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塘村[浙江省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

黃塘村[浙江省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

黃塘村地處雁盪山支脈白龍山南麓,淡溪從黃塘村的西南流過,木船可通往虹橋鎮。黃塘村分黃塘、灘頭、東山下3個自然村,面積1平方公里。村委會駐地黃塘。隸屬淡溪鄉。1992年,黃塘村410戶、1650人。水田560畝,旱地250畝,山場1338畝。村外群山環抱,村內林木蔭翳,溪流清清,鳥語啾啾。黃塘是一個環境幽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的村莊。

簡介

黃塘村位於樂清市北雁盪山支脈白龍山的南麓,南距樂清縣城13公里,北距東南名山雁盪山21公里,東距104國道線3公里,有支線相接。位於淡溪水庫下游,黃塘村面積1.53平方公里,2005年有農業居民451戶,共1753人,耕地面積700畝,林地面積1338畝。

人文歷史

黃塘村 黃塘村

 19世紀80年代在黃塘出土有石犁、石斧、石鑿等新石器時代文物,證實境內遠在5000慶年以前已有人類活動。宋嘉慶六年(1061),原任福建漳州通判的周端頌奉調溫州郡,時宋與契丹、西夏交兵,朝政混亂,周端頌棄官定居於永嘉縣江村箬溪;二世周仕勛遷居黃塘,嗣後子孫繁衍,今周姓約占黃塘村人口90%。古蹟眾多,有壽昌寺及石柱門、矮凳橋、孝義橋、宋朝古墓,還有700餘年樹齡古楓樹。

黃塘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日戰爭期間,為中共樂清縣委活動區域。村民周天一、周賢蘭、周福海等加入中國共產黨,組成中共基層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民與國民黨當局開展“三反六抗”等革命鬥爭。在鬥爭中,周浩夫英勇獻身,周天一、周賢蘭等10人毅然投身革命武裝隊伍,周福海等16人留地方繼續開展革命活動。

自然資源

黃塘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溫泉主要分布在村東側和南側,有3處呈南北走向條帶狀,單條長約300米,寬約100米,間隔約300米;其餘在村落四周河澗、爛水田。水量豐富,且穩定,特別是東條帶中的黃泥窟頭、水噴洛、灘頭3處水潭,湧水量大,可供兩部54厘米口徑的17千瓦電力抽水機連續抽水。水質清洌、味甘、恆溫(保持在22℃左右)。盛夏,泉水清涼宜人,喝上一口,沁人心脾;嚴冬,溫暖似湯,熱霧騰騰。經測定,PH值為6。6.2,各元素含量:硫0.01%,鋅小於0.01%,鉛0.01%,錳小於0.01%,無菌。

養殖業

黃塘村積極開發溫泉資源。1954~1970年間,利用具有溫泉的河澗、水田繁殖綠萍485噸,價值6.4萬元,較好地解決了肥料、飼料等問題。1959~1970年間,又繁殖水浮蓮,除自給外,還有100餘噸銷售外縣,獲利1.6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溫泉資源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1982年始,在東山西畔爛水田先後開闢溫泉魚池15口,引進羅非魚種苗700尾,進行溫泉露天越冬試驗,成活率達100%,為浙江省首次利用溫泉資源在露天越冬羅非魚種成功的養殖場。此後,規模擴大,年產羅非魚苗12萬尾,成魚2噸,年收入16萬元。1984年,在村南又辟鰻池29口,引進河鰻養殖。因水溫、水質適宜,河鰻成活率高,生長快,1986年產成鰻350公斤,首次出口日本。1987年,與溫州養鰻場聯合經營,擴建面積11000平方米的露天止水式養鰻池,計一、二、三級飼養鰻池24個,實養面積15畝多,養殖規模擴大。出售成鰻47噸,遠銷日本,產值178.6萬元,創外匯56.4萬美元。

1984年,引進古巴牛蛙種500對在溫泉水池中試養,翌年繁殖到10萬多隻,產值4萬元。如今又開展淡水白鯧、甲魚養殖。

種植業

受溫泉作用,黃塘村土壤呈微酸性,適宜種植各種果樹。1981年,黃塘村被確定為縣柑桔基地。1982年,從縣苗圃引進蒰柑苗種3萬株栽培,並利用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安裝了一套自動噴灌設備。1985年,蒰柑成林,金秋季節,碩果纍纍。年產300噸。因蒰柑色美味甘,客商慕名而來,行銷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山東等省、市,年收入達60萬餘元。1986年,又開闢山場300畝,種植楊梅1萬餘株,年產10噸,獲利4萬餘元。

黃塘村 黃塘村

 楊梅是當地傳統特色產業,黃塘村的楊梅個大、質優、味佳,賣價高,是市場的搶手貨。改革開發以來,黃塘村發揮當地名優特產水果楊梅產業的優勢,2000年前楊梅種植基地一直穩定在300畝。2000年後,村"兩委"幹部帶領民眾在原牛欄口坦山場又發展東魁楊梅200畝,使楊梅基地每戶平均達到1.1畝,並在東山種植生態果園東魁楊梅,黃塘村楊梅年收入達180餘萬元。 黃塘村為了種植管理好楊梅,成立樂清市虹達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楊梅購銷的一條龍服務。合作社聘請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前來進行楊梅種植的技術培訓,同時,成立農函大學,講授科技知識,黃塘村有217人獲得農函大技術職稱、農民技術員、農民綠化證書,農民掌握種植培育楊梅技術的人不斷增多。

教育事業

黃塘村民重視文化教育。清末創辦了私塾雙溪書院。1914年改辦為兩等學校,後改為國小,到40年代末,有大學生4名,高中生5名。1949年後至1992年有大學生29名,高中生52名。其中周時初是50年代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系高級工程師,在理療機械研究上造詣頗深;周青山留學美國,取得博士後學位,在高能化學合成材料研究上成績顯著,蜚聲海外。

經濟發展

工業開始起步,到1992年,已有股份制合作企業3家,其中淡溪無線電元件廠年產值百萬元以上。2005年,黃塘村總收入達1350萬餘元,村民人均收入7200餘元,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大力種植當地名優水果楊梅,發揮特色產業優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村民從事種植培育楊梅、經商、務工等,人均年收入達8100元。

文明建設

黃塘村 黃塘村

 村公益事業也得到了發展。1982年,在淡溪鄉率先引電入村,為村民生產、生活提供電力。1986年,建起水塔,村民用上自來水。1990年,築自流引水渠7500米,灌溉農田;還在村前建設1座長52米、寬6米的雙溪大橋。1992年,進行道路規劃改造,開闢了7條6米寬的道路。如今黃塘村路平燈明,新房鱗次櫛比,家用電器已進入90%的村民家庭。

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以來,黃塘村村民投入住宅建設資金2550萬元。2006年統計黃塘村已有80%以上的村民住進新房,已先後有7戶村民蓋起了豪華氣派的別墅。60多歲的村民鄭珠玉大媽搬進典雅的歐式風格別墅里已有10來年了。鄭大媽說,搬入新居以前,她家八口就擠住在一間二三十平方米的老房子裡,一個小小的閣樓就鋪了好幾張床,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民國時曾任省議員的周序安故居是黃塘村惟一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的歐式小洋樓,三退屋、垟頭屋、屏牆底屋等都是古色古香的清代古民居,這些文化底蘊濃厚的古民居點綴其間,無形中為黃塘村增添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因此,黃塘村在編制規劃時就將8座古民居保護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2005年,黃塘村投資120萬元對這8座古民居按原來面貌和材料特點進行了修繕。上溪頭屋這座古民居前原本坑坑窪窪,一下雨就積水難除,村里因此挖了排水溝,填平小坑,還在古民居前擺上了綠色植物,使古民居煥發了新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