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湘娟,女,越劇名旦,越劇在浙南地區的代表性人物。浙江嵊縣人,1928年11月出生。原溫州市越劇團團長。曾為浙江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溫州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第六屆溫州市人大常委。中共黨員。12歲進嵊縣鳳儀舞台學戲,工旦角。滿師後,搭班在閩、浙、贛邊區城鎮演出,初露頭角。後相繼在“瑞月”“湘芝”舞台等班社演於杭、金、溫等大中城市。以演《葉香盜印》、《碧玉簪》、《玉蜻蜓》等骨子傳統戲和新戲《鐵窗留影》等,名噪一時。解放後參加組建溫州市越劇團,任主要演員兼團長。在《追魚》、《梁祝》、《秦香蓮》及現代戲《白毛女》、《祥林嫂》等近百個大戲中扮演主角。獲1954年浙江省首屆戲曲會演二等獎和1957年溫州首屆戲曲會演一等獎。在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全心傾注于越劇事業,以身作則,獎掖後進,為劇團建設與培養接班人做出貢獻。曾先後四次被評為省級先進工作者。
人物生平
1951年,來自越劇故里的嵊州姑娘黃湘娟選擇落戶溫州,自此再沒有離開她熱戀的這片土地。次年溫州越劇團成立,23歲的黃湘娟挑大樑,出任團長兼首席小旦——作為名家,她在舞台上塑造了數不勝數的經典形象;作為團長,她苦心經營劇團35個春秋,直至退休——黃湘娟把來自越劇故鄉的藝術種子植在浙南大地,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後溫州越劇發展的基礎。
黃湘娟是正宗的科班出身,12歲在家鄉拜師學藝,打下紮實功底,5年之後更是搭上早期的越劇名旦趙瑞花組班的“瑞月舞台”演出,任三肩花旦。此階段黃湘娟刻意求精、用心“偷戲”,吸取趙瑞花的精湛技藝,受益匪淺,《葉香盜印》原本是趙瑞花的拿手戲,日後卻成為令黃湘娟揚名的經典之作。20歲之時,黃湘娟受“湘芝舞台”之聘擔任頭肩花旦,開始與著名小生王湘芝的經典搭檔,經常在臨海和溫州地區演出,其演出的《碧玉簪》《淚灑相思地》《葉香盜印》《玉蜻蜓》等劇目深受觀眾好評,演出場所主要在市區公園路的南市大戲院和廣場路的“建軍堂”(今溫州大戲院),黃湘娟逐漸在浙南打下民眾基礎,戀上溫州並最終選擇留在溫州。
黃湘娟是很會“演戲”的演員,天生具有靈性,幼年的基本功訓練和長期的舞台實踐造就了她全面的功底,唱腔以學袁派為基礎,吐字清晰,韻味濃厚,表演細膩流暢,感情真摯,尤其以飾演悲情婦女形象出名,在戲迷中有廣泛的影響力,獲獎無數。1957年黃湘娟赴上海參加文化部舉辦的第三期戲曲講習會,參加的學員都是華東地區的知名演員,著名京昆表演藝術家周信芳、俞振飛、蓋叫天,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傅全香、徐玉蘭為學員授課並示範表演。黃湘娟說,通過這一次深造,使自己的表演藝術有了一次飛躍。
黃湘娟的戲路較寬,旦角行當中的各種類型她都能夠勝任,文武不擋。尤其善於表現那種哀怨悽惻的感情,即所謂的“悲戲”,如《淚灑相思地》中那連續18個如泣如訴的“我為他……”每逢此時,觀眾席上總是一片抽泣之聲。她的拿手仔戲是《葉香盜印》。黃湘娟把丫環葉香在盜取印信的過程中,因心驚膽戰而渾身發抖表演得十分傳神,從開門、入室、開櫃、摸門、驚恐跌坐、跪步等一系列動作,前後約有半個來小時。這半個小時的核心是“抖”,這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需要有過硬的基本功才行。那時候,越劇戲迷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黃湘娟的抖,呂愛寶的走”。呂愛寶的“走”功也是一種特定環境下的演技,指的是呂愛寶在《碧玉簪·三蓋衣》中那怯生生的台步。
從青春年華到兩鬢蒼白,黃湘娟為溫州越劇團奉獻了自己全部的才華和心血,從劇團成立到1966年,溫州越劇團一共排演了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等大、中、小劇目約200個,黃湘娟在大戲中任主要角色就有62個,成功地塑造了諸多形象:文武花旦戲《三請樊梨花》中的樊梨花,《追魚》中的鯉魚精;花旦戲《葉香盜印》中的葉香;青衣戲《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碧玉簪》中的李秀英、《六月雪》中的竇娥、《梁祝》中的祝英台。運用戲曲傳統表演手法,成功塑造現代婦女和英雄人物有《白毛女》中的喜兒、《祥林嫂》中的祥林嫂、《雷雨》中的魯媽、《紅岩》中的江姐、《南海長城》中的鐘阿婆、《歸來》中的童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