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與黨建理論

黨的建設與黨建理論

《黨的建設與黨建理論》是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叢書名: 輝煌60年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叢書

平裝: 20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08089952

條形碼: 9787208089952

尺寸: 23.2 x 17 x 1.2 cm

重量: 340 g

品牌: 上海世紀

ASIN: B0033UWJ94

內容簡介

《黨的建設與黨建理論》內容簡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黨的自身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60年。全書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執政60年的經驗教訓,黨的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基本經驗,對黨的領導、黨的綱領、執政黨的階級基礎和民眾基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等進行了全面立體、條分縷析的梳理,提出了很有見地的完善意見,對黨建學者及普通幹部都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編輯推薦

《黨的建設與黨建理論》:輝煌60年·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叢書,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撰寫,由呂貴、周鶴齡、陳章亮、袁恩楨、芮明傑、桑玉成、何勤華、吳鐸、彭希哲、楊潔勉、姜義華、晏可佳、楊揚、宋超、張偉江、羅劍明等16位專家領銜撰寫。本叢書以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互動為研究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促進學術成長,學術成長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力求反映中國學術研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力求體現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的辯證關係;力求反映學術進步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作用;力求體現我們黨多年來關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觀點和論斷。全書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力求理論性與實證性結合,既有理論概括,又有歷史概述,努力做到事實準確、觀點鮮明、邏輯嚴謹、文筆生動、富有新意。

目錄

導論/1

第一章 堅持黨的領導與改善黨的領導/9

一、新中國成立60年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歷程/9

(一)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領導地位及其領導體制的確立/9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對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曲折探索/11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對改善黨的領導的思考/12

(四)在社會轉型中改進黨的領導方式的探索/14

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17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思想/17

(二)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18

(三)確立黨的領導必須遵循的原則/21

(四)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23

三、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24

(一)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是長期的重要任務/24

(二)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方法,對黨委貫徹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原則的探索/26

(三)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27

第二章 黨的綱領是一面旗幟/30

一、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共產黨綱領建設的回顧與歷史經驗/31

(一)建設社會主義綱領探索中的曲折/31

(二)中國共產黨綱領建設的歷史經驗/39

二、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統一論/42

(一)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問的內在聯繫/42

(二)黨的行動綱領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44

(三)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實踐中的幾大難題/46

三、黨的綱領建設的若干要素/51

(一)黨的綱領建設要反映時代性/51

(二)黨的綱領建設要體現人民性/55

(三)黨的綱領建設要把握規律性/56

第三章 增強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階級基礎與民眾基礎/59

一、中國共產黨對執政基礎的新認識/59

(一)中國共產黨對執政基礎認識的深化/60

(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62

(三)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64

二、黨執政的階級與民眾基礎的新變化/65

(一)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的新情況/66

(二)黨執政的民眾基礎的新變化/68

(三)黨的執政基礎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70

三、增強黨執政的階級基礎與民眾基礎的新路徑/72

(一)不斷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72

(二)努力擴大黨執政的民眾基礎/75

(三)積極創新黨的民眾工作方式/77

第四章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和實踐/80

一、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考察/80

(一)執政能力、執政能力建設概念的提出及科學內涵/80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實踐/82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主要執政經驗及其指導作用/85

二、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86

(一)黨和人民各項事業成功發展的根本保證/86

(二)貫穿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一條主線/87

(三)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深刻啟示/88

三、黨關於執政能力建設理論的重大觀點/89

(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一個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89

(二)執政為民是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本質屬性/90

(三)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黨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目標/91

(四)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是黨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在要求/92

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干途徑/93

(一)完成由革命黨思維向執政黨思維的轉變/93

(二)實現由黨政不分到黨政職能分開、黨政關係規範化的轉變/94

(三)最佳化執政系統的各個要素和整體功能/96

(四)提高黨開掘和利用執政資源的水平/97

(五)構建執政能力評價指標體系/98

第五章 把黨的思想建設定於首位/100

一、歷史與經驗:新中國成立60年黨的思想建設/100

(一)執政60年黨的思想建設歷程回顧/100

(二)黨的思想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106

二、定位與意義: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要位置/108

(一)思想理論建設是黨的根本建設/108

(二)黨的思想建設指引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110

三、理論與績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道路的形成/111

(一)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思想建設的第一個豐碑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成果/111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思想建設成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確立/112

(三)思想建設碩果輝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115

四、挑戰與創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115

(一)黨的思想建設在新時期面臨的新挑戰/116

(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升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117

(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119

第六章 黨的組織建設理論/121

一、執政黨組織建設的實踐發展和理論探索/121

(一)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黨建總目標,保證黨的組織建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推進/122

(二)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互動中激發黨的組織建設的生機與活力/123

(三)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構建和實施新時期加強黨的組織建設的總體部署/124

(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不斷提高治黨建黨的能力/125

二、幹部隊伍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126

(一)領導班子的新老合作與交替順利推進/127

(二)堅持不懈提升素質、最佳化結構/128

(三)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走向科學化、制度化、民主化/129

三、執政黨的人才戰略/130

(一)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期的黨的知識分子政策/131

(二)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期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扭曲/132

(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人才戰略思想的形成和發展/132

四、基層黨組織與黨員隊伍建設/137

(一)堅持黨的核心價值,把“以人為本”貫穿於基層黨建工作的各個環節/139

(二)最佳化組織設定,探索創新改革開放條件下有效覆蓋全社會的基層組

織體系/140

(三)堅持發展黨內民主,提升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活力/141

(四)堅持統籌協調,探索黨組織之間的聯動互動,走出資源整合型黨建新路/142

第七章 黨的作風建設理論/143

一、新中國成立60年黨的作風建設/143

(一)黨的作風建設發展與危機並存/144

(二)黨的優良作風的恢復與發揚/145

(三)黨的優良作風的繼承與創新/146

(四)黨的作風建設的豐富與發展/147

二、黨的作風建設的理論創新/147

(一)黨風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148

(二)保持黨同人民民眾血肉聯繫是黨風建設的核心/151

三、黨的作風建設的新格局/153

(一)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153

(二)黨的作風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155

(三)黨的作風建設的主要任務/157

(四)黨的作風建設的主要途徑/159

第八章 黨的制度建設的演進邏輯與發展趨勢/162

一、黨的制度建設的歷史概況/162

(一)初步探索階段’/162

(二)曲折演進階段/163

(三)畸形發展階段/164

(四)恢復發展階段/164

(五)穩步發展階段/165

(六)深入發展階段/165

二、黨的制度建設的主要成就/166

(一)把制度建設提高到執政黨建設的突出位置/166

(二)把制度建設同其他建設結合起來/168

(三)把健全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製作為黨的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169

(四)把具體制度作為完善根本制度的重要保證/170

(五)把黨規黨法與國家法制協調起來/172

三、未來黨的制度建設的著力點/173

(一)推進黨內民主制度創新/173

(二)加強制度建設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175

(三)提高制度的執行力/176

(四)正確處理黨的制度建設與國家法制建設的關係/177

第九章 反腐倡廉建設的成就、困境與出路/179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反腐倡廉建設的歷史探索/179

(一)反腐倡廉建設的初步探索:以整風運動和發動民眾為主加強廉政建設/180

(二)開啟新時期反腐倡廉建設:開闢不搞民眾運動的反腐敗新路/182

(三)反腐倡廉建設進入新階段: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力度/184

(四)反腐倡廉建設的全面發展:形成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開展反腐倡廉建設的戰略思路/185

二、當前反腐倡廉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187

(一)腐敗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在短期內難以消除,源頭上預防腐敗任務艱巨/188

(二)腐敗現象呈現出新的特點,懲治腐敗面臨嚴峻挑戰/191

(三)腐敗“發現難”和“懲治難”,反腐敗成效受到影響/193

三、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195

(一)強化廉政教育,構建全社會廉政文化氛圍/195

(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消除腐敗現象滋生的土壤/196

(三)完善制度建設,提高制度執行力/197

(四)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權力運行、資源配置、資金使用和幹部選拔的監管/197

(五)健全縱向制約和橫向制約相結合的監督體系/198

(六)構建全方位懲處機制,實現對腐敗的“零度容忍”/200

後記/202

序言

60年前天安門城樓上新中國成立的宣示響徹雲霄,不僅是近現代的中國奮鬥歷程,同時也是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此開啟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人間滄桑辟新道,彈指揮間一甲子。在這波瀾壯闊、凱歌行進的60年裡,共和國的英雄兒女創立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在制度創新方面,新中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成功過渡,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並在人類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探索中走在前列。在生產力發展方面,新中國先是在被包圍遏制的狀態下堅持自力更生,在極為落後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爾後又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奮力追趕,使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位。在人民生活方面,新中國致力於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擺脫貧困、實現初步的小康,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在對外關係方面,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方針,永遠結束了被侵略受壓迫的屈辱歷史,有效化解了複雜國際環境帶來的種種壓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成長為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不容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所有這一切,不僅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壯麗篇章,也必將作為整個人類爭取文明進步的光輝一頁而載入世界史冊。

如此偉大而深刻的變革實踐,必將作用於精神觀念層面。現代意義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艱難起始於20世紀交替之際的苦難歲月,其曲折發展始終依傍於中國社會的變遷。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除舊布新,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打開了巨大的創造空間,積累了豐厚的經驗素材,造就了初步繁榮的美好春天。

後記

新中國60年華誕,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於今年年初籌劃研究撰寫輝煌60年?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叢書,選擇了16個一級學科和相應的學會,以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互動為研究角度,確定了16個選題,即“新中國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與黨建理論”、“現時代與哲學”、“經濟發展與經濟學”、“管理實踐與管理學創新”、“政治發展與政治學”、“法治建設與法學”、“社會發展與社會學”、“人口與人口學”、“對外關係與國際問題研究”、“歷史變遷與歷史學”、“中國宗教與宗教學”、“新中國社會與文學”、“新聞事業與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與教育學”、“國防和軍隊建設與軍事科學”,並確定由各學會商定首席專家,由首席專家組織撰寫班子。與上述選題相對應,各學會商請了呂貴、周鶴齡、陳章亮、袁恩楨、芮明傑、桑玉成、何勤華、吳鐸、彭希哲、楊潔勉、姜義華、晏可佳、楊揚、宋超、張偉江、羅劍明等16位學會負責人為首席專家,主持各自選題的研究和撰寫工作。

此後,各學會選題撰寫組集中精力研究、撰寫和修改書稿。其問,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叢書編委會主任潘世偉主持對各選題的提綱逐個進行討論,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在研討的基礎上形成了詳細提綱。在初稿完成後,聘請有關專家作了審讀、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潘世偉同志也審讀了全部書稿。作者根據所提出的修改意見作了認真修改,最後形成了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的這套叢書。

叢書的研究撰寫,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促進學術成長,學術成長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力求反映中國學術研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力求體現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的辯證關係;力求反映學術進步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作用;體現我們黨多年來關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