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類型
據介紹,黃漂大致分為五大類型:
1、始終相信自己創作價值的執著追求者
2、畢業了不願或不敢離開美院而在學校周邊接活或帶培訓班的年輕人
3、利用一技之長幫人完成設計的“菜畫藝術家”
4、尋求創作靈感的知名藝術家;漂洋過海來到黃桷坪的“洋黃漂”
生存方式
白天吃睡 晚上作畫
“留守黃桷坪的藝術家多以70後、80後為主,其中80後占六成左右,能夠呆兩年以上的人少,女性就更少了。”付艷說,在黃漂圈內呆了一年,每次四五十個校友或老鄉的聚會,女性最多只有五六個。
“對於這種以青春和極不穩定的生活去搏擊藝術的方式,並非每個女性都能玩得起。”付艷將女黃漂們歸為三種狀態:一是混跡幾年後逐漸有了名氣和渠道,作品不愁賣的成功者;二是一直沒找到合適工作,無奈持續漂下去的一族;三是和她一樣畢業不久,對於藝術追求和生存方式有自己想法的人。
“賣畫是每個人的生存之道,作品被收購多少、價值的高低決定了你漂的質量。”付艷說,女人嘗試追求,可到了一定年齡,該結婚的還是要結婚,該消失的自然會消失。
“剛開始漂時,要賣畫或想賣個好價錢很不容易。”付艷說,在黃桷坪,任何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名氣”可能都超乎想像,大家各自生活,一般中午起床,然後吃飯喝酒和聚會,往往到了晚上才靠靈感來作畫。
單打獨鬥成功幾率小
和不少新“黃漂”相比,付艷一直自認為幸運,從去年7月畢業至今,一年多過去了,她一直靠當初賣掉的3幅畫支撐著生活,並還給家裡寄了幾千元錢“意思意思”。
去年畢業時,付艷的畫作參加各類畢業生作品展,被深圳一藝術收藏館以2萬元收藏一幅,另兩幅則被北京一家畫廊在策展人的推薦下買走。
要生存下來,除了靠作品還需要人脈和運氣。一年來,付艷與同當“黃漂”的同學一起建立了工作室,“單打獨鬥也有可能成功,但幾率太小。”
賣畫渠道
要想別人了解和購買你的畫有三種主流方式:
一、依託501、坦克倉庫這些已有名氣的藝術基地(國內外每年都有畫廊通過這些基地搜羅藝術作品);
二、不斷地參展,每次大展時黃桷坪的人都很忙碌。展出過程中有人看中了你的畫,或通過參展的作品冊與你取得了聯繫,就可商談價錢;
三、靠人脈。“不少老黃漂都有自己的圈子,作品要出售自然也比新手多了渠道。”
“混得好的黃漂,已經是國內外知名畫廊的畫師了。這些專業畫師每年給這些畫廊供應10幅左右的作品,每年固定收入在20到80萬之間。”這些黃漂群是最受市場認可的成功者,“但無論收入多高,他們都會選擇留守黃桷坪,甚至是租房住。但另有一些黃漂,有了名氣就進京當了北漂。”
現狀
金融危機 畫賣不動 ,黃漂生存壓力更大了大地震過後 畫難賣了
“這個圈子歷來有競爭性和不穩定性。只不過以前黃漂們的藝術生存氛圍和生活環境都比現在好得多,而現在影響賣畫收入的因素更多了。去年是個節點,先是汶川地震,收購畫作的人情緒和對收藏的執著受到一些衝擊,接下來便是金融危機,畫賣不大動了,很多收藏者害怕價跌,問畫的多買畫的人少。”
同時,美院主體搬遷到大學城新校區,也讓“黃漂”們的士氣受到了一定影響。不斷有人離開和放棄,但也從未停止過新人的進入!
“黃漂”漂進美術館
2007年10月15日晚,“‘黃漂’漂進美術館”在位於我院的重慶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黃漂”這一特殊的藝術創作群體的作品,同時展示了以四川美術學院為核心的藝術創作的整體風貌。
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174件,陳列於我校美術館及重慶美術館共六層展廳內,涉及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攝影、水彩、色粉、丙烯等多種門類。參展藝術家多達五十餘位,其中不乏任前、李勇、趙波、周楠、高瑀、惠欣、小楊等等頗有名氣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以自己的生存背景——黃桷坪為依託,以自我觀照的形象為載體,以新鮮的視覺語言為表述方式,實施著自身對於城市化各個層面的關照和思考,以拓展當代藝術的可能性。展覽將持續到10月28日。
正如羅中立院長在開幕式上所希望的,今後,“黃漂”展將繼續辦下去,做成類似於“教師雙年展”、“學生作品年展”、“開放的六月”等具有品牌效應的持續性展覽。在“黃漂”已經成為四川美術學院周邊生態一部分的今天,類似的展覽將為這些藝術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和展示機會,有助於鼓勵藝術家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