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洲橋

文天祥題寫的“黃洲橋”三字/元、明兩代,屢壞屢修,並以捐資的豪紳名改稱德平橋、天啟橋。 清代順治至道光二十年(1644―1840),石橋幾乎毀壞殆盡,遂代之以浮橋。 1965年,將黃洲橋擴建為八墩九孔的鋼筋水泥大橋,橋面加寬至10米,兩邊增闢人行道,並裝置了華麗的橋欄和吊燈。

黃洲橋在崇仁縣。崇仁河橫貫縣中,將縣城一分為二,共同洲橋又將兩半紐結起來。唐時,“於河上編竹為槓,魚貫而渡,水溢則漂壞,水疲時復葺理用”,北宋嘉年間(1056―1063)改為浮橋,南宋淳八年(1248年年開始修建石橋,歷15年竣工,旋毀於火;鹹淳六年(1270年)重建,並在橋面上建屋40餘楹,橋兩端設門啟閉。
文天祥題寫的“黃洲橋”三字/元、明兩代,屢壞屢修,並以捐資的豪紳名改稱德平橋、天啟橋。清代順治至道光二十年(1644―1840),石橋幾乎毀壞殆盡,遂代之以浮橋。富紳謝廷恩捐資重修,並借鑑臨川文昌橋的經驗,清河基將橋墩建在岩石上,又採用當時的先進建築技術,加以改進。
“自墩腳步砌至梁眼有14層,出水小花墩繇梁眼,上至邊石,以24層為率……墩前加金鋼雁翅一座,以殺水勢”,橋長139米,十分牢固。民國時期,一度改名中正橋,年久失修卻無人過問。1965年,將黃洲橋擴建為八墩九孔的鋼筋水泥大橋,橋面加寬至10米,兩邊增闢人行道,並裝置了華麗的橋欄和吊燈。1969年特大洪水沖損橋墩,後又修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