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

為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和《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的任務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進全省黑土地保護開發利用專題會議精神,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切實做好全省黑土耕地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發布通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實施。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7月16日

全文

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三年行動計畫

(2018-2020年)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考察時強調,“要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黑龍江省地處東北黑土區核心區域,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占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為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和《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的任務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進全省黑土地保護開發利用專題會議精神,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切實做好全省黑土耕地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土地資源安全、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打好淨土保衛戰,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調整最佳化結構,創新服務機制,推進工程與生物、農機與農藝、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加強農田生態環境質量建設,改善黑土耕地設施條件、內在質量、生態環境,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珍貴資源,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基礎,打造非轉基因和有機品牌,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統籌糧食優質增產、畜牧業發展、農民增收和黑土耕地保護之間的關係,調整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和生產布局,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

——堅持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以黑土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為重點,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等生產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確保黑土耕地保護取得實效。
——堅持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積極推進多種保護利用模式的試點,逐步擴大試點範圍。認真總結試點經驗,有效銜接相關投資建設規劃,集中資金投入,推進連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突出黑土耕地保護的公益性、基礎性和長期性,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統籌使用有關耕地保護的項目資金。注重發揮市場作用,鼓勵農民籌資籌勞,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省農作物秸稈還田面積達到8000萬畝,深松整地面積達到6000萬畝,有機肥施用量達到2000噸,黑土耕地保護示範區建設面積1000萬畝,其中落實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面積420萬畝。

示範區通過農藝、農機、工程、生物等綜合配套技術措施,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黑土耕地質量,通過機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信息化綜合施策,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05個百分點以上;旱田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風沙乾旱區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2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層厚度達到20厘米左右。

二、保護區域與技術路徑

根據黑土耕地的地形特徵、自然條件、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農業生產實際等因素,將黑土耕地劃分為平原旱田、坡耕地、風沙乾旱和水田等4個類型區,實行分類施策、綜合治理、重點保護。

(一)平原旱田類型區。

主要分布在三江、松嫩平原中東部,主要土類為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白漿土。該區地勢平坦,土壤有機質普遍下降,耕作層不優,犁底層變厚,土體構型不良;玉米連作土壤養分偏耗大。

主要技術路徑:建立以玉米—大豆為中軸的二二制或三三制科學輪作制度;實施秸稈全量翻埋和碎混還田;採取種養結合,發展畜牧業,增加有機肥施用,培肥地力。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1個百分點,耕作層厚度達到30至35厘米。

(二)坡耕地類型區。

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和老爺嶺等淺山區向低平原過渡帶。該區域自然土壤屬性為黑土層薄,土體砂礫較多,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

主要技術路徑:採取橫坡打壟、壟向區田、修築地埂植物帶、梯田等措施,固土保水;推廣增施有機肥、秸稈免耕覆蓋等技術措施,培肥地力。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05個百分點,耕作層厚度達到25厘米以上。

(三)風沙乾旱類型區。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土壤類型主要為風沙土、黑鈣土等。該區風蝕嚴重、乾旱,土壤結構不良、保水性差、肥力低,作物單產水平不高且不穩。

主要技術路徑:強化農田林網建設,防風固土;擴大秸稈覆蓋免耕等保護性技術措施,防風保水;加大有機肥投入量,提升地力;推廣節水灌溉措施,保護利用地下水。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04個百分點,耕作層厚度達到20厘米以上。

(四)水田類型區。

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中南部。土壤類型主要以草甸土、沼澤土、低地白漿土、水稻土為主。該區土壤結構不良、透水性差、養分低;土壤酸化加劇,井灌區地下水位下降。
主要技術路徑:嚴格控制井灌稻種植規模,保護利用地下水資源;加強田間節水、排水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施水稻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推廣水稻節水控灌技術,節約用水。到2020年,耕地土壤有機質提高0.05個百分點,耕作層厚度達到20厘米左右。

三、重點工程

(一)耕地保護工程。

1.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硬約束,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耕地保護機制,堅持管控、建設、激勵多措並舉管理。將耕地保護目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年度考核重要內容,落實黨政主體責任,逐級簽訂耕地保護責任狀。強化土地規劃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核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建設用地剝離的耕作層土壤主要用於土地復墾、苗床用土和改良中低產田。

2.在“兩區”優先開展耕地保護工程建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開展耕地保護工程建設,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積極推進“兩區”範圍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高產穩產“兩區”,鞏固和提高“兩區”綜合生產能力。將“兩區”耕地的基礎設施管護主體責任落實到經營主體,加強“兩區”耕地用途管控,確保“兩區”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用途不改變。

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採取工程、農藝和生物措施相結合,防止黑土耕地退化。西部風沙乾旱區域,重點防治土壤風蝕,固土培肥,提升耕地蓄水保墒能力。減少土壤耕作次數,實施地表覆蓋及保護性耕作,採取種植覆蓋作物、秸稈全量覆蓋或者碎混還田;採用免耕播種機原壟卡種、大壟或平作種植;採取深松與耙地結合的“少耕”耕種方式,減少土壤擾動,逐步建立土壤良好結構。對松嫩平原漫川漫崗耕地,採用深松耙地的保護性耕種方式,增加土壤庫容量。實施秸稈直接覆蓋還田,減緩地表徑流形成的水蝕。緩坡耕地實施地埂植物帶、橫坡壟作、壟向區田及免耕覆蓋等保土耕作措施;坡度大的區域,採用以梯田、地埂植物帶、暗管排水、營造坡面防護林等綜合整治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對耕地中的侵蝕溝,採取溝頭修築跌水、溝頭埂,溝底修築谷坊,溝坡營造水保林等措施;對小型溝可以採取填埋技術措施,恢復耕地。對東南部低山丘陵區耕地,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藝措施相結合,以坡耕地改造和侵蝕溝治理為重點,配套保護性耕作、坡面蓄排水體系、生態修復、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工程建設,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二)耕地質量提升工程。

1.推行科學輪作。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落實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任務,探索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耕地輪作技術模式,推進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以大豆為中軸作物,推進種植業結構的科學調整,加快建立米豆薯、米豆雜、米豆經等“三三”輪作制度,發揮大豆固氮作用,實現均衡利用土壤養分,恢復和提升地力,實現土地用養結合和各作物均衡增產增效。

2.推行深松(耕)整地。在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表植被的情況下,以漸進打破犁底層為原則,疏鬆深層土壤,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秋季根據當地土壤基礎條件和降雨量特點,用大馬力拖拉機帶專用深松機實施整地作業,深松方式可選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機械化深松作業間隔為3年一次,作業深度30至35厘米,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層厚度,建立“土壤水庫”,提高土壤抗旱防澇、蓄水保墒能力,實現春旱秋防。

3.實施秸稈還田。按照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要求,大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旱田採取在秋季收穫後秸稈粉碎拋撒田間狀態下,實施機械翻埋模式、覆蓋模式、機械滅茬及聯合整地碎混模式等方式實現作物秸稈還田,增加土壤碳儲存和腐殖質,恢復土壤團粒結構,改善土壤板結性狀。水田採取在秋季利用水稻聯合收割機配備秸稈切碎裝置,收穫水稻時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於土壤表面並翻埋土中,或春季直接泡田施用腐熟劑攪漿整地。到2020年,示範區全面普及秸稈還田技術。

4.擴大有機肥施用。堅持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通過將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或按比例與秸稈混合生產有機肥,逐年增加施用量,穩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養分及有益菌群數量,形成有利於作物根系生長發育的土體結構,促進土壤養分釋放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支持符合條件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對畜禽糞便處理設施改造升級,鼓勵其與種植合作社對接,將無害化處理後的畜禽糞便還田利用。引入第三方處理企業,通過市場化運營模式,在養殖密集區建設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將畜禽糞便肥料化生產,通過專業機械施用到農田或作為商品有機肥銷售。鼓勵市縣加大對有機肥使用的支持力度,充分調動種植戶和第三方專業化企業生產、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有償性,引導農民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造和足量施用有機肥,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實現優質優價,解決農民不想用、不願用的問題。同時,發展一定數量的綠肥,通過綠肥肥田,綠肥餵養畜禽,使其糞便還田,擴大有機肥源。

(三)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1.實施農業“三減”行動。深入實施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農業“三減”行動計畫,實現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方法,做到有機、無機與生物肥相結合,大量與中、微量元素相結合,推廣套用分期、分層及側深、水肥一體化等施肥技術,套用配方肥、緩釋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要進一步擴大病蟲監測點覆蓋面,提升科學防控指導能力水平,大力推廣生物、物理等綠色防控技術及高效、低毒、低殘留環保型農藥和環保劑型,更新施藥裝備,推進噴頭和噴頭體的更換,開展專業化防治,按照防治指標,科學、規範施用農藥,減少盲目打藥和農藥浪費,提高農藥利用率。到2020年,示範區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植保機械作業實現全覆蓋,化肥施用量比2017年減少10%,除草劑用量減少5%以上,化學農藥用量與同等病蟲害發生年份相比下降1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45%以上。

2.開展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理。明確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構建“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置、公共財政支持”的回收和集中處置體系,嚴格落實農藥生產企業、農藥經營者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主體責任,農藥生產經營者建立銷售回收台賬,農藥使用者不隨意丟棄農藥包裝廢棄物。各地因地制宜,採取適合本地的農藥廢棄物回收模式,切實推動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積極推進縣級以上政府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獎勵制度,實行統一無害化處置銷毀。建設鄉村農藥清洗及廢棄物回收網點,推行精準配藥、包裝物清洗回收、農藥殘液集中無害化處理,淨化鄉村生產生活環境。

3.開展農用殘膜回收處理。把農用殘膜回收處理作為打好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實施地膜新標準,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從源頭上保障農田殘膜可回收。建設農田殘留地膜回收網點,試點地膜覆蓋減量化、地膜產品標準化、地膜撿拾機械化、地膜回收專業化、殘膜回收利用片區化等“五化”利用模式。扶持發展地膜回收加工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補貼地膜收集消化成本,促進地膜回收加工利用。加強地膜回收機具研發和技術集成,推動形成區域地膜機械化撿拾綜合解決路徑。在農膜使用重點區域開展農膜回收綜合利用示範縣建設,建立廢舊農膜收儲運和加工利用體系,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

(四)水利化建設工程。

1.加強水利配套工程建設。加快三江平原14個灌區一期工程、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旱田高效節水灌溉等工程,建立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調相結合的供水系統。依託灌區骨幹工程,實施田間配套建設,統籌布置固定渠道,提高灌溉渠道質量。最佳化灌溉布局,調整用水結構,大力推進地表水置換地下水,科學利用水資源。水田區東中部地區灌溉保證率在80%以上,西部乾旱地區保證率在70%以上,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水田區排水標準達到十年一遇,旱田區達到五年一遇,其他地區達到三年一遇。實現田間灌排系統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輸、配、灌、排水及時高效,田間工程配套率達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產出率明顯提高。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達到綠色生產規範要求。

2.發展節水灌溉。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基本前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從嚴控制地下水開採,合理確定農業發展目標和農業生產布局。在水資源超載區,退減不合理灌溉面積。不同部門投入的取用地下水建設項目,必須申請辦理取水許可。嚴格控制井灌稻發展,推廣水稻節水控灌技術,增加有效灌溉面積。調整種植結構,減少旱地耗水作物種植,推廣旱作節水技術,發展噴灌、滴灌、坐水種等節水灌溉技術,轉變用水方式,解決旱作區農田季節性乾旱問題。到2020年,示範區全部做到旱能灌、澇能排。

(五)農機化建設工程。

1.推廣全程機械化。深入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行動,全面提升作業機械動力、作業效率和質量標準。發揮農機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加強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生產急需的農業機械推廣和使用,裝備大中型動力拖拉機、秸稈粉碎機、翻轉犁、免耕播種機、深松整地機、有機肥拋撒車等配套農機具,提升農機裝備配套水平,主要農作物實現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機械化。

2.提升農機化新技術套用率。玉米重點示範推廣秸稈還田耕種及保護性耕作新技術、大壟密植高產機械化新技術,在秸稈還田播種、少免耕、機械定量追肥、機械高效植保和籽粒收穫等技術方面實現大的突破。水稻重點示範推廣缽體育苗機械插秧提質增效機械化技術、高速插秧及側深施肥節肥增效機械化技術,在高留茬攪漿整地、智慧型規模化育苗、航化綠色植保、低溫調製烘乾等技術方面實現大的突破。小麥重點示範提質增效綜合機械化技術,在平作精細整地、精量播種、定量施肥、航化植保和機械噴灌等技術方面實現大的突破。大豆重點示範密植栽培綜合機械化技術,在深松整地、大壟及窄行密植播種、機械高效除草等技術方面實現大的突破。馬鈴薯重點示範綜合機械化創高產技術,在大壟秋深松整地、機械精量播種、高效超低溶精準施藥、聯合收穫等技術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六)田間配套建設工程。

1.完善農田輸變電設施設備。對適合電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農田,依託農電改造骨幹工程,鋪設高壓和低壓輸電線路,配套建設變配電設施,為泵站、機電井以及信息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

2.完善田間路網。最佳化田間道、生產路布局,合理確定路網密度,整修和新建田間道、生產路,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地)坡道、橋涵等固定或移動附屬設施。原則上以現有路改造提高為主,適當拓展連通路和斷頭路,滿足農業機械作業和農產品運輸需要。

3.實施土地平整工程。按照田、水、路、林整體配置和農機生產要求,適當調整田塊規格,開展田塊田面平整,削高填低等,完成地表平整度、橫向地表坡降和縱向地表坡降三項任務,使田塊規格達標,耕作田塊平整,連片成方。

(七)農業信息化工程。

1.建立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體系。建設省級耕地質量調查監測大數據中心,建設完善覆蓋主要土壤亞類的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按照每1萬畝柵格化設定耕地質量監測輔點。利用現有設施條件,建設田間監測小區,補充一批專用設備,實現自動化監測、遠程無線傳輸和網路化信息管理。

2.完善生物災害監控體系。堅持預防為主、反應快速、用藥減量、作物安全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現代植保體系建設。擴建全省抗病性監測中心,建設監測信息接收管理平台,開發完善病蟲害線上監測信息管理平台和預測預報系統。

3.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強化市、縣兩級綜合執法能力建設,加快省、市、縣三級檢測機構建設和認證步伐,建立完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開展產地環境和農業投入品監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化水平。

(八)農業生態建設工程。

1.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結合“三北”防護林建設,營造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和四旁綠化,建立高標準農田的綠色屏障,防止風蝕水蝕。重點推進風沙乾旱區域格線化防風林帶建設,逐步解決我省西部耕地風蝕嚴重問題。

2.推進退耕還林還草。禁止在十五度以上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對十五度以上已經開墾並種植農作物的耕地制定退耕計畫,逐步還林、還草。在十五度以上坡地種植經濟林的,應當科學選擇樹種,合理確定規模,採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3.加強風沙地和鹽鹼地治理。通過開展營造防風固沙林(草),防止沙化耕地發展,同時採取增施有機肥料、改土劑等措施改良土壤質地,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採取開挖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建立科學灌排渠系,防止發生次生鹽漬化。輕度鹽鹼地可種植水稻,做到以水壓鹼。

4.建立現代耕作制度。堅持農業綠色發展,建立科學的耕作栽培制度,提高良種、良法、良田、良機的配套融合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圍繞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結合“三三”輪耕制度,重點推廣“一翻(松)兩免(卡)”耕作模式。“一翻”指秋季玉米收穫後,秸稈粉碎長度不大於10厘米,均勻拋撒田間,用大型拖拉機牽引翻轉犁進行全量秸稈翻埋還田,耙後起壟,春季壟上精量播種作業。“兩免(卡)”指在前茬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基礎上,採取連續兩年免耕原壟卡種,用免耕播種機直接在有作物秸稈和殘茬的地表一次性完成開溝、深施肥、播種、覆土、鎮壓複式作業,用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或機械中耕控制雜草、病蟲害,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從第四年開始循環耕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省里成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牽頭,農業、發改、財政、國土資源、環保、水利、林業、畜牧獸醫、開發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黑土耕地保護推進落實工作小組。建立黑土耕地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辦公室設在省農委,負責黑土耕地保護工作協調指導和組織推進落實。省農委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對黑土耕地保護工作組織領導和監督考核,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組合出拳的工作機制,確保黑土耕地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加大政策扶持。統籌安排使用各級投入的涉農資金,用於黑土耕地保護工作。推進深松機械、免耕播種機、秸稈還田機械、有機肥拋撒機械等農機購置敞開補貼。支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對黑土耕地保護的支持力度。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要將黑土耕地保護列入重點投資領域,優先安排和實施,落實金融、稅收、貸款等扶持政策,加大黑土耕地保護力度。

(三)完善科技支撐。集合中直及省內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諸多基層科研站點的科技力量,建立黑土耕地保護技術產業體系,形成黑土耕地保護科技創新隊伍,為黑土耕地保護技術創新提供支撐,實現科技成果共享。統籌利用黑土保護相關資金,用於黑土耕地保護技術攻關和模式創新,不斷提高黑土耕地保護技術水平。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項目,提高各類農業農村人才黑土耕地保護意識和能力水平。整合我省現有的農業監測資源,進一步完善黑土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體系,逐步構建黑土耕地保護雲平台。

(四)發展規模經營。加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利用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形式,引導土地有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耕地集中連片生產,為黑土耕地保護創造條件。

(五)創新服務機制。探索建立省級指導、地方組織、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承擔建設任務的項目實施機制,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服務運行機制。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發揮財政投入的槓桿作用,鼓勵第三方社會服務組織參與黑土耕地保護。通過補助、貸款貼息、利用現有基金以及先建後補等方式,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引導商業性經營資本進入,調動社會化組織和專業化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

(六)強化監督評價。嚴格落實《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和《黑龍江省水土保持條例》,強化各級政府、廣大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履行保護黑土耕地的責任,建立黑土耕地保護目標考核制度,對地方政府履行保護職責開展考核。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定期開展黑土耕地保護效果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