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寶松

黎寶松

黎寶松,男,1942年11月生,廣東新會人,漢族,1964年9月參加工作,九三學社成員,長安大學(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曾任廣州市園林局總工,廣州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州市委會主委。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59年8月後,在長安大學(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學習;

1964年9月後,任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道路橋樑設計室副主任、代主任;1990年2月後,任廣州市市政管理局副總工程師、珠江隧道實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1996年6月後,任廣州市市政園林局常務副總工程師;

1996年11月後,任廣州市市政園林局常務副總工程師、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副主委;

1997年4月後,任廣州市市政園林局常務副總工程師、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主委;

1998年8月後,任廣州市市政園林局常務副總工程師、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主委、廣州市政協兼職副秘書長;

2001年8月後,任廣州市市政園林局總工程師、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主委、廣州市政協兼職副秘書長;

2003年3月後,任廣州市政協副主席。

廣東省第八屆政協委員,廣東省第九屆政協委員、常委,廣州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廣 州市第九屆政協委員、常委。

人物事跡

黎寶松當上橋樑隧道設計工程師後,首次回廣東是1971年。那次是應廣東的邀請,給龍川省道的彭坑大橋復建予以技術支援,主要原因是該橋施工過程中坍塌造成了60多人死亡。面對施工現場和幾十個大小不一的新墳包,他的心顫抖了!本來架橋是一件為民造福的事,沒想到設計或施工的點點失誤卻給人們帶來如此毀滅性的災難!自此“在建橋的每一個環節里,哪怕是一點點失誤都絕不放過”成為了黎寶松設計橋樑隧道的座右銘。

1985年,廣東籌建南海西樵山大橋。時任華東市政工程設計院橋樑設計室副主任的黎寶松,被確定為大橋的設計負責人。這座大橋位於南海西樵山風景區、跨越北江。為了襯托西樵美景,黎寶松把它設計為獨塔雙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懸臂長度125m,塔高60m,採用豎琴式布索。索上加裝減振器,能較有效地減輕雨顫的不利影響。主梁斷面由兩根矩形主肋及橫樑、縱梁組成。主梁端部還設有水平止推器,以提高橋樑結構的抗震能力,電梯設定在塔柱兩側,各配備載客14人的電梯一台。西樵大橋建成後,使南海西樵山風景區又多了一個主要遊覽景點。這是我國首座交通工程功能與旅遊設施融為一體的、造型別致的橋樑建築,是廣東第一座斜拉橋。該橋1987年6月建成通車,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在負責了上海南浦大橋的設計後,黎寶松又接到了廣州海印大橋的設計任務。為在造型上使海印大橋形成珠江帆影的效果,他費不少心思,拿出過數十幅設計草圖,最後選擇了一個倒Y形的設計。1988年10月,橋面寬35米的國內首座單索麵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海印大橋建成通車。

1990年,為建設捷運一號線並結合改變廣州芳村與市區交通不便的狀況,廣州市政府決定興建芳村至黃沙過江隧道,並力邀黎寶松肩負設計重任。考慮再三,他決定舉家從上海遷到廣州,出任市市政管理局副總工程師、珠江隧道實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珠江隧道工程設計審查領導小組組長,負責審定隧道的全部設計和建設的技術工作。珠江隧道東接廣州市黃沙大道(北岸)和芳村花地大道(南岸),是穿越珠江的一條過江隧道。以往水底隧道多採用盾構掘進法,由於掘進器“盾構”的直徑一般只有10米左右,只能鋪設2條機動車道,而珠江隧道通行捷運和汽車要求有6條車道。據此,黎寶松和建設者決定採用國際上先進的沉管法,即把已預製好的管段,沉放到水中事先開挖好的溝槽中,再在水中拼裝對接連成一體的施工法。

黎寶松擔任市市政園林總工程師後,從一個具體的科研設計創新者轉變成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巨觀管理的決策者和指導者。退休後的黎寶松,雖然不再直接從事橋樑隧道的設計工作了,但他依然關心我國的橋樑隧道等交通事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