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頸亞馬孫鸚哥

黃頸亞馬孫鸚哥

黃頸亞馬遜鸚鵡(Amazona auropalliata)是典型的攀禽,體長38CM,是很著名的學話高手。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帥氣。羽毛大部分是綠色。眼睛虹膜桔色。頭冠、眼喙之間和大腿處分布有黃色。在翅膀的轉折處有少許紅色點綴,羽毛邊緣呈黃綠色。翅膀的飛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藍色。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中美洲。

基本信息

概述

黃頸亞馬遜鸚鵡(Amazona auropalliata),又名黃頸亞馬遜鸚哥黃頸亞馬遜鸚鵡(Amazona auropalliata),又名黃頸亞馬遜鸚哥
黃頸亞馬遜鸚鵡(Amazona auropalliata),又名黃頸亞馬遜鸚哥或黃領帽亞馬遜鸚鵡,是一種鸚鵡。它們一般被認為是黃冠亞馬遜鸚鵡的亞種。它們分布在由墨西哥南部至哥斯大黎加北部的太平洋海岸。
黃頸亞馬遜鸚鵡的前額及冠綠色,頸背下及後頸有一條黃帶。喙呈深灰色,向上頜底部逐漸淡色。腳呈深灰色。另外亦有一種很稀有的顏色突變種,全身都呈土耳其玉色。
黃頸亞馬遜鸚鵡吃堅果,草莓,種子及果實。黃頸亞馬遜鸚鵡能模仿聲音,故很受人類歡迎作為寵物。它們另外亦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瀕危級別

保護現狀:無威。

形態特徵

黃頸亞馬孫鸚哥黃頸亞馬孫鸚哥
黃頸亞馬遜鸚鵡約有3種的亞種,外表差異不大,棲息于海拔600-700m的乾燥或半乾燥的林地、灌木叢、熱帶稀樹草原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會一大群聚集,但由於近年野外數量不斷地下降,大群聚集的情形已不多見。
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飼養它們需有耐心,有些黃頸亞馬遜會因為對主人的忌妒心及占有欲而變的性情不穩定而有攻擊性;由於它們相當受歡迎野生鳥交易未成間斷,加上人類對棲息地愚蠢的長期破壞,華盛頓公約已將黃頸亞馬遜鸚鵡的所有亞種全列入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育名單內。

繁殖

黃頸亞馬遜鸚鵡與其它常見的黃頭系亞馬遜鸚鵡相較之下,黃頸亞馬遜的繁殖難度是比較高的,繁殖期間對飼主有攻擊性,若人接近時,公鳥會豎起頸部的羽毛,對靠近的人作攻擊狀,通常會在巢箱旁監護守衛,尤其是母鳥在孵蛋時;台灣繁殖黃頸亞馬遜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近年來才有進口較多的人工繁殖成鳥,若要繁殖,購買人工繁殖的種鳥是最佳選擇,一窩約有2-3 顆蛋,孵化期約需28-30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遍布樹木乾燥或是潮濕的熱帶或亞熱帶林地、樹木稀少的平原地區、生長著高大灌木叢林的林地。偏好森林的邊緣地區,也會造訪農耕區,果園、以及附近的村莊。垂直海拔高度600-7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貝里斯(旅鳥)。

繁殖方式

黃頸亞馬孫鸚哥黃頸亞馬孫鸚哥

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人工飼養需有耐心,有些黃頸亞馬遜鸚鵡會因為對主人的忌妒心及占有欲而變的性情不穩定而有攻擊性;飼養成對種鳥上,許多人工繁殖成鳥相當活潑外向不怕人,適應環境、天候、食物與飼主的速度快,一旦適應新環境即相當強健,飼養上宜提供均衡食物,常態地提通混合種子、堅果、蔬果、穀物飼料等等。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