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純一

黎純一,1897年生於涪州(現涪陵區)包家鄉何家灣(1953年劃歸墊江縣)。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期間結識了李大釗。1919年乘輪船啟程赴法勤工儉學。“九一八”事變後,黎純一出任貴州省修文縣縣長。曾組建皖東北抗日游擊隊,任司令員兼泗縣縣長。1943年夏,在對日作戰中身負重傷逝世,年僅46歲。

人物生平

黎純一,1897年生於涪州包家鄉(現墊江縣包家鎮)何家灣。1917年1月,年僅20歲的黎純一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期間結識了李大釗。兩年後,經考試合格,他被確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批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1919年3月17日,黎純一等人乘輪船啟程赴法。1921年9月,中法當局以學生鬧事(實際上是對勤工儉學學生和在法華工成功阻止中法秘密借款契約的簽訂惱恨在心)為藉口,拒絕留法學生和華工進入“里大”學習,並停止給學生髮放生活維持費。中法當局的卑劣行徑,引起了留法學生的極大憤慨,在趙世炎、蔡和森、周恩來的領導下,一場爭回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爆發了。這一時期,黎純一與陳毅並肩戰鬥,共同組織“入校先鋒隊”,並推選趙世炎等人為代表,與法國政府進行談判,爭取中國留法學生的合法地位。期間,黎純一與陳毅親如兄弟,經常信件往來。同時,陳毅起草幾篇文章,由黎純一以法文譯出,向法國公眾批露。

1921年10月13日,法國當局以“赤色分子”、“過激黨”等罪名,將蔡和森、黎純一、陳毅等104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押至馬賽上船,遣送回國。為表達對法國政府的抗議,途中,黎純一和陳毅起草了《留法勤工儉學生被迫歸國後宣言書》,並附留法學生簽名名單,到處散發,在上海引起當局的重視。回重慶後,黎純一、陳毅駐巴蜀中學,先後起草發表了《贈勤工儉學同仁》、《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宣言》等文章,揭露法國政府迫害進步學生的罪行,與四川軍閥劉湘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1923年,黎純一任《新蜀報》編輯,與陳毅一起撰寫了許多支持革命運動、反對列強瓜分中國的文章,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之後,黎純一又來到成都,擔任《四川晚報》編輯。不久,黎純一任社長,以報紙為陣地,大力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抨擊時弊,號召進步青年投入革命洪流。同時,聯絡陳毅、陳孟熙、王寒雄等留法同學,在成都小福建營巷創辦中法大學分院,並在分院講授《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恩著作。1926年冬,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黎純一回到老家墊江鶴游坪,聯絡旅外學生創辦了進步刊物《鶴游》,編演諷刺劇《落困》揭露黑暗勢力,並在家鄉秘密開展地下活動,播下了革命的種子。1927年“四一二”慘案發生後,黎純一被捕入獄,後被地下黨組織營救出獄。

“九一八”事變後,黎純一出任貴州省修文縣縣長。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路過修文,黎純一以“正規軍不來守城,地方武裝無力抵抗”為由,主動撤出修文,讓紅軍順利通過修文縣,後被國民黨政府撤職。“盧溝橋事變”後,黎純一將妻子和不到4歲的女兒黎興江留在家中,只身前往南京。途中,南京淪陷,他只好經安慶轉戰皖東北,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組建皖東北抗日游擊隊,任司令員(張愛萍的夫人任政委)兼泗縣縣長。1937年冬,為適應抗戰形勢,泗縣成立抗日人民自衛軍,黎純一兼任司令,祖樹屏為副司令,自衛軍下轄五個常備大隊,約1500人左右。在黎部工作的共產黨員朱伯庸、戴紀亢等人積極加強常備隊的政治教育工作,灌輸抗戰思想和軍事知識,提高民眾的抗日熱情。

1937年末,日軍占領盱眙縣城,黎純一率領常備大隊第三中隊開赴盱眙縣境抗擊敵寇,經激烈戰鬥,收復盱眙。1938年,日寇鐵蹄已踏及蚌埠並對鄰近泗縣的五河進犯,黎純一命令常備大隊前往五河阻擊。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宿縣淪陷,日軍占領靈璧,泗縣危在旦夕。黎純一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指揮作戰。一日,他率部返回泗城時,遇日機轟炸,低空掃射,黎純一指揮用步槍還擊,並對地面之凶敵進行頑強抵抗,打退了日軍的進攻。黎純一成為抗日英雄,受到安徽省政府通令嘉獎,他的事跡還發表在當時的《中央日報》上,鼓舞了由徐州退下來的30萬國軍士氣。

1943年夏,黎純一在一次對日作戰中身負重傷,由部隊派出兩名戰士,經兩個月的輾轉,繞經西安到達成都治療,由於傷勢過重,在成都萬國醫院逝世,年僅46歲。黎純一烈士的遺體運回老家,安葬在包家鄉安樂村何家灣後面的小坡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