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台上披襟

台上披襟,快風一瞬收殘雨。 愁凝佇,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 詞一起即有人物出現,“台上披襟”,當系作者自已。

概述

點絳唇·台上披襟》,宋代周彥邦詞作。

詞作原文

台上披襟,快風一瞬收殘雨。
柳絲輕舉,蛛網黏飛絮。
極目平蕪,應是春歸處。
凝佇,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

詞作賞析

此詞和《少年游》當系同時。清真從廬州教授轉荊州,次年三十五歲。《少年游》詞云:“南都石黛掃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捲簾看。而今麗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舊賞園林,喜無風雨,春鳥報平安”。龍沐勛《清真詞敘論》稱他“教授廬州,旋複流轉荊州,佗傺無聊,稍捐綺思,詞境亦漸由軟媚而入於悽惋。例如《少年游》(荊州作)……看似清麗,而弦外多淒抑之音。”這裡,實際上是清真詞風在到荊州之後有了改變,從綺艷變為清麗。這首詞表現得更為突出。詞一起即有人物出現,“台上披襟”,當系作者自已。這時是“快風一瞬收殘雨”,眼前風光就是如此。風而言“快”,雨而稱“殘”,一眨眼間換了景象,是快鏡頭。但是這一剎那間過後,觸目是“柳絲輕舉”,這是一般春景寫法,而“蛛網黏飛絮”,則細緻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遊絲飄浮,柳絮則似飛舞雪花,這兩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樣飄蕩的,而 “蛛網黏飛絮”,兩個飄蕩的東西聯繫在一起了。非細心人觀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別有懷抱。周邦彥曾嘆息“荊江留滯最久”(《齊天樂》),這當然是借蛛網(也即遊絲)、飛絮來隱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寫動作,三句寫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極目平蕪”,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來,是縱目遙望,是真景,然後構想著春之歸處,則是虛象,一實一虛,興意無窮。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點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著、望著,是“愁凝佇”。詞意陡轉,而筆力千鈞。站著、望著還沒有完,又加上聽著,從愁到苦,是“楚歌聲苦,村落黃昏鼓。”聽歌本為作樂,而是聞楚聲不樂而苦,是反襯寫法。猶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黃昏鼓”,這句寫景物色聲,是單純寫景嗎?當然不是。村落本是靜境,黃昏點明令人愁苦的時光,一“鼓”字,又是音響動人,當然更延續了“楚歌聲苦”。
這首詞,有時明快,有時凝重,而意緒之翻騰,聲情之轉折,實具有沉鬱頓挫之妙,周邦彥的詞風當是以在荊州時為轉折點的。

詞作作者

周邦彥
(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