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廷恩
謝廷恩(1765-1841)字德清,又字拜賡,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十三都段溪村(今河上鄉謝家村)人。清代撫州富紳。少時家甚貧,只涉讀過《論語》,即幫助雙親從事農活勞動。16歲始習書算,爾後從事商業活動。他以販運崇仁特產苧麻為主,銷往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在經商中,作風正派,誠信無欺。一次,有人結付貨款多給了六百金,他發現後即予歸還,深得同行好評,樂意與其交往。不到20年,擁資逾萬,成為當地巨富。他樂善好施,在家祠內設倉儲谷,用以周濟貧困的親戚故舊;對受災縣民,則從外地購谷賑救。嘉慶二十年(1815),他於縣城獨力建設義倉,並捐谷1.06萬擔,以備貸放。二十四年,又捐銀二千兩,倡建育嬰堂,以養棄嬰及孤兒。獲議敘巡檢加三級的獎勵。謝廷恩讀書不多,卻樂於資助貧困學子。按例諸生入學時,需備贄見禮物,方可拜師受業。貧寒子弟,苦於籌措。謝廷恩捐錢四千貫貸給商家,約定每三年交息千貫,由學官取其息作貧寒學子的贄見禮。新生入學,複試前要交“卷結費”,謝廷恩約志同道合人士結為“芹香社”,合資幫助解決貧窮學生的費用。縣治有黃洲橋,跨南北兩城。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大水沖毀該橋,限於財力,知縣籌資架設浮橋,後又改設渡船,行人多有不便,交通事故難免。謝廷恩看到此景,決心捐資重建此橋,並計畫該橋全部採用石砌。有人說需耗銀10萬兩。他說:“只要利民,即使家財耗盡,也在所不惜。”邀集地方士紳長老,於道光十六年七月初七日動工興建,歷時四年,耗銀6萬餘兩,一座新石拱橋建成。知縣王楷建議該橋改名為“謝公橋”,謝廷恩遜謝力言不可,仍名“黃洲橋”(今崇仁解放大橋)。謝廷恩為人厚道,潔身自好。郡守、縣令多願與其結交,他說:“我守分為良民,就很滿足了,結交官府,非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