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黃泥岡乃中原腹地,位於魯西南平原的鄆城縣東南部。古為水滸南岸,地勢土圭 突坦蕩,北顧比肩梁山之顛,素有“梁山泊打魚,黃泥岡晾網”之說。《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的地方即是此處。始於宋末,中經元朝,興盛於明初。因黃水時常泛濫,人們避水患於土圭,逐漸將原來的辛河村、南尚賢村與黃泥岡連成一片,三村合到一起,便於崗上建廟起集,始稱黃土圭 集。時至清末因“土圭”字生僻,故改稱黃堆集,今為山東省鄆城縣黃堆集鄉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黃泥岡鎮下轄黃西村、黃東村、黃南村、徐廠村、黃樓村、陳樓村、侯樓村、燎源村、孫垓村、房河口村、劉行村、馮樓村、張莊村、文橋集村、武廟村、曹莊村、刁莊村、周莊村、孫莊村、西楊村、何倉村、西劉村、張樓村、魏王村、杜莊村、前杜莊村、白垓村、呂莊村、西營村、東營村、袁莊村、東楊村、東劉村、蔣莊村、武莊村、彭莊村。
經濟概況
全鎮共有民營企業240家,涵蓋紡織、印染、機械製造、釀造、浸出油等行業,從業人員1.5萬人。尤其是紡織業已成為主導產業。現有5000紗錠以上的紗廠19家,織布廠158家,由2000年的5000枚增加到35萬枚,織布機由2000年的350台增加到5000台。 2008年,全鄉民營企業220餘戶,產值達17.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戶,產值達到12億元。紡織業一直是該鄉龍頭產業。現有紗錠35萬枚,織布機5000台。2008年,全鎮完成新增固定資產3.9億元,工商稅收成倍增長。
文教科技
2008年底全鎮共有中學一處,國小15處,在校中小學生5001人,其中:國中1480人,國小3521人。
黃泥岡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全鎮有民間藝術隊3個,文藝宣傳隊1個,各類文化大院5個,文化活動室19個,全鎮建有線廣播站,定期播放黨的政策、各種法律、法規知識。電視普及率達99%。
醫療衛生
建有衛生院1處,建築面積達13350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面積4450平方米,有幹部職工107人,設有內、外、婦、兒、中醫、五官、皮膚、肝病、痔瘺、發熱門診、防疫等28個醫療室,設有病床220張,已通過省、市、縣的“一等甲級醫院”和“省級病點接觸門診”驗收,此外,有村衛生室10個,鎮有村醫生和衛生員25人。
精神文明
黃泥岡鎮針對普遍存在的村級財務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管理混亂的共性問題,由此引發的村級債務連年累積高築、非生產性開支居高不下、黨群幹群關係緊張、民眾越級上訪集體上訪等一系列的農村社會問題。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關於推行村務公開、強化民主管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村級財務公開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逐步完善,紮實推進,堅持不懈,建立健全了“一個平台、兩個代管、三個機制、四個規範”的長效機制,成功走出了一條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路子,實現了村村集體有存款,連續七年涉農問題零上訪。黃泥岡鎮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建設先進鄉鎮”、“全國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範化示範單位”和“山東省村民自治模範鄉鎮”。
黃泥岡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富民強鄉為目標,牢牢把握髮展和穩定大局,紮實苦幹,開拓進取,實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豐收,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快速發展。連年被評為“山東省村民自治模範鄉鎮”、“全市經濟工作實績考核先進鄉鎮”、“計畫生育優質服務鄉鎮”、“全市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集體”、“菏澤市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鄉鎮”、“平安鄆城建設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