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黃鸝普通亞種

黑枕黃鸝普通亞種

黑枕黃鸝普通亞種(學名:Oriolus chinensis diffusus)為中型雀類。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須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翅尖長,具10枚初級飛羽,第1枚長於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2枚。跗蹠短而弱,適於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體色艷麗。主食昆蟲,也吃果實和種子。樹棲鳥,極少在地面活動,喜集群,常成對在樹叢中穿梭。叫聲悅耳。分布於俄羅斯東南部,包括阿穆爾地區;韓國和中國東南部。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黑枕黃鸝普通亞種黑枕黃鸝普通亞種
黑枕黃鸝普通亞種雄鳥頭和上下體羽大都金黃色。下背稍沾綠色、呈綠黃色,腰和尾上覆羽檸檬黃色。額基、眼先黑色並穿過眼經耳羽向後枕延伸,兩側在後枕相連形成一條圍繞頭頂的黑色寬頻,尤以枕部較寬。兩翅黑色,翅上大覆羽外翈和羽端黃色,內翈大都黑色,小翼羽黑色,初級覆羽黑色,羽端黃色,其餘翅上覆羽外翈金黃色,內翈黑色。初級飛羽黑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均具黃白色或黃色羽緣和尖端,次級飛羽黑色,外翈具寬的黃色羽緣,三級飛羽外翈幾全為黃色。尾黑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均具寬闊的黃色端斑,且愈向外側尾羽黃色端斑愈大。雌鳥和雄鳥羽色大致相近,但色彩不及雄鳥鮮亮,羽色較暗淡,背面較綠、呈黃綠色。幼鳥與雌鳥相似,上體黃綠色,下體淡綠黃色,下胸、腹中央黃白色,整個下體均具黑色羽乾紋。大小量度:體重♂62-106g,♀62-97g;體長♂220-266mm,♀222-264mm;嘴峰♂26-34mm,♀26-33mm;翅♂145-163mm,♀141-158mm;尾♂86-111mm,♀90-109mm;跗蹠♂22-31mm,♀21-31mm。(註:♂雄性;♀雌性)

生活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天然次生闊葉林、混交林,也出入於農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園的樹上,尤其喜歡天然棟樹林和楊木林。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呈3-5隻的鬆散群。主要在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活動,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間喜歡隱藏在樹冠層枝葉叢中鳴叫,鳴聲清脆婉轉,富有彈音,並且能變換腔調和模仿其他鳥的鳴叫,清晨鳴叫最為頻繁,有時邊飛邊鳴,飛行呈波浪式。主要食物有鞘翅目、鱗翅目、尺蠖蛾科幼蟲、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蟲、枯葉蛾科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毛蟲、蟋蟀螳螂等昆蟲,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在闊葉林內高大喬木上。營巢前雌雄黑枕黃鸝一前一後也在樹叢間飛翔,尋找營巢地點。當巢位選定後,分別站在巢區內不同的樹上對鳴,有時亦同時起飛在空中飛翔,或同棲於一處。此時若有別的黃鸝侵入,立即飛起攻擊,直到將對方趕出巢區為止,領域性甚強。5月中下旬開始營巢,巢多置於闊葉樹水平枝末端枝權處,呈吊籃狀,主要由枯草、樹皮纖維、麻等材料構成。每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約為4枚。卵粉紅色,其上被有深淺兩層、大小不等的紅褐色或灰紫褐色斑點或條形斑紋。卵呈橢圓形,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5±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肉紅色,除頭和腰部有少許絨羽外,其他赤裸無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7天左右雛鳥才睜眼,16天左右離巢,離巢後的最初幾天親鳥仍給餵食。雌雄鳥共同育雛。每日親鳥餵食平均在100次左右。晚上雌鳥與雛鳥同在巢中,雄鳥則在附近的小樹上歇息。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阿穆爾河流域,朝鮮,越南(夏候鳥);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半島,泰國(冬候鳥)。黑龍江以南至廣東的廣大東部地區以及甘肅南部,四川北部及中部(夏候鳥);雲南東南部,海南,台灣(留鳥、旅鳥)。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低危(LC)。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