。蠻荒之地變成了鍾靈毓秀之鄉。當地人為感謝蒼龍普救眾生,籌建龍王廟,並將此地命名為“騰龍峽”……
騰龍峽漂流河道全長6公里,從高空俯瞰,宛如一條玉帶被深深鑲嵌山谷谷底。漂流總落差108米,最高落差19米,沿途有8個潭,26個灘,93道灣,68米龍泉飛瀑,36米小龍泉瀑布的天工造物之巧,倍感“船到山前疑無路,潭過灣轉又一灘”的神怡;還有龍潭、旋龍洞、蝴蝶谷、盤龍石、玉龍壁、藤龍澗、萬年龜、清逸林等神奇的景致和傳說,使人置身於“人隨山水轉,心往畫中游”的美妙境地。是珠三角空氣負離子含量最高的景區。2007年騰龍峽斥巨資規整河道,使之在保持原有刺激特色下更安全、刺激。
騰龍峽漂流河道全長6公里,為省內全長的漂流河。從高穿俯瞰,宛如一條玉帶被深深鑲嵌山谷底。漂流總落差108米,最高落差19米,沿途有8個潭、26個灘、93道灣,68米的龍泉飛瀑、36米的小龍泉瀑布如天工造物,令人稱奇。這裡的龍潭、旋龍洞、蝴蝶谷、盤龍石、玉龍壁、藤龍澗、萬年龜、清逸林等神奇景致,使人置身於“人隨山 水轉,心往畫中游”的美妙境地,是珠三角空氣負離子含量最高的景區。
騰龍峽漂流可以體現最全漂流:激流驚險漂、漩渦挑戰漂、飛躍滑翔漂、平道逍遙漂、密林穿越漂、怪石奇趣漂、瀑布美景漂、深谷探幽漂,八大漂流體難全接觸;最長淋漓感受:8潭26灘93灣高潮迭起,120分鐘激爽體驗;最美漂流景區:龍泉飛瀑、萬年龜石、峽間處處是美景。
將軍山
在龍口的湴蓼,有座高山叫袍形岩。袍形岩下有幾個小山極象物形,左下方是九坪咀,長約一公里,寬三百米,似一條槍,中下方有三座小山,兩山呈“兒”形,極似一對靴;另一山呈“◎”形,似件帽;右下方就是葫蘆崗,右上方就是旗桿山。走近山前細看,形象更加逼真,為什麼什麼有這樣湊巧的狀物山形羅列呢?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將軍,血戰之後非常勞累,脫下身上戰袍和腳上戰靴,稍事休息,誰知一坐下,竟永遠站不起來。附近的螞蟻不但不吃他,反而拖來泥土掩埋了他的屍骨,築成一座山,這位將軍的忠勇也感動了天地,於是將他的隨身兵器化成了幾座極似物狀的山崗,這幾座山被當地人總稱為將軍山。
現在的將軍山腳下建起了將軍亭,風景秀麗,是人們重陽登山的好去處。
黃茅壁古代遺址
在鶴山的龍口、鶴城、宅梧和高明市的楊梅四個鎮交界地方,是一片連綿的群山,群山的主峰黃茅壁,海拔786米。它北連亞髻山,南接崑山,東至崑崙逕,西達楊梅新安,西南至白水帶金釵坑,方圓三十多里。目前,它是山高路陡、林木茂盛、人煙稀少的林區,屬四堡林場管轄。可是在一百多年前,這崇山峻岭之中,曾經散布著四十多個大少村莊,居住著300多戶約1400多人。那時的山坡上,點綴著一幢幢農舍,一片片茶園,一叢叢苧麻;山溝里不時響起獵人的槍聲;村莊裡開設有制茶、織布、染布的手工作坊;山前村後,山歌唱答,雞犬之聲相聞,儼然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世外桃源哩!
這裡的山民,是在鶴山建縣前後,從粵北、粵東遷來的客家人。他們在250年前開始來到鶴山之時,境內平曠耕地大都已經有主,只有這片荒嶺尚無人開發,加上他們原本也多以耕山種茶、伐薪燒炭為業,所以就選擇了一片群山作為安身立命之所。以後這批客籍移民越來越多,加上本身繁衍生息,至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幾朝,約經100年左右趨於極盛。
黃茅壁繁盛時期曾被人稱為“黃茅城”,有“狼牙碧”三個顏體大字的刻石保留至今,還有人在川潭面見過一塊問路石,上刻“往狼牙碧ⅩⅩ華里”。山區建有學堂、社會、龍王廟、龍母廟、關帝廟和很多民房。據傳說,有一年打醮,當地父老到省城請來一個戲班演酬神。班主見到附近只有寥寥幾戶人家,不無疑惑地問:演戲有誰來看呢?父老笑答:到晚上便知道了。戲班要求用不著100張八仙台和400張凳搭戲台,父老也滿口應承,且要於當日下午搬凳的山民從四面八方趕來,如數備足了台凳。上燈時分,大戲將要開場了,只見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燈籠火把絡繹不絕,足足來了上千觀眾。又有一年打醮,山民用紙紮成“山大人”(山神)巨像,抬著遊行,遊行完擺在醮壇上。忽然有老虎出現,山民成群結隊去追打。有人在慌亂中碰爛了紙人。後來便有“黃茅壁人打醮,老虎食去(吃掉)山大人”的笑談流傳至今。
黃茅壁人長期在深山野嶺生活,為自身安全,建立了治安防衛機構,稱為“公局”,並由大旗排山頂、絲茅寨頂、茅崗坑山頂、三腳香爐、雞公就角螺等地,一直支靠北的亞髻山前,都建造過炮台,在白水帶金黃色釵坑頂也有個“梗炮台”。這些炮台遺址尚存,一般為圓形建築,直徑約5米。
黃茅壁人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當地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人們需要,他們主要是靠種茶、賣茶葉換錢買米維持生活。遇上好年景尚可以維持溫飽,如果茶葉市道不好就難免挨餓了。故山外人有句俗諺:“茶平米貴,餓死山龜;茶貴米平,山龜築皇城。”其次,遊獵也是一項重要收入。有俗諺說:“黃茅壁人裝(套捉)狐狸,全家生活靠住他。”他們還種麻織布供自己穿用。據說近來還見過他們的染布坊用過的石制工具。黃茅壁的主要村莊叫三尾寨。流傳有俗諺云:“手無爪,唔好去三寨搞;腳無力,唔好去三寨找飯食。”但是,這些客家人憑著他們刻苦耐勞、堅韌頑強的優秀品性,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把荒山野嶺開發成一片片茶園,使“鶴山茶”這一特產馳名遠近。
黃茅壁人艱苦頑強地生活了100年左右,到清鹹豐年(1855年),不幸爆發了要明鶴如開恩六縣的“土客械鬥”,且延續了十年之久。到械鬥平息時,客人難以在當地立足。清政府對客人採取遣散安置的措施,特別在台山縣劃了出一個特區,命名為赤溪廳來安置他們。黃茅壁人一部分就遷去了赤溪。只有新路尾、雙峰坳、金釵坑、三寨尾還留有少數居民在艱難環境中掙扎。至本世紀三十、四十年代,由於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茶葉銷路斷絕,茶農無以為生,最後也只好走出深山另謀生路,其中一部分人遷到今白水帶地區,自此之後,絕少有人返山重操故業。於是,黃茅壁茶園荒蕪,廬舍毀棄,只剩下破垣碎瓦掩蓋在荒草與荊棘叢中了。
龍去1953年和1959年,白水帶大隊和宅梧公社曾先後組織社員及學校師生到黃茅壁植樹造林,現在,它劃歸四堡林場管理成一個林區。
紅旗渠
在四堡水庫的出水口,分別在1968年和1973年建造南北兩渠,統稱紅旗渠。渠道總長為42公里,當時以人力為主修造,其中渠道中的流槽和壓力管建築物總長度達6.3千米耗資約1800萬元。龍口鎮約70%的農田要依靠南北兩渠灌溉。南北兩渠就如兩條大動脈一樣伸入龍口身軀,又如兩條巨龍環盤2萬畝稻田,為龍口鎮的農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且見證了熱火朝天的“農業學大寨”年代。
龍口狗肉
每日傍晚,不少本市、南海、順德、江門、會城甚至廣州和佛山市郊等地食客開車前來龍口鶴松廣場(在松崗村委會)和龍口、卡記兩家牛什專賣店,享用價廉味味美的“熟油淋鯇”和“火鍋牛什”,然而更馳名的則以龍口狗肉為首,近年來,美國、新加坡及港澳的鶴邑同鄉會成員,每逢回鄉觀光,必到龍口品嘗“龍口狗肉”。
龍口狗肉炮製方法是:一、將斬件狗肉(不含下什)武火白鑊爆至乾水聞香,撈起、淨鑊;二、將下什起沒油鑊炸至半熟,撈起、淨鑊;三、將扁的生薑(每斤肉用2兩姜)起油鹽鑊爆至半熟,撈起、淨鑊;四、武火起鑊、油多鹽少(因後下腐乳),將烙乾之狗肉及姜下翻炒數次,加入少許陳皮,然後放水,水量視狗齡而定,一般浸於近達肉麵為宜,中火煮半小時左右,試食覺不糜不韌為宜,即可下佐料。其份量是:每公斤狗肉配腐乳15塊,片糧糖(切忌白糖)20克,切碎的鴨蓼葉(可用檸檬葉代替)10克,生油適量,將全部佐料放盆中搗勻,再加浸軟的枝竹50克,一同下鑊與狗肉拌勻,加蓋饅火煲於有汗有黏為宜,此刻也就是“狗肉滾三滾,神仙企不唔穩”之時也!
龍口餃子
龍口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令人回味無窮。有醒獅巡遊,有祭祖興社稷等等。但最令小朋友歡天喜地的莫過於每年有三次吃白水餃了。這三次分別是在二月、八月的某一天(按各村習俗而定)和在年除夕前一天,又叫正社和寒祖宗社。據說,這是古時候缺衣少食,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而設此慶日。在邊些日子裡,再窮的家庭也要想方設法用米粉攪拌涼皮,用肉碎,蔥花另加各種蔬菜作餡包餃子,用水蒸20分鐘即可吃。那時候缺衣少食,小孩子經常食不果腹,飢腸轆轆,作父母的又憐又憫。現在,開肚皮,一飽肚福,增加一點油水。父母親也得到某種寬慰。現在,那個年代已過去,人們的生活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一習俗一直沿用至今,旨告誡後人:祖輩曾經走過一段不尋常的日子,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並繼續努力奮鬥。
龍口名人
傳奇畫家溫水源
溫水源先生9歲開始學畫,他當時受叔父的影響,對中國畫藝術如秉學習人物,30年代後期師從嶺南派國畫在師黃少強、可漆園和兒葉少秉學習人物、山水、山水與花鳥畫,他20多歲就成名。40歲代初,他支助過溫流、關立等人的革命活動,行後香港舉行過兩次畫展,舉行過一次主義活動慰勞資助抗日將士。民國時期,他與邑賢李一諤、宋森、李鐵夫等歷史名人交情甚篤,他也是當時香港鶴山同鄉會的主要成員。後來他卻放棄了在香港、台灣或美國定居的機會,堅持留在國內,寧可過著清貧的生活。著名革命畫家李鐵夫在世時,曾經叮囑過他,希望他一生只乾好繪畫這一行,別的什麼也不管,平平凡凡過日子。然而,就在創作的黃金年齡,與世無爭的他卻引來了牢獄之災,“極左”派人物偏偏和他過不去,認為他畫的花鳥魚蟲就是資產階級思想,資產階級就是反革命。在北大荒,他耗費了近20年的藝術青春年華。幸好他還是樂天派人物,不然老身早就餵烏鴉去了。
平反後,看透世態的溫先生回到家鄉龍口一直過著隱居作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