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蜀門屏

黔蜀門屏

0.2 厘米。 厘米。

此地當時屬川、黔邊區通道,常發生邊界糾紛,事端頻繁。清光緒二十七年,貴州遵義府正安州事蜀東人郎承謨以睦鄰為重,樹碑立界。 石屏高 2 米寬 0.8 米厚 0.2 米。
黔蜀門屏”4 字為行楷,字長 47 厘米,寬 30 厘米。上款為“知貴州遵義府正安州事蜀東郎承謨謹識並書”,下款為“光緒壬寅歲季夏月中浣穀旦”,字長 6 厘米,寬 5 厘米。碑刻雖久經風霜,仍完好無損。
據武隆縣誌記載,這塊界碑的所在地,是古代川(現重慶)黔邊區的通道之一,舊時(川)渝黔邊區人民因邊界糾紛,相互摩擦推諉,事端頻繁。重慶豐都籍的貴州知理郎承謨,以川黔兩省睦鄰為重,提議在渝黔邊上的白馬大山上,立一界碑,以徹底解決邊界糾紛,當即得到了渝黔邊區人民的一致擁護。

界碑立在什麼地方,才能夠為兩省邊區人民所接受呢?郎知州左思右想,都沒有想出好辦法。不得已,他決定採納民意,由貴州道真和重慶武隆各選一個精壯的男子,各背一百斤重的行李,在兩省的官員共同監督下,按規定的日期和路線,同時從各自縣的縣衙門口出發,這兩名男子,在什麼地方相會,界碑就立在什麼地方。雙方代表出發以後,在民眾的鼓勵下,疾速前進,走了將近一天時間,走到白馬山分水嶺這個地方,兩省的代表就碰了面,郎知州高興地說,界碑立在這裡。於是命工匠就地取材,親自為界碑題了字,刻了碑文。從此以後,白馬山川黔交界一帶,再也沒有鬧邊界糾紛了。“黔蜀門屏”也成了重慶武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9年11月,蔣經國曾親臨武隆,敦促宋希濂堅守白馬山天險,確保重慶的最後屏障不失。但經過數日激戰,還是被英勇的解放軍攻破了四道防線,從而順利解放了重慶。
白馬山現已成為以“動植物基因庫”為特點的自然保護區和科考探險地。門屏的密林中棲息著華南虎、豹、小熊貓、錦雞、梅花鹿等珍稀動物,也是植物活化石-------銀杉的全國最大分布區(道真、南川、武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