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地區專業、及時、人文情懷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非官方),由國內知名評論員、資深媒體人苗蠻子 ,於2015年5月18日創建,本公眾號致力於提供區域範圍內新鮮、及時的時政、生活資訊、人文掌故及新聞解讀。

開欄語:與你一同見證這潮湧時刻

“黃埔公共觀察”的誕生,源於這一充滿遐想的歷史節點:時間應當回溯到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黃埔與蘿崗合併為黃埔區。在分分合合多年後,這對兄弟又走到了一起。

這是科技與人文的融匯之區,也是一方創新創業的熱土。

科學城、知識城、生物島、臨港商務區等重大經濟引擎平台,集聚超過150家世界500強企業及超過千名海內外高科技領軍人才,盡顯科技之美;

蘿崗香雪、玉岩書院、“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南海神廟、“中國將帥搖籃”黃埔軍校、華南第一大港黃埔港等人文勝跡,則見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這片約500平方公里土地,南依濤濤珠水,北擁青山疊翠,其間水泊點綴,河涌環繞,城在林中,是名副其實的廣州東部山水新城。

過去30年來,這片土地發生了令人目眩的變化:城鎮化高歌猛進、農民洗腳上樓、天塹變通途、各種一夜暴富的故事……而今,這種變化依然在繼續……

對於每一個記錄者來說,這片土地,無疑是一座富礦。

這些年來,對這片土地一直不乏關注者。然因種種緣由,一些資訊要么不及時不完整,缺乏應有深度與力度;或由於“你懂的”原因,模糊或走樣。

有鑒於此,本公眾號試圖彌合這些短板,努力提供更專業、更深度、更及時的新鮮資訊。

我們關注新區掛牌、知識城升級等區域發展動態與重大變革;

我們也關注個體遭遇、坊間趣聞、或跌宕或平凡的人間悲歡;

我們還關注、發掘那些散落在街巷深處不為人知的人文碎片。

我們耐心傾聽,仔細觀察,忠實記錄,理性評說。

我們要告訴人們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新聞;

還要告訴人們新聞背後的真相,以及我們的態度。

一句話,只要關乎公共利益,我們將傾注我們的熱忱與智識。

今天,我們開始啟程,我們期待與你同行,一同見證、書寫新黃埔新篇章。

我們努力並期待,這裡成為無數個你、我、他共同守護的一處精神家園。

你的關注,就是我們前行的力量;

你的留言,就是我們前行的方向。

因為有無數個你,才有我們。

新黃埔區的前世今生

廣州開發區、蘿崗區、黃埔區三者歷史淵源深厚,開發區最早就是從黃埔區劃出的“三角地”上發展而來;2005年依託開發區成立蘿崗區時,原黃埔區夏港街道和荔聯街道、穗東街道部分村居一併納入蘿崗版圖。如今,同根同源的三個區域攜手共進,將進一步實現廣州建設東部山水新城的目標。

1984年 吹沙填土,開發區奠基

1984年4月26日,即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部分沿海城市座談會後第20天,廣州開發區第一次籌備工作會議就在位於越秀區流花路120號的東方賓館召開,選址、規劃、報批等各項工作迅速展開。

當時為辦公室購置的10張辦公桌成了開發區的第一筆開支,每張37元,共370元,這10張辦公桌也成為開發區第一批固定資產。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開發區最早的規劃方案之一,包括原黃埔區的大沙地和文沖船廠、石化廠、黃埔電廠等大型國企,面積58平方公里。

最終確定的規劃範圍,北面以橫滘河為界,南至珠江和東江交匯處,包括珠江中的大蚝洲島,面積9.6平方公里,即西區。之所以選定這個方案,出於當時國務院要求開發區必須相對封閉、易於監管。而西區“金三角”地形恰好形成一個自然隔絕的地方。

經過緊鑼密鼓的規劃報批和吹沙填土工作,1984年12月28日,廣州開發區在吹沙後平整出來的一塊土地上舉行了奠基典禮,3000多名中外賓客到場祝賀,廣州開發區30年的輝煌歷程由此拉開序幕。

1992年 設立保稅區 增添新優勢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保稅區是繼經濟特區、經開區之後出現的又一特殊政策區,是在海關監管下的“境內關外區”,具有國際自由貿易區的性質。

1992年7月8日,廣州保稅區舉行奠基典禮,選址位於西區東北部,首期開發1.4平方公里,二期開發0.4平方公里。成立初期,保稅區管委會主任由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兼任。

1995年5月,經市政府批准,保稅區與開發區實現財稅關係分離,兩區成為友鄰單位。直至2002年,開發區和保稅區再度實現合署辦公。

保稅區選址位於開發區初期規劃的9.6平方公里之內,嚴格來說,保稅區以及後來設立的出口加工區(位於東區)並非地理空間擴張,但實現了特殊政策區域的增加,為開發區發展注入新活力。

1993年 開發東區、永和,破解用地困局

開發區版圖真正意義上的“擴張”始於1993年,東區和永和片區同時拉開建設大幕。

自奠基以來,廣州開發區發展迅速,土地緊張問題也凸顯出來。而國務院批准的9.6平方公里用地中,有2平方公里屬廣州港務局黃埔新港及珠江、東江各碼頭港區,1平方公里為大蚝洲島,自然條件極差難以利用。因此,開發區可利用的土地實際只有6.6平方公里。

為了解決用地緊缺問題,開發區提出了“換地”建議。1992年,國務院特區辦等部委批覆同意廣州開發區在不增加面積的前提下調換部分土地,將廣深鐵路以南、筆崗村以東、廣深公路以北、滄頭村以西,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的區域劃入開發區,東區由此而來。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在換地基礎之上,廣州市政府還決定在3平方公里以北再劃出一塊土地(約16平方公里)建設雲埔工業區,其中與3平方公里緊挨的4平方公里土地由開發區進行開發建設。因此,東區規劃面積達到7平方公里。1993年6月28日,東區舉行奠基典禮,並實現了當年籌辦,當年開發,當年引進項目。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在籌建東區的同時,為破解土地困局,廣州開發區仍在繼續尋找新的土地資源,醞釀擴區。多方考察之後,選中了地理區位好、開發成本低的增城永和鎮。

1993年11月18日,廣州開發區與增城永和鎮政府簽署合作開發永和經濟區協定書。協定規定由開發區開發建設永和經濟區約15平方公里土地,實行留區稅收七三分成(開發區70%,增城縣30%)。首期開發5平方公里,征地實行地價總包乾,一次性預征、分期付款。1995年,廣州市政府還將永和經濟區確立為台商投資區,進一步推動了這一區域發展。

▲1993年11月18日,永和經濟區合作開發協定簽署暨永順大道奠基儀式

1998年 科學城奠基,代表廣州未來

1998年,廣州開發區與廣州高新區實現合署辦公。合署辦公前,開發區依舊面臨土地短缺、項目難以安排等問題;高新區土地資源較為充足,但缺乏建設資金和高端項目帶動,兩區合署實現了雙贏。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廣州高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6月由國家科委批准設立的天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字號”,1996年更名為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實行“一區多園”的管理體制,包含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等部分,以各園所在行政區政府管理為主,高新區管委會提供政策支持和業務指導。而廣州科學城單獨劃出,由高新區管委會直接規劃開發。

合署後,科學城成為廣州開發區重點開發建設的第4塊區域,規劃面積達37.47平方公里。1998年12月,科學城舉行奠基典禮,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成為廣州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被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譽為“代表廣州的未來”。

2000年 建設出口加工區,完善園區功能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出口加工區是國家劃定的專門製造、加工、裝配出口商品的工業區域,與保稅區同為海關特殊監管區。上世紀90年代末期,為促進加工貿易發展,國務院相關部委開始探索建立出口加工區,對加工貿易實行規範管理。為避免重複建設,出口加工區只設在由國務院批准的開發區內,廣州開發區成為首批設立出口加工區的區域之一。

廣州出口加工區選址位於東區,由三個地塊組成,規劃面積3.05平方公里。2000年,出口加工區正式動工,首期開發建設90萬平方米。2001年,廣州出口加工區通過國家八部委聯合驗收,成為我區又一重要經濟功能區。

2001年 開建生物島,再造發展平台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生物島原名官洲島,是珠江航道中的江心島,面積約1.82平方公里,南依廣州大學城,北望琶洲國際會展中心,東面與長洲島隔江相望,原屬海珠區管轄。

2000年,官洲島獲準立項建設國際性的生物技術研究及生產基地,並獲正式命名“廣州國際生物島”。 2001年,鑒於廣州開發區豐富的開發建設經驗和雄厚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廣州市政府正式明確由開發區參照科學城開發建設模式開發建設生物島,開發區再添重大發展平台。

2004年7月,廣州開發區設立“廣州國際生物島籌建辦”,統籌規劃建設生物島,此後生物島建設步入快車道,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2011年7月8日,生物島正式開島,截至2015年1月,標準產業單元一期、二期均已竣工,一批高端生物醫藥項目入駐,島上的綠道還成為“羊城最美綠道”。

2005年 蘿崗區成立,帶動東部崛起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進入新世紀後,廣州開發區在實現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西區、東區、永和等片區基本開發完成,科學城片區項目不斷落地,土地瓶頸再度凸顯。另一方面,開發區的常住人口

不斷增加,但開發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並不具備社會管理職能。
2005年,廣州進行區劃調整,依託廣州開發區,整合周邊農村地區成立行政區——蘿崗區。廣州開發區的建設形態由單純的工業園區轉變為多功能綜合性經濟園區和新城區,發展空間更大、發展內涵更加豐富。

新設立的蘿崗區由原白雲區、黃埔區、天河區和增城市各劃入部分區域而成,面積達到393.22平方公里。蘿崗作為區一級行政單位歷史雖然很短,但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的活動蹤跡,蘿崗香雪、玉岩書院等景觀蜚聲在外。

2014年 蘿崗黃埔並區,優勢互補蓄勢待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2014年2月,廣州開發區又一次迎來發展良機。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撤銷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黃埔區,以原黃埔區、蘿崗區的行政區域為新黃埔區的行政區域。

如前所述,廣州開發區、蘿崗區、黃埔區三者歷史淵源深厚。而合併前的黃埔區歷史更為久遠,最早追溯到秦代番禺縣郡,解放後行政版圖亦歷經多次變化,在與廣州開發區發生聯繫之前的行政版圖,是1980年7月。彼時全區有3個鎮政府(大沙、南崗、長洲),4條行政街(黃埔、紅山、魚珠、夏港),16個鄉。

新黃埔區的設立,不僅僅是規模擴大,更是優勢互補。並區後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山水相逢”,蘿崗有山有林但少水,黃埔有較長的江岸線,合併之後“東部山水新城”更加名副其實。同時,兩區產業互補性強,黃埔工業基礎良好,蘿崗則有較為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黃埔城市配套功能相對完善,並區後配套城市服務功能可以向蘿崗延伸,實現公共配套資源最佳化配置。

2015年9月1日 新黃埔區掛牌成立

2015年9月1日上午11時30分,廣州市黃埔區掛牌儀式,在香雪三路1號黃埔區政府A棟大樓門前舉行。隨著黃埔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區紀委的新牌同時揭開,新的黃埔區正式成立,開啟新的征程。未來新黃埔區在民生建設上將加大力度,計畫引進兩所名校、新建三間三甲醫院並建設五條輕軌。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市委常委、管委會主任、黃埔區委書記陳志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凌偉憲,市政協副主席貢兒珍,市紀委副書記於紹文,市政府秘書長潘建國,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埔區區長李紅衛、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小華、區政協主席鄧少敏、區紀委書記黃哲明共同為黃埔區揭牌。李紅衛主持掛牌儀式。

黃埔公共觀察 黃埔公共觀察

陳建華在掛牌儀式上講話時指出,黃埔是一塊古老而年輕的土地。這裡有歷經千年滄桑的黃埔古港,有走過百年風雨的黃埔軍校。從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設立黃埔區,到1984年廣州開發區在黃埔新港邊奠基,再到2005年國家批准依託開發區設立蘿崗區,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艱苦創業、不懈奮鬥的足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改革創新的傳奇,抒寫了一頁又一頁加快發展的篇章。如今,這片土地已逐步建成了廣州東部宜居宜業的新城區,成為廣州重要的臨港產業、高端製造業和自主創新地。在推動廣州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引擎和示範作用。

陳建華指出,成立新黃埔區是中央和省市著眼長遠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於進一步最佳化整合原黃埔和蘿崗兩區在體制機制、科技創新、外向帶動、現代工業、臨港經濟和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優勢資源。有效增強區域功能,促進港城互動、產城融合,形成1+1>2的集聚效應。加快實施東進戰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創新要素聚集區和創新驅動發展區,促進廣州國家中心城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陳建華要求,黃埔區委、區政府和全區廣大幹部民眾要立足新起點,承擔新使命,進一步發揚“奮勇爭先、奮發有為”的排頭兵精神。一起謀發展、促改革、搞建設,努力把新黃埔建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領軍者、創新驅動的主引擎、改革開放先行地和宜居宜業的示範區,為廣州加快“三中心一體系”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