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名:黑眉刺蛾
種拉丁名:Narosa nigtisign Wileman
國內分布:浙江
形態特徵
成蟲 雌蛾體長 7—9 mm,翅展18-22 mm;雄峨體長 6-8 mm,翅展15-18 mm,體淡黃色。觸角絲狀,黃色;前翅淡黃色,翅面散生褐色斑紋,在頂角上的較暗,近似三角形,此紋內側有一近“S”形黑褐色斜紋,外線脈處有 1列黑褐色小點,緣毛較長,淡黃色;後翅灰白色。足上有淡黃色長毛。 卵 扁橢圓形,鮮黃色,長徑0.7-0.8 mm,短徑 0.5—0.6 mm。 幼蟲 體似龜形,光滑無刺。初齡幼蟲黃綠色,隨後顏色加深,呈草綠色老齡幼蟲體長 8. 0- 10.5mm,寬4.5—5.5 mm。前胸背板灰褐色;背線、測線上有7個褐色小點,背線上的小斑點比例線上的明顯;亞背線淡黃色,中間寬,並向兩端漸次收縮;其上有5-6個橙紅色斑點,中間2-3個大而明顯。幼蟲結繭前呈淡黃色,在繭中化蛹前的老熟幼蟲為黃色。 蛹 卵圓形,長 0.4-0.7mm,寬 0.35-0.6 mm,初期黃色,後變褐色。繭廣橢圓形,長0.45-0.75mm,寬0.4-0.7mm,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有褐色斑紋;多數革的兩端有1個圓形灰白斑,直徑約0.15-0.2 mm,白斑中還有1個褐色圓斑.
生物學特性
黑眉刺蛾1年發生3代,以老熟幼蟲越冬。蟲態不甚整齊,有世代重疊現象。10月中、下旬,越冬前老熟幼蟲在油桐樹枝批下側方或技梢斜下方結繭。大發生時,因蟲口密度高,繭相疊成堆。除越冬代老熟幼蟲在枝幹上結繭外,第一、二代基本上在油桐葉上結繭。越冬代繭期長達6個月,蛹期約10天;其餘兩代繭期各約10天,蛹期各約2-3天。 該蟲多為晚上羽化,在林間,繭的羽化孔均朝下方。成蟲白天靜伏在桐葉背面,夜間活躍,具趨光性。成蟲壽命3—5天。卵散產在葉片背面,開始呈小水珠狀,乾後形成半透明的薄膜保護卵塊。每個卵塊有卵8粒左右。卵期7天左右。幼齡幼蟲開始剝食葉肉,只留半透明的表皮,後蠶食葉片,殘留葉脈;到老齡時,食整個葉片和葉脈。 黑眉刺蛾主要危害油桐,也兼食油桐林間套種的大豆。在油桐林中,一般林緣危害嚴重,林內較輕,危害三年桐嚴重,千年桐較輕;三年桐品種中,又以危害2-4年生油桐林嚴重,5年以上就逐年減輕。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1)處理幼蟲多種刺蛾如麗綠刺蛾、漫綠刺蛾、縱帶球須刺蛾等的幼齡幼蟲多群集取食,被害葉顯現白色或半透明斑塊等,甚易發現。此時斑塊附近常棲有大量幼蟲,及時摘除帶蟲枝、葉,加以處理,效果明顯。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蟲常沿樹幹下行至於基或地面結繭,可採取樹幹綁草等方法及時予以清除。(2)清除越冬蟲繭刺蛾越冬代苗期長達7個月以上。此時農、林作業較空閒,可根據不同刺蛾蟲種越冬場所之異同採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蟲繭。燭革可集中用紗網緊扣,使害蟲天敵羽化外出。為免受繭上毒毛之害,可將繭埋在30cm深土坑內,踩實埋死)。
2、燈光誘殺大部分刺蛾成蟲具較強的趨光性,可在成蟲羽化期於19-21時用燈光誘殺。
3、化學防治制蛾幼齡幼蟲對藥劑敏感,一般觸殺劑均可奏效。例如,90%敵百蟲晶體8000信液對縱帶球須利蛾,1500倍液對黃刺蛾;1000倍液對竊達刺蛾、黑眉刺蛾、白德奼刺蛾;80%敵敵畏乳油 2000信波對縱帶球須刺蛾, 1000倍液對棗刺蛾、揭邊緣刺蛾、白痣奼刺蛾;50%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對球須縱帶刺蛾及黑眉刺蛾; 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對揭邊緣刺蛾,5000倍液對黑眉刺蛾;20%氰戊菊酯用冊倍液對黑眉刺蛾均很有效。此外,也可用 50%殺螟松乳油、 50%辛硫磷乳油、 50%對硫磷乳油、 25%亞胺硫磷乳油 1500—2000倍液、 2.5%敵百蟲粉劑及 3%西維因粉劑進行防治。
4、生物防治刺蛾的寄生性天敵較多,例如已發現黃刺蛾的寄生性天敵有刺蛾紫姬蜂、刺蛾廣肩小蜂、上海青峰、爪哇刺蛾姬蜂、健壯刺蛾寄蠅和一種絨英蜂(學名待查)。縱帶球須刺蛾,麗綠刺蛾,黃緣級刺蛾卵的天敵有赤眼蜂 Thehmpmma sp.;刺蛾幼蟲的天敵有白僵菌、青蟲菌、枝型多角體病毒,均應注意保護利用。在天敵利用上,例如以2.3X10’-2.3 X 10’個/ml濃度的縱帶球須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該蟲,效果達 100%;將患此病幼蟲引入非發病區,可使非發病區幼蟲發病在90%以上;將感病幼蟲(含繭)粉碎,於水中浸泡 24小時、離心 10分鐘,以租提液 20億 PIB/ml的黃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稀釋1000倍液噴殺3—4齡幼蟲,效果達76.8-98%。上海青蜂是黃刺蛾常見天敵,江蘇清江市苗圃,套用刺蛾繭保護器將採下的蟲繭放入其中,使羽化後青蜂飛出。如是使刺峨的被寄生率第一年達 26%,第二年達 64%,第三年達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