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帽懸猴

黑帽懸猴

黑帽懸猴是尾巴最能捲曲的猴子,屬靈長目懸猴科,是瀕危野生動物種類,分布在南美洲一帶,習慣棲息于海拔2700米的潮濕熱帶森林,主食水果、種子和昆蟲。在它們的頭頂長著一塊濃密的黑色毛髮,看上去像似帶著一頂黑色的帽子,因此被稱作黑帽懸猴。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英文名: Black-capped Capuchins

拉丁名:Cebus apella

形態特徵

黑帽懸猴 黑帽懸猴

體長35~50厘米,尾長40~50厘米,體重2.6~3.3千克。身體強健。頭部較圓,頭頂為黑色。鼻部扁平,鼻孔向旁側開張。頸部有兩撮褐色的貓簇。四肢短粗。尾巴很長,幾乎與體長相等。

名稱由來

黑帽懸猴生活在安地斯東邊從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到向巴拉圭和北阿根廷。是南美洲的熱帶極亞熱帶地區分布極廣的靈長類,在亞馬遜地區十分常見.它們的顏色多樣,從褐色,深黃至到黑色.它們的肩和下腹部比身上的其他部位顏色要淺.在它們的頭頂長著一塊濃密的黑色毛髮,看上去像似帶著一頂黑色的帽子,因此被稱作黑帽懸猴.

生活習性

黑帽懸猴是雜食動物,水果在它們的食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於它們健壯的下頜,黑帽懸猴比其他類懸猴可以取食更大的果實.植被、種子、髓、雞蛋、昆蟲、爬行動物、鳥和小哺乳動物(例如老鼠負鼠)在他們的飲食也包括。 在旱季期間,當食物是缺乏的時, 棕櫚葉狀木髓對這個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黑帽懸猴 黑帽懸猴

懷孕期為180天。每胎產1仔。4~7歲達到性成熟。

生存狀況

黑帽懸猴在野外有一定數量,但由於森林被砍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其生存受到了威脅。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黑帽懸猴被列入附錄ΙΙ。

相關

1黑帽懸猴(Cebus apella)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分析靈長類系統發育關係一直以來被廣泛關注,但依然存在分歧。目前只公布了46種靈長類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以線粒體基因組為標記研究靈長類系統進化,數據尚不充足。黑帽懸猴是世界珍稀物種,研究其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有助於了解其遺傳結構特徵和系統進化地位,為物種和其遺傳資源的保護提供理論依據。本文通過PCR擴增、測序和拼接技術首次獲得取自昆明動物園的一隻黑帽懸猴標本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該線粒體基因組序列全長16,538bp,包含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2個rRNA基因、22個tRNA基因和1個控制區,其中有8個tRNA基因和1個蛋白基因由L鏈編碼,其餘均由H鏈編碼。線粒體基因組中AT含量(60.6%)明顯高於CG含量(39.4%);控制區含有CSB-F、TAS等保守序列區;在蛋白質編碼基因中,COII基因的非同義突變和同義突變的比率較低,而ATP8和ND4比率較高。依據闊鼻下目(Platyrrhini)6個物種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用最大似然法和貝葉斯法分別構建系統進化樹,均顯示狐尾猴科(Pitheciidae)分歧最早,懸猴科(Cebidae)與蜘蛛猴科(Atelidae)聚為一支後再與狐尾猴科聚類;在懸猴科中,懸猴亞科(Cebinae)與夜猴亞科(Aotinae)為姐妹種關係,這與近期分子系統發育研究得出的結論一致。我們的結果為靈長類系統發育研究提供了線粒體基因組序列數據,並證明了序列信息在系統發育研究中的有效性。2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群體遺傳學研究為了解我國沿海野生菲律賓蛤仔群體遺傳多樣性和遺傳分化情況,採用PCR技術對9個地理群體的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亞基(COI基因)和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1(ITS-1基因)片段分別進行擴增和序列分析。246個樣本均得到684bp的COI基因序列,共定義了140個單倍型,檢測到141個變異位點。200個樣本均得到488bp的ITS-1基因序列,共定義了98個單倍型,檢測到394個變異位點。各群體的單倍型多樣性都較高,而核苷酸多樣性相對偏低。利用AMOVA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對遺傳分化情況進行了分析,種群內占98%以上,群體間遺傳分化指數(FST)<0.01,種群分化不顯著。用貝葉斯法(Bayes)構建的單倍型系統進化樹也顯示不同地理種群的樣本呈現散在分布,沒有明顯的種群分化。研究結果反映了菲律賓蛤仔的基因交流程度較高,海域隔離效應較弱 。

2014年8月初,淮安市動物園從國外引進的一群總計12隻黑帽懸猴,第一批7隻發病。發病初期食慾減退,體溫明顯升高,中性白細胞明顯上升。3~5 d出現後肢無力,逐漸波及上肢,呈持緩性癱瘓。輸液、抗菌等對症治療無效。我們將其它5隻隔離飼養,一星期後又有3隻發病,症狀同前,疑為傳染性病毒性腦脊髓炎。採取干擾素抗病毒治療為主,結合輸液、抗菌、糾正酸中毒等措施,死亡3隻,治癒7隻,治癒率達70% 。更多還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