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一小

黎川一小

黎川一小坐落於黎川縣老城區,與黎川二中毗鄰。學校歷史悠久,始創於1919年。革命烈士鄧梅村曾在該校任教,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國家一級演員余珊鳴、華東交通大學教授蔡彪等人先後在該校就讀。新中國成立後,校名先後改為“城關鎮第一完全國小”,“日峰鎮第一國小。”2010年9月更名為黎川縣第一國小。學校占地面積24200 平方米,建築面積5951 平方米,現有教學班19個,在校學生929人,有教職工58人,學歷率達標為100%。

學校簡介

黎川一小舉行廣播體操比賽 黎川一小舉行廣播體操比賽

黎川一小坐落於黎川縣老城區,與黎川二中毗鄰。學校歷史悠久,始創於1919年。革命烈士鄧梅村曾在該校任教,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國家一級演員余珊鳴、華東交通大學教授蔡彪等人先後在該校就讀。新中國成立後,校名先後改為“城關鎮第一完全國小”,“日峰鎮第一國小。”2010年9月更名為黎川縣第一國小。學校占地面積24200 平方米,建築面積5951 平方米,現有教學班19個,在校學生929人,有教職工58人,學歷率達標為100%。近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與關懷下,學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近三年政府先後投入資金210萬元,用於校建和設備添置:2008 年完成了遠程教育技術裝備工作,2009年新建了籃球場,2010年新建了教學樓,建築面積為1994平方米。學校現有專門的科學實驗室、實驗儀器室、圖書室、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音樂室、美術室、體育器材室、衛生心理諮詢室、微機室、電子備課室和多媒體教室等功能室共13個,教學儀器按省定二類校配備達標。圖書室藏書量15721冊,能滿足現代教學和師生閱讀的需要。學校始終把以養成教育為核心內容的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學校結合實際情況每學年抓好“七個好”(做好操、走好路、說好話、寫好字、掃好地、上好課、讀好書)養成教育專題教育活動,每月開展“一個好”教育,每月評選“示範班級和”一批“示範生”,以此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學校十分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努力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為了增進同學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同學們的心理素質,要求心理諮詢老師動接近學生。針對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遇到的困惑和身心特點,進行個案諮詢。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是德育教育的場所,做到“讓每堵牆都會說話,讓每個景點都寓意。此外,學校努力構建書香校園,把誦讀中華古詩文和規範語言文字書寫作為營造書香校園的重要內容。學校銳意進取,求實創新,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連續五年獲縣目標管理考核評估獎,2009年被評為市先進集體,省安全文明示範校,2010年被評為省家長函授學校辦學工作先進集體。2010被“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總課題組授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礎重點試驗課題——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實驗學校”。2011年4月被評為省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熱愛本職工作,關心愛護學生,在教書育人崗位上湧現出一大批師德標兵和教學能手。我校有教師40餘人次獲省、市、縣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位教師獲國家級、省級、市級優質課競賽獎,教學基本功競賽,學生100多人次在國家、省、市、縣級各類比賽中獲獎,教師論文有50餘篇獲國家、省、市級別獎,製作15個課件獲市級以上獎;2人評為縣級學科帶頭人。我校教師還積極從事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工作。結項課題有市級課題《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方式的探究》、教育部“十五”部級規劃課題子課題《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教育部“十一五”部級規劃課題子課題《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與課堂學習情景創設研究》,已立項的有國家級課題一個,省級課題一個,市級課題3個。

學校史記

黎川一小創辦於1919年前後,校址設在藥王殿“現氣象局”,校名為“黎川縣立高等國小”。1934年遷至乩壇廟(現一小),改名為新城縣“第一中心國民國小”,當時在校學生約400人,教師16人,附設幼稚班一個,後又改名“區中心國小”。革命烈士鄧梅村曾在該校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校名改為“城關鎮第一完全國小”。1986年改辦為“城關鎮五七中學”。1973年8月恢復為城關鎮第一國小。1989年,日峰鎮一小、三小合併為“日峰鎮一小”。2010年,更名為“黎川縣第一國小”,隸屬黎川縣教育局直接領導和管理。調整後有教學班19個,學生1000餘人,教職工50餘人。1996年,學校自籌資金近7萬元,創建幼稚園一所,命名為“春苗幼稚園”,設大、中、小班,幼兒120餘人,保教員11人。1998年,學校有教學班21人,學生900餘人,教師58人(大專8人,中專40人,中共黨員14人,國小高級教師18人,一級教師34人),教學辦公室用房約3200平方米,教工住房3000平方米,總面積8380平方米。近幾年來,學校建起設備齊全的自然教學實驗室、儀器室、電教室、微機室等。堅持德育為首是黎川一小的傳統,學校根據實情推出“5.1.1”德育體系。“5”即五心:中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1”即一個目標,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遠大理想,素質高的跨世紀合格人才。黎川一小在地區語文教學研討會上,校教研專題獲二等獎。全校有5名教師論文獲地級獎,3名學生的作文在《搖籃報》上發表,2名學生在全國第二屆“醜小鴨”作文競賽中獲三等獎。幾年來,教師整體教學水平有提高,優質課評比連連獲獎。2人獲地優質課三等獎,3人獲縣優質課獎,多人獲鎮優質課獎,1人獲縣教師五項技能比賽第二名。為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學校開展了數學、語文、微機等興趣小組,近幾年來,學科競賽碩果纍纍。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國級二等獎2人;國級三等獎9人;省級三等獎1人;地級三等獎22人;小語競賽地級三等獎3人;少兒計算機競賽地級二等獎6人,三等獎4人。

學校新聞

黎川一小學生正在聽取歷史講解 黎川一小學生正在聽取歷史講解

1,我校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為進一步做好學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心中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過本次的安全教育,能使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安全意識,使安全成為一種習慣。進一步增強全校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全體學生生命和財產的真正安全。2,黎川縣關工委關愛報告觀摩課報導黎川縣關工委報告團蒞臨黎川一小作觀摩教學報告。主講王炳良老師用生動的故事、精煉的語言為同學們重新詮釋了《三字經》。指出了《三字經》在古代的重要作用及現代的社會價值。《三字經》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用簡短的1000多字涵蓋了古代天文、地理、數學、生物、歷史、文化、禮儀、道德······各方面的內容。成為古代兒童的識字課本、誦讀藍本、常識教材、道德範本和養成圭臬。王炳良老師用生動的小故事闡述了它從中蘊含的尊敬師長、寬厚待人;鍥而不捨、堅持不懈;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等道理,用平實的語言為學生們講解了“三字經”中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我校曾經以《三字經》作為經典誦讀的內容,也開展過《三字經》的誦讀比賽。王炳良老師的報告,讓同學們對《三字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雖然由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也有一些精神糟粕和藝術瑕疵,但不能掩蓋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依然值得我們尤其是當代年輕父母和少年兒童從中汲取現代人需要的精神養料。

加強管理 立足校本 提高質量

黎川一小地處縣城偏僻之處,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我校越來越成為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學校生源不僅在逐年下降,生源素質也一年不如一年。百分之七十的學生來自鄉村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較差,加上教師年齡和專業知識結構不盡合理,教學設施還有待完善等,導致我校教學質量不是很高。眾所周知,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要想留住現有的學生,吸引更多學生來校就讀,我們就必須抓好學校的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如今,在縣教研室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下,我校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堅持以新課程改革為導向,密切聯繫學校實際,全面落實教學常規,進行人性化、制度化的科學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的做法是:

立足學校現狀,端正辦學思想

針對學校實際情況,我們把端正辦學思想、轉變教學觀念作為工作重點來抓。
首先,抓領導班子的建設,形成了“校長—分管校長—教導主任—組長—教師”一條龍教學工作管理機制。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和教導主任為副組長、教研組長及年級組長為成員的學校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崗位責任制度,明確各自崗位職責,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原則,把每一項職責和事項落實到具體管理者身上,避免了“管理空白”和“重複管理”的現象。建立了校長抓分管校長、分管校長抓教導處,教導處抓年級組、教研組,年級組抓班主任,教研組抓任課教師,教師抓學生的教學管理網路,做到由上到下逐級管理,自下到上逐級負責,不提倡由上至下越級指揮、自下至上越級請示匯報,各部門協同運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層層落實,杜絕了管理混亂的現象發生,使學校教學管理有序、順達、到位。
其次,抓好教師隊伍思想建設。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力軍,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我們利用每周工作例會對教師進行師德教育並針對性地引領教師了解當前教育發展趨勢,要求全體教師要有時刻不忘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認清學校的教學質量在縣城乃至全縣所處的位置。在機遇與挑戰面前,教育全體教師要與時俱進,否則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學觀念,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我們精心細化內部管理,美化校園環境,最佳化育人氛圍,以創建特色學校為工作目標,積極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學生的人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能

1.嚴格教學常規管理,促進有序有效教學。“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落實教學常規是學校教學管理實現規範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證,是保證正常教學秩序、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為使教學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有條不紊,我們按照學校教學工作的各個層面要求,制定和完善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學管理的實施意見》,要求教師從常規教學的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五個環節入手,切實改進教學工作。學校制定了檢查制度,成立了檢查小組。每月教學常規工作檢查一次,做好記錄,作為評價教師的依據。分管校長親自督管,對檢查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師業務學習中及時反饋。反饋主要圍繞以下幾點進行:⑴是否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與要求,落實“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⑵是否正確處理課堂中的師生關係,營造民主、平等、開放的課堂氛圍,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挑戰性,把握好教師的教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度、學生學習的難度與思維的坡度。⑶是否精選課堂訓練及作業,訓練與作業內容要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⑷是否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將評價貫穿於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的手段。在落實中,分管校長關注著教學常規管理的全過程,保證教學基本環節的連貫和暢通。
2.深入課堂,執行推門聽課制度。 “課,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課,就是創造活動的源頭,就是教育信念的萌發園地。”任何教育教學的改革,只有也必須在課堂上得到落實,它才可能走向成功;任何教育教學成績的取得,只有也必須依靠課堂教學來落實。深入課堂聽課,既能關注教師的“教”,也能關注學生的“學”,摸清了課堂教學的真實狀況,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改進教學現狀,促使課堂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減少低效課堂,杜絕無效課堂。為此我校制定了《推門聽課制度》,要求副校級以上校領導每學期推門聽課不少於10節,聽課後要及時與授課教師充分交流意見,針對新課程新課標的實施提出合理建議,最後填寫《推門聽課表》交教導處備查,此項作為考核校領導班子成員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

抓好校本培訓,促進教師成長

教師是教學管理的主要對象,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我們一直把加強教師培訓建設,提高教師專業能力,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堅持常抓不懈,突出實效。
1.以教研組為龍頭,加強校本教研培訓建設。我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長為組長、教導主任為副組長、教研組長為成員的校本教研指導小組。每學期初由教研組長制訂計畫定時間、定內容、定主題負責組織教師開展各學科的教研活動。為此,我校制定了《開展校本培訓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十個一”活動方案》,規定:(1)每周觀看一次“空中課程”教學實錄;(2)每月上交一份滿意的教學反思,提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3)每學期交一份案例分析;(4)每學年撰寫一篇教學論文;(5)每學期期末出一份高質量評價學生的試卷;(6)每學年每位教師參加一次教學大比武競賽,並選拔出優秀教師上一節示範課;(7)各教研組每學年確定一個校級研究課題;(8)每學年分學科現場舉行一次教師撰寫課堂教學光碟觀後感比賽;(9)每學年分學科現場舉行一次教師撰寫教學設計比賽;(10)每學期從教學大比武競賽中選拔一批優秀教師赴外地參觀學習或進修。這種校本教研培訓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始終能以研究的目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改進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獲得更寬泛、更完整意義上的專業成長。
2.重視課題研究,講求科研實效。課題即問題,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需要去認識、去解決的問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就是把這些問題或疑點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因此我校在課題選擇方面從以下兩點考慮:其一,課題要有實踐性。即課題必須從教育教學實踐中來,立足於教學實際,從遇到的問題入手結合課改進行研究。其二,課題要有實效性,即所研究的課題應使問題得以解決,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素養的提高以及教學教質量的提高。在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每個課題都成立了以課題負責人為組長的實驗小組,組長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管理和督導,建立了課題研究的各種制度,如實驗教師崗位職責制度、實驗教師培訓制度、考核制度、獎懲制度,資料保管制度等,保證了課題實施的有序進行。近幾年,我校課題研究碩果纍纍,結項課題有市級課題《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方式的探究》、省級課題《基於網路的中國小英語移動教學與聽力教學研究》、教育部“十五”部級規劃課題子課題《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教育部“十一五”部級規劃課題子課題《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與課堂學習情景創設研究》。在第二期課改中,我校正在研究課題有國家級1個,省級1個,市級3個。課題研究有力地催動了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將課題研究中的成果運用於課堂教學中,轉變了課堂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育教學成效。課題研究也是一個“實踐-反思-研究-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更新理念,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行為,達到了專業成長的目的。
3.開展業務競賽,展示風采、激發活力。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教師成長的場所,只有教師人人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才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每學年,我校都有計畫地精心組織教師開展各類教學業務比賽,如前面提到的每學年一次教學大比武競賽;面向新教師的“適應性”教學競賽,通過備課、說課、上課三個環節的比賽,幫助新教師儘快適應新課堂,爭取在現有條件下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可能的結果,避免由於教學方法不完善而浪費許多時間;面向青年教師的“發展性”教學大賽,通過比賽最佳化他們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倡導教學個性化,激發青年教師的教學潛能和熱情,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面向骨幹教師的“引領性”教學展示,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讓他們帶頭上示範課、研究課,並負責課題研究專題課的聽課、評課工作,進行反思與經驗提煉,以他們為“領頭雁”,去影響帶動教師群體,相互促進、提高。這樣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業務競賽活動激發了全體教師的活力,他們在競賽中獲得專業發展、提升教學水平與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校本教材,彰顯特色

我校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國家課程開齊開足,嚴格執行規定的課程計畫。在不隨意增減課時、不隨意改變教學要求前提下,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了再度開發,形成了我校特色課程體系。執行了地方課程計畫——《人傑地靈的江西》、《廉潔修身教育》(每周安排了一節課);自行開發和編寫了《黎川一小習字練習》(每天安排20分鐘習字課)、《黎川一小學生經典詩文誦讀讀本》(每周安排了一節誦讀課)、《黎川一小養成教育校本教材——牽手“好習慣”》(每周班會課使用的主教材)等校本課程教材。這些校本教材的開發和使用進一步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我校還提出“生本課程”理念,為了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在課餘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如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我校開設了多元文化課程,諸如有音樂課程,繪畫課程,書法課程,舞蹈課程,計算機課程,英語口語交際課程,跆拳道、健美操、武術等體育課程……
科學管理,碩果纍纍。如今,教師獲獎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達50餘篇,其中獲省級獎15篇,有5篇在不同級別刊物上發表;獲獎課件46個,其中8個課件獲省一等獎;參加市級以上優質課競賽5人獲獎,其中丁燕娜、黎華蘭兩位老師獲省二等獎,王長榮老師執教的《容積和容積單位》被錄入省數學精品課堂資源庫;2012年丁燕娜、喻銀仙、黎華蘭三位老師被評為縣教學能手;有3人獲市級教學基本功競賽獎;學校連續五年獲縣教學管理先進單位。
當然,成績只代表過去,與其它兄弟學校相比,我們學校各方面還有很多差距。展望未來,我們相信在縣教育局的正確領導和縣教研室的悉心指導下,不斷深化課程改革,進一步規範教育教學管理,一定能大面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