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白絹病

黃花菜白絹病

齊整小核菌、有性態為羅氏阿太菌,近地面莖基部易發病,病株外葉莖部初生水漬狀褐色斑,後漸擴大,略凹陷或呈濕腐狀。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體,蔓延在植株基部或附近土壤中,後在菌絲層上長出許多黃褐色油菜籽狀小菌核,植株葉片逐漸枯黃,菌絲從外部葉片向內部蔓延,致整株乾枯。

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黃花菜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黃花菜白絹病

中文名稱:黃花菜白絹病

中文別名:黃花菜莖腐病

病原中文名稱:齊整小核菌、有性態為羅氏阿太菌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無孢目、無孢科、小核菌屬

有性態為真菌界、擔子菌門、層菌綱、非褶菌目(原稱多孔菌目)、膏藥菌科、阿太菌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黃花菜、辣椒、南瓜、黃瓜、茄子、冬瓜、四季蔥、豇豆、甘藍、蘿蔔、馬鈴薯、胡蘿蔔、花菜、番茄等。

危害部位:葉片、花苔

傳播因子:病株、病殘體、風雨、灌溉水

防治指標:發病初期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近地面莖基部易發病,病株外葉莖部初生水漬狀褐色斑,後漸擴大,略凹陷或呈濕腐狀。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體,蔓延在植株基部或附近土壤中,後在菌絲層上長出許多黃褐色油菜籽狀小菌核,植株葉片逐漸枯黃,菌絲從外部葉片向內部蔓延,致整株乾枯。

形態特徵

齊整小核菌,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無孢目、無孢科、小核菌屬真菌。病菌形成小菌核或產生擔子及擔孢子。菌絲無色或色淺,具隔膜,菌絲體在寄主上呈白色,輻射狀,邊緣明顯,有光澤;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蘿蔔籽樣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後由淡黃色變為栗褐或茶褐色,表面光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徑0.8~2.3 mm,似油菜籽。

生理特性

病菌發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最適pH5.9。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病菌從植株莖基部傷口或直接侵入,也可通過流水傳染到鄰近植株上。

該菌要求較高溫度,6~7月易發病。濕度大、排水不良、植株過密發病重。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苗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連陰雨易發病。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秋冬季節要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可減少病原、蟲原。

(2)高畦栽培,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或大雪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對高齡蔸齡的黃花菜應更新,保持壯苗當家。

(4)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5)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6)合理密植,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老葉,並帶出田外燒毀。

二、化學防治:

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900倍液

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發病初期噴淋,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