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白朮(切,米泔浸)、茯苓、防己、桂心(不見火)、羌活、防風、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
功用
疏風導濕。
主治
1.《三因》: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手足攣痹,行步艱難,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眩暈,腰重關節痛。
2.《準繩·瘍醫》:附骨疽、咬骨疽發於腿之後面。
方義
治風寒濕三氣合成腳痹,流注太陽經。關節腫痛,始發憎寒壯熱,或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腳軟等症。治宜疏風導濕以兼散其寒。是以用麻黃、千葛開腠發表,助防風、羌活疏風,防己、白朮、茯苓理濕。肉桂、細辛、生薑散寒,甘草、大棗補中。
加減化裁
自汗,去麻黃,加桂、芍藥;重者,加術、橘皮。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所加等分。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麻黃左經湯,治太陽經腳氣,手足攣痹,行步艱難,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眩暈,腰重,關節痛方。麻黃、葛根、細辛、白木、茯苓、防己、桂心,羌活,防風、炙甘草各等分。為粗末,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個,水煎,空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