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葦鳽

黃斑葦鳽

黃(斑)葦鳽,:Yellow Bittern,雄性成鳥:額、頭頂至枕冠黑色;眉紋、頰部、頸側淡棕紅色,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

基本信息

黃斑葦鳽黃斑葦鳽

黃斑葦鳽

中文名:黃(斑)葦鳽 拉丁名:Ixobrychus sinensis英文名:Yellow Bittern, Chinese Little Bittern

物種分類

: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今鳥亞綱-> ->今顎總目->鸛形目-> -> ->鷺科-> ->葦鳽屬->

分布範圍

: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
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凹槽、陝西、甘肅、寧夏、山東、河南、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為夏候鳥;雲南為夏候鳥、留鳥;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台灣為留鳥。

動物簡介

:別名:水駱駝、小老等、黃秧雞(雲南)、黃小鷺、黃雀子(江蘇)、小黃鷺(海南)。
鑑別特徵:頭項黑色,後頸和背黃褐色;腹和翅覆羽土黃色。
形態:雄性成鳥:額、頭頂至枕冠黑色;眉紋、頰部、頸側淡棕紅色;背、肩羽及三級飛羽棕栗褐色;腰、尾上覆羽灰棕褐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及尾羽均黑色;翅上覆羽皮黃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頦、喉淡黃白色,喉至胸棕黃色,胸側具栗紅色和黑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背羽羽緣淡棕黃色,呈縱紋狀斑雜;頦黃白色,頸至胸有淡褐色縱紋。
虹膜金黃色;眼先裸露呈黃綠色;嘴峰黑褐,兩側和下嘴黃褐色;跗跖和趾黃綠色爪角褐色。

生態生物學:

棲息於泥塘、湖泊、河流等水域的沼澤地、蘆葦叢及蒲草叢或水稻田邊緣的灌木、草叢中。常見單個停棲於蘆葦枝頭和樹冠頂部。營巢於蒲草叢中上尾或近水的蘆葦叢邊緣,巢由蒲草或蘆葦葉片構成,呈淺碗狀、盤狀或碟狀。巢外徑19.3(17.4~21.5)cm,巢內徑15.8(14.7~17.2)cm,巢深6.1(5.4~7.5)cm,巢高15.1(13.7~22.0)cm,巢距水面38(35.7~45.2)cm。
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8枚,通常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綠,卵圓形。卵大小為33.5mm×23.7mm,重9.6g(晏安厚 1988),29.57mm×22.7mm,9.4g(劉煥金等 1986)。孵化期各文獻報導不一致,上海奉賢為14~15天(馬世全 1991)、江蘇為18~20天(晏安厚 1988),湖北武昌19~29天(李承齡等 1986),山西14~16天(劉煥金等 1986)。育雛期14~15天。
黃葦鳽以魚、蝦、蛙、水生昆蟲為食。

亞種分化

:黃葦鳽亞種分化,Baker(1929)、Dementev and Cladkov(1967)、鄭作新(1976、1987)曾分為多到5個亞種,但Howard and Moore(1984、1991)認為無亞種分化,屬單型種。鄭作新(1997)也已改單型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