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黃至黃褐色,體長9~11毫米,前胸背板有-條白色縱紋。
卵
饅頭狀,長l厘米,初產白色,孵化前灰黑色。
若蟲
共5齡,體長8-9毫米,黑色,複眼紅色,腹節間黃色。
發生規律
麥蝽每年發生一代,以成蟲及若蟲在雜草、落葉及芨芨草叢中或土塊及牆縫中越冬。4月下旬出蟄,首先在芨芨草上取食活動,5月初遷入麥田,6月上旬產卵,卵期8天左右,6月中旬進入卵孵化盛期。若蟲為害期40天左右,為害後成蟲或老熟若蟲遷回芨芨草。9月後陸續越冬。麥蝽喜高溫,但在盛夏季節,中午多隱藏在植株下部或土縫中避暑。一般白天活動,以下午l~3點最活躍。成蟲交尾後一天即可產卵,卵多產在植株下部及枯黃葉背面最多,每頭雌蟲可產卵20-30粒,單排產下,成蟲雖有翅,只能作短距離飛翔,最喜在墳頭、地埂、渠岸、鹼灘上的芨芨草叢下6-10厘米處越冬,而且大的芨芨草堆比小芨芨草墩蟲量高。 一般茂密麥田比生長一般的麥田發生重,陽坡比陰坡重,粘重土壤灌水後易裂縫的麥田比砂壤土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清除越冬場所雜草及枯枝落葉,深埋或消毀芨芨草墩以減少蟲害源,但必須在初冬麥蝽出蜇前進行。
化學防治
在小麥苗期,麥蝽大量遷入時,用90%敵百蟲1.5-2克,對水60公斤噴霧,或用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或用馬拉硫磷乳油75毫升,對水40公斤噴霧,畝用藥液75公斤。