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嗥

黃嗥,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人,出生於明正統五年(1440),號櫟坡,在明成化乙酉年(1465)科考中舉人。

為官事跡

正德年間擔任雲南布政司左參政(相當於副省長)時遇到雲南大旱,餓殍遍地,民不聊生。黃嗥為了救災民於水火,避免因災而發生民變,在來不及奏請朝廷同意的情況下,打開了糧倉賑災,得罪了那些按部就班、不怕百姓餓死也要保頭上烏紗的官員,被誣告貪污糧食,而當時朝廷里劉瑾、錢寧等太監先後當權,朝政一片混亂,黃嗥不但沒有受到嘉獎反而被革職回家,直到朝廷查清楚這件事情的真相後,才將黃嗥連升三級,時人稱他為“鐵漢公”。

故事傳說

村子裡還有一個黃嗥放木鵝的故事,傳說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接見蒙冤後平反的黃嗥時,送給他一隻木鵝,要他拿回老家放上三天,凡是木鵝漂到的地方都賜給他,放鵝那天塱頭村十分熱鬧,朝廷還專門派了欽差大臣來監督,那幾天剛好潮水上漲,木鵝一直沿著江水漂到了花都的赤坭、白坭一帶,這樣一來幾十里江岸兩邊三里內的土地全部歸黃嗥所有,村子在此之後也得到了很大的擴張。為了方便村民出行,黃嗥還在村子的東北方捐資興建了一座青雲橋,是出入塱頭村的交通要道,在花都區有“茶塘廟,塱頭橋”的說法,只可惜在1956年被改建為附近三坑水庫的渡槽。

教育後代

黃嗥最大的成功是在子女教育方面,在他的七個兒子中,有五人考取了功名(黃學裘、黃學準為進士,黃學炬、黃學玲、黃延年為舉人,黃延年還在鄉試中榮登解元)。所以村子裡有“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的讚譽,成為塱頭村里黃氏家族最為顯赫的一房。位於西社的友蘭公祠是供奉黃嗥長子黃學基的祠堂,祠堂的前面有兩棵很大的龍眼樹,樹下有兩對旗桿夾,是鹹豐元年(1851)辛亥恩科鄉試第五名黃湛瑩和鹹豐三年(1853)癸丑恩科考選第一名貢生黃庭槐所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